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吃肉穿帛”——七十者衣帛食肉的翻译问题

也谈“吃肉穿帛”——七十者衣帛食肉的翻译问题

讲授《寡人之于国也》其中有一句“七十者衣帛食肉”从我们上学以来,一直被翻译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穿帛制作的衣服,吃上肉了”然而下文又说“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说“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却没有称王的,还没有这样的事”可是我们知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中国古人,能活到七十的,少之又少,到七十岁才能穿上帛,吃到肉,读来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换句话说,就是有可能没有活到七十岁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吃过肉。这样的生活水平,能够让百姓归顺,称王称霸吗?对此,我表示怀疑。

有人这样解释,“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对这句话的注释为:“五十始衰,非帛不暖,未五十者不得衣也。畜,养也。时,谓孕子之时,如孟春牺牲毋用牝之类也。七十非肉不饱,未七十者不得食也。”从注文中我们可以得到,七十者衣帛食肉的原因。

之所以古人要到“五十”可“衣帛”,到“七十”可“食肉”,有两个原因:一是说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十分稀少,普通百姓只有到了五十才可衣帛,到了七十才可食肉;二是人到了五十岁后,非帛不能暖身,人到七十后,非肉不能饱食。对这个问题,我很怀疑它的科学性。人上了年纪,新陈代谢减慢,身体提供的热量减少,惧寒怕冷是有的,但是帛在我们的意识中是非常薄的一种布料,让老人穿帛是为了让他保暖恐怕这个依据本身有点站不住脚。在诸子百家的时代,我们知道棉布是没有的,但是没有棉布不代表没有兽皮,羔羊皮、狐白裘等高档动物毛皮,王室贵族用,而且庶人也可以用劣质的羊皮或者狗皮。《周礼》对天子、诸侯之服有很多讲究,裘属于亵衣,穿法为:内衣--裘--裼--袭。外面一定要罩上衣服。显示了在冬季,需要御寒的时候,是不穿帛制作的衣服的。

关于食肉的问题,老人需要高的营养摄入,确是如此。可是,那么油腻,真的有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吗?对此,我表示怀疑。

可是,如果把文章中,“七十者衣帛食肉”翻译为“百分之七十的人可以穿帛制作的衣服,吃上肉”那么“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却没有称王的,还没有这样的事”就完全翻译的通了。

我认为我这样翻译的第一个支持的论点,就是如此翻译,上下文意思通畅并且符合常理。

第二个,是语法上的问题,那就是古人是如何表达百分数的,有没有像本文中这样的运用百分数的先例?《捕蛇者说》一文,其中有这么几句“今其室十无一焉”“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今其室十无四五焉”,“十无一”即“无十一”,意为“还不及十分之一”;又如,《陈涉世家》中说道“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十分之六七”,可见“十几几”表示“十分之几几”。通过上例,我们知道古人如此表达是有可能的。

第三点,是孟子有无可能如此夸张的作比。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的。古人吹牛可是我们现代人望尘莫及的。再看同一篇文章中,孟子的比喻“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又是夸张到了怎样的地步,和这个夸张相比,说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百分之七十的人可以衣帛食肉”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第四点,我们从它的表达效果看,说百分之七十的人,穿帛制作的衣服,吃得上肉,显然要比“七十岁的人穿帛制作的衣服,吃得上肉”更具有说服力。也更描绘了盛世景象。对于孟子这样一个善于辩论的人来讲,也跟符合他的文章风格。

综上所述,我支持将此句翻译为“百分之七十的人,穿帛制作的衣服,吃得上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