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全在两个“愿”——《木兰诗》教学探微
北朝民歌《木兰诗》,描述了农家女子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一个深受人民喜爱的巾帼英雄形象,赞美了木兰的高贵品质。而这些主流价值观,都可以从两个“愿”中窥见。这两个“愿”在诗中的具体位置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先说第一个“愿”。
词意:愿意。全句诗意:(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出征。
一个“愿”字,境界全出。为什么,可以有如下理由。
1、这个愿,是理性的。从“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中可以看出来,想替父从军这件事是木兰经过深思熟虑的。按理说,一个女孩子,在家织布煮饭就是了,管什么国家大事。但木兰不,她是个奇女子,她不会为一般的儿女情长而忧心忡忡(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而是想着为家分忧,为国担当。因此在觉悟上——或是思想上,已经超越了时代。
2、这个愿,是自觉的。替父从军是木兰自愿的行为,没有谁要求,更没有谁强迫。父亲军籍在身,一旦国家召唤,必须从军;而此时的父亲年老力衰,从军打仗显然不再适合,作为长女,有责任为父亲分担。此其一。其二,保家卫国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一旦国家需要,每个公民都责无旁贷。
3、这个愿,是自信的。自信源于不凡的实力。一是木兰自幼习武,弓马娴熟,这在《隋唐演义》中有记叙。二是木兰知书达礼,她能读懂军帖,可见识字;她深明大义,可见识礼。三是聪慧过人,表现为智勇双全,心细如发,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可以看出;在冷兵器时代,打仗不能只靠匹夫之勇,还要用头脑;她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也正是聪慧的表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更需要智慧。
再说第二“愿”。
词义:书上注释为希望。全句诗意:我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我的故乡去。
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自己最大的愿望是想很快回到故乡去,和亲人团聚,别无他求。二是希望天子允许她回到故乡,不要强求。
不愿做官,固然有难言之隐,这是时代使然。淡泊名利,何尝又不是一种智慧。自古以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样的史事也不是一件两件,木兰读过书,这些道理她懂,远离官场这是非之地,过我平民的自在生活,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
从两个“愿”字打开教学的突破口,可以说一把小小的钥匙,打开了木兰的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