解读《红楼梦》之人物

作者:龙志坚

一、以家族族谱为重点解读

《红楼梦》重点描写贾、王、薛、史四大家族。掌握了四大家族族谱,《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便了然于心。现以贾府为例重点分析。作者在第2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借冷子兴之口,对贾府的人物关系作了详细的阐述。书云:“当日宁国公(贾演,第一代)与荣国公(贾源,第一代)是一母同胞弟兄两个。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宁公死后,贾代化(第二代)袭了官,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第三代)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第四代),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这位珍爷倒生了一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至蓉五代)。如今敬老爹一概不管。这珍爷那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再说荣府你听,方才所说异事,就出在这里。自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第二代)袭了官,娶的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贾赦,次子贾政(第三代)。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史氏太君也)尚在。长子贾赦袭着官。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第四代),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此即贾兰也。至兰第五代),一病死了。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正是宁、荣二处支谱。)

子兴道:“便是贾府中,现有的三个也不错。政老爹的长女,名元(“原”也)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去了。二小姐乃赦老爹之妾所出,名迎(“应”也)春,三小姐乃政老爹之庶出,名探(“叹”也)春,四小姐乃宁府珍爷之胞妹,名唤惜(“息”也)春。因史老夫人极爱孙女,都跟在祖母这边一处读书,听得个个不错。”

子兴道:“不然,只因现今大小姐是正月初一日所生,故名元春,余者方从了‘春’字。上一辈的,却也是从兄弟而来的。现有对证:目今你贵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时名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

子兴道:“政公既有玉儿之后,其妾又生了一个(带出贾环),倒不知其好歹。只眼前现有二子一孙,却不知将来如何。若问那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往了。亲上作亲,娶的就是政老爹夫人王氏之内侄女(带出熙凤),今已娶了二年。这位琏爷身上现捐的是个同知,也是不肯读书,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的,所以如今只在乃叔政老爷家住着,帮着料理些家务。谁知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二、以判词内容为重点解读

以判词内容为重点解读《红楼梦》的人物,是读者掌握《红楼梦》精髓要旨的又一重要方法。以判词内容为重点解读人物,读者不仅能了解大观园中重要女性的品质、才智;而且能了解其地位、命运。

大观园所有女子的“生死簿”,即《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都藏在太虚幻境的“薄命司”之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是按照大观园内女孩们的身份、地位划分的。贵族小姐、少奶奶们的名字都在正册中,介于小姐和丫鬟间的女孩儿名字在副册中,上等丫鬟的名字在又副册中。

在《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所书判词13首,涉及14位重要女性。其中又副册2人,为晴雯、袭人;副册1人,为香菱;正册11人,为薛宝钗、林黛玉、元春、探春、湘云、妙玉、迎春、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现就又副册、副册、正册各一人为代表略述之。

1.晴雯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判词)

“霁月难逢”,是说像晴雯这样的好姑娘难以找到;同时“难逢”又是“难于逢时”,即命运不好的意思。“彩云易散”,是预示她薄命早死。晴雯虽是奴婢,但从不自轻自贱去巴结谁;相反性格刚烈,疾恶如仇,有话便说,而且常常是一针见血。这就坏事了。荣府大太太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是个心地邪僻的奴才,就因为晴雯平日不趋奉她,便忌恨在心,乘着“绣春囊事件”阴毒地使了手脚,在王夫人面前说:“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得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会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大不成个体统。”这段话在一个爱子如命的封建贵妇心理上起什么作用,就可想而知了。王夫人认为是晴雯把宝玉勾引坏了,把她叫来,尖酸刻薄地辱骂一顿。当王善保家的随着凤姐来到怡红院搜检她时,“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掉出来”,当场给王善保家的一个大难堪。这种宁折不弯的性格,使她想当奴才也不可得了。就在她病体支离的情况下,被赶出大观园,在她那个不成器的姑舅哥哥的又破又脏的家里凄凄惨惨地死去,年仅17岁。

2.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金陵十二钗副册判词)

香菱是薛家的丫头,是奴婢,进不了“正册”;可她原是甄士隐家的贵小姐,也不能进“又副册”,所以作者就把她安排在介于主奴之间的“副册”里。

第一句是说,“香菱”原来就是“英莲”;英莲三岁时被拐子拐走,养到十几岁卖给薛蟠,给这个花花太岁作了侍妾。第八十回中香菱又被薛蟠新娶的夏金桂改名为秋菱,当是据“菱花秋水,顾影应自怜”句意了。从英莲(应怜)到香菱(相怜)、秋菱(求怜),名字中都暗寓其命运的“实堪伤”。特别夏金桂在薛家的出现,注定了香菱的厄运难逃。“桂”字系二土合木字,应了判词中所云“自从两地(两土也)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的预示。

如果说甄家的小荣枯映衬着贾家的大荣枯,那么香菱的命运也是对大观园群芳命运的一个暗示。谁能想象得到娇生惯养的甄家的掌上明珠,会成为一个让人作践的奴才呢?谁能容忍那么聪明俊秀的姑娘,配给一个只会作“哼哼韵儿”的蠢材呢?实在令人惋惜。

3.钗黛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

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

第一句是说宝钗有封建社会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她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禁书《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她能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但读者同这个典型总是有些隔膜,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她对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地为恶势力帮一点小忙。如金钏被逼跳井后,她居然不动感情,反倒去安慰杀人凶手王夫人。有人评论说,她是个有尖不露、城府很深、一心想当“宝二奶奶”的阴谋家,这似乎有些太过分了。她自己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封建道德的受害者。贾家败落后,她的下场也不妙,“金钗雪里埋”就是预示。

第二句是说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去母亲,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好在宝玉对她一往情深,处处宽慰她,哪怕是黛玉歪派给他的“错误”,他也承认。这样,他们的爱情就在一种奇特的、连续不断的矛盾痛苦中发展着。一会儿笑,一会儿又哭了,哭时要比笑时多;刚刚和好了,突然又闹翻了,闹翻一次反倒加深一次感情。他们的爱情在有形无形的外界压力下,成为一种畸型。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忍受不了。黛玉的悲剧就在于她不像宝钗那样会装“糊涂”,她太聪明了。

宝钗和黛玉是一对相互对称的典型: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心满意足地成为“宝二奶奶”,一个凄凄惨惨地不幸夭折。但这一对情敌中没有胜利者,后两句说得明白:宝玉的心仍在“林中挂”,宝钗要冷清清地守一辈子活寡。

三、以人物性格为重点解读

《红楼梦》其实是完全以女性为主体的,它是一个男女不平等的文化中,一群表现优异远胜过男性的女子们的故事。女性形象各异,且特色鲜明。像林黛玉之“痴”、薛宝钗之“时”、王熙凤之“威”、贾探春之“敏”、惜春之“悟”、湘云之“憨”、紫鹃之“慧”、晴雯之“勇”、香菱之“呆”。正是因为这样,以女性的性格为重点解读《红楼梦》会给我们很多处理文学中女性主义题材的灵感。现就《红楼梦》中几位性格特色鲜明的人物略作分析。

林黛玉之“痴”。主要体现在她对宝玉的爱情上。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至死不渝。然而,纯洁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不幸,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吐。质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

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薛宝钗之“时”。从小说中所写到的故事来看,宝钗骨子里的表现,是“时”———合时与待时。在贾府中人的眼里,薛宝钗“稳重和平”、“随分从时”。她的一言一行,都特别重分寸、讲礼仪。她做任何事,都非常务实,重视人际关系(大者社会)的稳定和传统的价值。她不多言多语,有一种默默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而在关键时刻又有极深的攻击力。她“任是无情也动人”,但却坚守着“淡极始知花更艳”的主张,所以她以“合时”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一副大家闺秀的风范。

“合时”仅是薛宝钗处世的一种方法、手段而已,并非是她的终极目的。她的目的是“待时”,即“钗于奁内待时飞”。这一点,我们可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她进京的目的是竞选宫中的才人,想从此一登龙门,做人上人,光宗耀祖。二是当她失去了一登龙门的可能性时,把目标选定在坐上宝二奶奶的宝座,实现金玉良缘。这虽是退而求其次,但也不失为一次关乎自己未来的最佳选择。

作为“待时”的结果,薛宝钗终于嫁给了贾宝玉,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算是实现了她“上青云”的梦想。然而,她只赢得了一个名分,而没有得到贾宝玉的爱情。对这样的结局,第五回的《终身误》写得明明白白。曲云: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王熙凤之“威”。不论你从哪一个角度看去,她身上都有一股“威”力存在,让人又爱又恨。如果稍加剖析,王熙凤的“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与生俱来,一是她手中有权。威权合于她一身,化合成她的“权威”。小说第2回借冷子兴之口介绍王熙凤,文中写道:“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这“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九个字,已经暗含着一股“威”气和“威”力了。

在小说第3回初见黛玉时,透过黛玉的眼睛向读者描绘了王熙凤的穿着和长相。小说中写道:“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声闻。”这就是王熙凤的形象。不但貌美,而且美中含威,且又“不露”,因此更可怕。贾母称她为“凤辣子”,“辣子”是“威”味十足的,王熙凤“不怒自威”,就是一个“辣子”!

王熙凤的“威”是和“权”联系在一起的。小说第3回写王熙凤出场时的情景,文中道:“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是“声威”,人未到声先到,闻其声而知其人。这“声威”岂止黛玉“纳罕”,就连读者也要跟着“纳罕”。这来者是谁?仿佛是武则天出宫,慈禧太后上朝,否则哪里就用得上“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呢?《红楼梦》中写到此种景象,当是元妃省亲时方能用上“恭肃”二字。如大奶奶李纨出场“声”如狮吼,大家只能发愣,继而大笑不止。因为李纨手中无“权”,故而“声”中无“权威”。在此处权融在“声”中才有震撼力!

封建社会人治高于法治,人一旦拥有了“权”,就是“法”的代言人。在《红楼梦》中的贾府也是如此。王熙凤有了“权”,也就是法的制定者、解释者和执行者。这在她协理宁国府时表演得最充分,可以让读者看到“权”与“威”是怎样的一致了。小说中写宁国府中王兴媳妇迟到,凤姐听了“登时放下脸来”,喝命打了二十板子,还令来升“革他一月银米”。接着宣布:“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要挨打的,只管误!”王熙凤也不过是“协理宁国府”,但她却敢如此,凭什么?就是因为贾珍给了她“权”。她有了“权”就可以发“威”———“登时放下脸来”。打了二十板子是“法”,可隔一天增二十板子,就是她自己的“法”,她有“权”就可以随意“涨价”!

当王熙凤没了权的时候,也就没了“威”,最终是“哭向金陵事更哀”。小说第5回有一支《聪明累》曲子是写王熙凤一生结局的,也是对她的“权”与“威”的嘲讽。曲云:“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