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清明节

作者:马佳
清明节作为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自然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极大关注,描写清明的诗词也像清明的雨水纷纷扬扬数不胜数,那些悲情哀思与游春踏青化作浓浓的人文关怀,融化在一首首精美的诗词里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人杜牧《清明》诗中前两句,曲笔描写祭拜扫墓和追思先人的感觉,读来教人愁肠寸断心神恻然,这该是清明时节的“主旋律”;而清明又称“踏青节”,正是大地回春、雨水增多、春耕植树、举家出游的好日子,所以该诗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轻松多了,有一种“阳春白日风花香”的悠闲意境。这首情景交融的佳作之所以千古传唱,大概正因它兼有愁苦与欢乐两种情绪,令人回味无穷吧!

与杜牧的《清明》相映成趣的,当是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的《清明》,其曰:“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诗人生动地描绘大地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色,相比之下那些“野田荒冢”就微不足道了,而“雷惊”、“雨足”促成的“龙蛇蛰”和“草木柔”,更令人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心情舒畅、愁郁全消,很有点“风梳万缕亭前柳”、“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意味!

南朝诗人谢灵运《入东道路诗》是我所见较早的咏清明节诗。其曰“整驾辞金门,命旅惟诘朝。怀居顾归云,指途溯行飙。属值清明节,荣华感和韶。陵隰繁绿杞,墟囿粲红桃……”气氛比较舒缓,运笔也很从容,可见当时清明节是以踏青游春为主。再读诗圣杜甫,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正月,五十六岁的杜甫出三峡东去投奔好友衡州刺史韦之晋,翌年清明前夕到长沙,作《清明二首》。诗中除写漂泊异乡和渐入晚年的况味外,更有“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的描述,江南阳春时节多姿多彩的湖光山色尽入诗人眼底,洋溢着诗情画意,可见诗圣清明节的心境也不无明朗乐观。

“南国春半踏春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这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笔下的清明节,和风、马鸣、如豆的青梅、如眉的柳叶……南国清明风光被这位大文豪演绎得何等潇洒俏丽!另一位宋人吴维信的七绝《清明诗》,也突出了游春的习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此诗形象生动、笔触细腻,“半出城”三字即凸显了清明踏青的盛行,读之栩栩如在眼前;而“万株杨柳属流莺”句,更是写绝了柳亸莺娇的婀娜春色。入选《千家诗》的宋代黄庭坚的七律《清明》,也是百读不厌:“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诗中有雷鸣电闪桃李争艳的自然现象,也有生离死别贤愚难辨的人间悲情,引人扼腕思索。

提起清明节的悲情,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最为突出:“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古人郊野扫墓、悼念亡人的场面,历历在目令人凄然。我还读过宋人王禹俏的《清明》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从字面上看,诗人的处境比较窘迫,非但“无花无酒”、“似野僧”,甚至要向邻居借火点灯来读书,此诗恰好也从反面证明:清明原本应该是有花有酒、兴趣盎然的春天的节日。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在一阕《浪淘沙》词中写道“小楼忽洒夜窗声,卧听潇潇还淅淅,湿了清明”,郑板桥不愧为书画大家,一个“湿”字,写活了清明时节的气象特点和心境,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雨水交织着泪水。泪水是凝重、酸涩的,而雨水却充满着希望与活力。当泪水被清明的雨水冲刷之后,悲情也被绿色的希望取代了。所以人们会走出“围城”,去沐浴、拥抱嫩绿的阳春,让心变成一只自由翱翔的云雀。欣闻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提议增加清明、中秋和除夕等为法定节假日,其不失为一种深层的人文关怀,所以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同。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