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字该作何解释

“骤”字该作何解释

安徽省怀远县第三中学            阿飞老师

 

现行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本收录有苏轼《前赤壁赋》一文。其文有这么一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其中,对于“骤得”一语,教材下的注释是:“数得,即多有所得”。可见,对“骤”一词,课文解释为“数次、多次”。教师教学用书所附录的参考译文对上句的解释为:“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因而只能把萧声的余韵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这里是把“骤”字作“忽然”解的。到底“骤”字该作何解释才算比较合理?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对该字的解释是:(一)马跑,引申为快速。(二)屡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01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对“骤”的解释与王力的说法基本相同。《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版,商务印书馆)的解释,除有上述义项外,又多了一个义项:突然、忽然。课本的注释显然取的是“屡次”这一义项,而附录的译文是按“忽然、突然”处理的。

一个词语,把它放在其所处的语言环境中去推测它的意思,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是客答语的最后一句。客承苏子问:“何为其然也?”,由眼前所见赤壁历史遗迹不禁思绪万千,想到英雄人物孟德、周郎的意气风发。可千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客不禁感慨:“一世之雄,而今安在?”。看到无穷无尽的江水滚滚东流,对比只能“渔樵于江渚之上”的自己,客由衷地感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于是悲从中来。如何排遣胸中悲哀?客幻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可这毕竟是幻想,它不可能实现。现实中的客也只能“托遗响于悲风”,在萧声与秋风中,寄托自己的哀情。此处,骤字如果作“多次、屡次”解释,那么文意就令人费解。不可能的事情怎么能说是多次实现?照此理解,仿佛是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梦想可以实现,只是得之不易,机会太少而已。显然,这是不合情理的。对比古今,感慨万千,客心中无限悲凉。他想有所摆脱,有所寄托,自然是越快越好。于是幻想瞬间能与神仙同游,与天地同寿,以遣胸中悲情。“骤”字在此处修饰“得”,应指行为动作发生的速度快,时间短。它应该是“片刻、一下子”的意思。那么解释为“突然、忽然”如何?这两个词语都表示事情的发生时间短、速度快,但其语义偏重指事情发生的突发性、不可预料性。与神仙同游与日月同寿本来就是客的心愿,谈不上出乎意料。因此,“骤”字理解为“忽然、突然”也有点牵强。

综上所述,“骤”字在此处的语义应是由马跑而引申出的“快速”义,灵活地翻译为“马上、片刻、瞬间”更恰当。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