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晚死考——石兄《风月宝鉴》旧稿探索之一节
作者:戴不凡
在拙作《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1979年《北方论丛》第一期)论证曹雪芹是在石兄《风月宝鉴》旧稿基础上巧手新裁改写成书的时候,已曾指出雪芹成“片”剪裁、挪移利用石兄旧稿(以致造成故事时序和人物年龄前后矛盾)的一些情况,经过雪芹“增删五次”之后,要把这部旧稿全部“复原”是不可能的;不过就搞得某些情况仍然依稀可睹。为了探索石兄旧稿面貌,从而为研究雪芹的改写意图提供资料,这里来看一下众所瞩目的秦可卿之死的问题。
今传本秦可卿死于第十三回;按小说正面叙述的岁月推移计算,这是股市开始后的第十一年亦即宝玉十一岁时的事(可参阅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红楼纪历》)。可是,正如我已指出的,第七回宝玉初会秦锺时,正文两处写到和他同年的侵钟是个“小后生”,吴语词汇中的小后生至少也该是十五岁以上了;但从故事正面所叙年月来算,这是第九年亦即宝玉九岁时事,他并不是个“小后生”,此其一。我也曾指出,十三回写秦氏死后贾珍正忧无人主内时,宝玉向他推荐凤姐的那段描写字里行间所透露的宝玉,其言语行事之老成,决非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所可能办到的,此其二。即此二端,已使我们大有理由肯定,在旧稿中秦氏之死是很晚的事,她绝不会是宝玉十一岁这年死的。这一点是可以找到其它有力内证加以证明的。
“贾蓉之妻”的秘密何在?
这个问题是旧红学家早已指出了的:贾蓉之妻秦可卿早在第十三回已经死了,怎么到了二十九回(清虚观中)又“只见贾珍、贾蓉的妻子婆媳两个来了”呢?此后蓉妻在书中出现又不止一次。如果这位贾蓉之妻是续弦,那么,小说对宁国府的承重孙再娶不提一笔,无论如何是一个大疏忽。而且这位孙媳妇姓甚名谁家世人品如何,书中几乎只字不道,岂非怪事?!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要揭开这个谜,尽可能地收集书中的内证材料是非常必要的。今传本中提及贾蓉之妻的,有下列十四处值得注意(引文据戚本校庚辰本):
①第五回贾母命哄宝玉睡中觉时,“贾蓉之妻秦氏便忙笑回道……(按:这在旧稿中应是宝钗入府第一年冬天的事,见本文《附录一》〕
②第七回“……尤氏与贾蓉之妻秦氏婆媳两个……”。
③第十一回凤姐回王夫人说“我先睄睄蓉哥儿媳妇”。
④第十三回“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
⑤第二十九回写清虚观中“只见贾珍、贾蓉的妻子婆媳两个来了”。(按:在旧稿中这应是宝钗入府次年五月的事,见《附录三》〕
⑥第五十三回“一时贾珍进来吃饭,贾蓉之妻回避了”。〔按:在旧稿中应是宝钗入府第一年年底事,见《附录二》〕
⑦第五十三回祭宗祠时“每贾敬捧菜至,传至(于)贾蓉;贾蓉便传与(于)他妻子,妻子(×)又传与(于)凤姐、尤氏诸人”。〔按:同上〕⑧第五十三回元旦献茶“蓉妻捧与众老祖母,……蓉妻又捧与众姐妹。”(按:在旧稿中原应是宝钗入府次年事,见《附录三》〕
⑨第五十四回元宵夜宴席次“再下便是尤氏、李纨、凤姐、贾蓉之妻同上〕
(10)第五十四回移席暖阁“下面横头便是贾蓉之妻”。〔按:同上〕
(11)第五十四回贾母笑道:“我正想着,虽然这些人取乐,竟无(没)一双全的。就忘了蓉儿了。这可全了,蓉儿就和你媳妇坐在一处,到也团圆同上〕
(12)第六十四回贾母回家“见了尤氏婆媳,不免又相持大哭一场
(13)第七十五回尤氏房中“……贾蓉之妻也梳妆了(上)来见过(来),尤氏在上,贾蓉之妻在下(外相陪)……”。
(14)第七十六回写贾母让尤氏回家,尤氏未允,贾母说:“……既这样,你就率性别去,陪着我罢(了)。你叫蓉儿媳妇他(送去)就顺便回去罢。尤氏说了蓉妻(给贾蓉之妻)答应着,送出邢夫人,一同至大门,各自上车回去,不在话下”.
从以上列举并参阅《附录》可见:a.在旧稿中,写到贾蓉之妻的[1][6][7][8][9](10)(11)和⑤在时间情节上是衔接的。b.①和⑥既为同年冬事,z则“梦游”与“祭宗祠”“庆元宵”之间,断乎插不进《秦可卿淫丧西帆(天香)楼》这一大片文字。因为,①⑥时间相距太近,贾蓉决不可能在可卿死后立即续弦,致者免除夕到翌年元宵的时候,在贾府中又出现一个“贾蓉之妻”的;同时,从贾府过年气氛和(11)所举贾母之言来审察,贾府中都丝毫没有新经大丧或新娶孙媳气氛。
明确了这一层,那就可以恍然大悟:自⑥至(11)以及⑤中的那个“贾蓉之妻”,在旧稿中原来就该是“贾蓉之妻秦氏”。
雪芹在石兄旧稿基础上重新改作时,将旧稿剪裁挪移,在情节上“掉头翻身”。他在④(第十三回)时已写秦可卿死了,故在⑥至(11)及⑤中,把旧稿中的“贾蓉之妻秦氏”一语的末后“秦氏”两字删去,这就变成了“贾蓉之妻”或“蓉妻”了。——根据《红楼梦》的“书法”,凡贾氏族人之妇,全都是称姓(如史太君、王夫人、邢夫人等)、道名(如李纨、王熙凤等)、书氏(如贾璜之妻金氏、贾茵之母娄氏等),绝少例外(仅贾母寿诞时贾、贾琼二人之母无姓氏),可是对于宁蓉二府的长孙媳妇,在许多地方却仅书“贾蓉之妻”而不书姓氏,这可以作为证。
“贾蓉之妻秦氏”早在第十三回就死了,可是此后又不断出现一个“贾蓉之妻”,全部“秘密”就在于此。贾蓉其实并未续弦。
既然①⑥至(11)及⑤的贾蓉之妻实全系秦氏,则(12)(13)(4)中的蓉妻亦应即秦可卿。
既然迟至(今本第七十六回)赏中秋时这个“贾蓉之妻”都还活着,则不能不认为“淫丧”是后来的情节,它在旧稿中原是时间很晚的事。
而这一点,正可以和上述宝玉初会秦锺时已是个“小后生”、宝玉向贾珍推荐凤姐协理宁国府言行之老里老气互相对证。——秦可卿该是在宝玉成年以后很久才死的。这就怪不得“路谒”时,北静王要他到府中和“海上众名士……常去谈会谈会”了。如果宝玉此时仅十一岁,北静王当不致如此邀请的。
秦可卿死于何时从字里行间所透露的宝玉实际年龄来看,秦可卿之死,在旧稿中无论如何也应是宝玉十八岁以后的事了。这一点,还可以从小说的具体描写中得到参证。上引912)至第六十四回写贾敬死后有“尤氏婆媳”;第七十六回赏中秋时贾母对尤氏先有“可怜怜你公公转眼(死了)已是(经)二年多了”之语,接着才是上引(14)贾母让蓉妻先回去。则贾蓉之妻秦可卿是丧于贾敬殁后“二年多”或更后,明甚。复查“二尤”文字是和贾敬之丧不可分割的,而在“二尤”文字中,贾琏和二姐谈及将三姐匹配宝玉,并不存在年龄悬殊问题(第六十五回);宝玉在同湘莲谈话中也透露自己府和曾在东府和二尤姐妹“混了两(一)个月”(第六十六回),这都说明旧稿中的实际年龄至少也该在十八岁左右了。而秦氏殁于敬死后“二年多”或更后,则是宝玉玉二十岁以后的事了。——可见在石兄旧稿中这并不象雪芹改本所写的是宝玉石以随时事。
是雪芹把《风月宝鉴》旧稿中很晚才发生的情节,移置到今传本的第十三回处的。
那么,秦可卿之死的具体时间在何时呢?——在旧稿中极有可能就是紧接“赏中秋”(今本第七十六回)这片文字的(但不包括黛玉、湘云联句情节)。有关赏中秋这“片”文字(自第七十五——七十六回前半)本是旧稿原有,经过雪芹润色而又未及细改(见《附录四》)。这“片”文字中有不少值得追踪的蛛丝马迹:
一是贾珍“开夜宴异兆发悲音”。从今传诸本八十回前的文字来看,并找不出这“悲音”的“异兆”究竟具体预兆了东府贾珍何事。从第七十九和八十回描写来看,赏中秋以后很久,甚至到了次年三月二十八日天齐庙烧香还愿时(此点详拙著《八十回前的时间矛盾》),亦未见贾府发生什么重大事件致惹得祖宗阴魂叹息。如果旧稿中不是写东府旋即有事,则此处似无“预兆”之必要。
二是在书中若隐若现的这个“贾蓉之妻”,在赏中秋这片文字中,忽然频频出现。
三是,贾珍乃由于“近因居丧”、“不得游玩”、“无聊之际”才在“天香楼下箭道内”射鹄,以至发展成为大开赌局、玩弄男宠的。这位无所不为的珍大爷,如果在行为上没有更进一步的发展,那么,作书人当不致接着就写“异兆”,而且原本恰恰又是写秦可卿淫丧于“天香楼”的。
四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据靖本,原作“西帆楼”,这当然是雪芹因畸笏老人(实即曹頫——详拙作《脂批考之一》)避曹寅讳怕见“西”字而更名的。但改名时为什么不改它名,却偏偏名之为“天香”呢?“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是数百年来相传为在灵隐出家的骆宾王所咏的名句;雪芹之所以把“西帆二字改为“天香”,是否由于秋桂盛开这一景物的触发和联想呢?——在赏中秋这片文字中,频频写到了桂花;雪芹是不是据此联想而将楼名改为“天香”的呢?
五是,八月十三日晚,尤氏由荣府回家时,是“贾蓉之妻”领人“秉烛接了出来”。这是不是旧稿在旁敲侧击,先向读者点明注意以下情况:贾珍让贾蓉出面作局家聚赌,而尤氏又外出时,这个“贾蓉之妻”是宁国府中孤独的“女主人“了。特别值得玩味的是上引(14),最后只是尤氏留在贾母身旁过中秋,让“贾蓉之妻”陪王夫人先回家,“各自上车回去,不在话下。”——这无异是说,蓉妻(秦可卿)是单独一人回家的。这位无所不为的公公和无所不为的媳妇(她在几年前就引诱宝玉“梦游”了)在上述规定情景下可能发生什么事?这是不是旧稿要写前一天“异兆发悲音”的缘故?“天香楼下箭道”是否正是畸笏命雪芹删去的天香楼上《遗簪》《更衣》(据靖本批语)文字的张本?全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六是,秦氏的内房正可以直通天香楼。今传本第十一回写凤姐探望秦氏之病后,“从里头绕进园子的便门来”,“说话之间已(来)到了天香楼的后门”,这说明秦氏内室和天香楼后门很近。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凤姐进园子便门以后和遇贾瑞之前,忽然插入一篇赞赋:
黄花满地,绿(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下略)
宁国府后花园中的小桥,怎么会通到浙东的诸暨苎罗村和天台山去呢?这明明是用范蠡遇西施(《浣纱记》)和刘晨阮肇入天台会神女(有杂剧)的典故(正和第五回写宝玉入秦氏卧室后所见的那些奇怪的陈设——如“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之类,是同一构思下的描绘),在暗示秦氏卧室是可以直通发生秽的天香楼的。又按,甲戌本第五回第四页反面朱眉批警幻赞赋云:
按此书《凡例》本无赞赋闲文,前有宝玉二词,今复见此一赋,何也?盖此二人乃通部大纲,不得不用此套词,却是作者别有深意。……(下略)
今第十一回又插入上述仅有的第三篇赞赋,这也该是曹雪芹“别有深意之笔吧?(按:《凡例》不用赞赋,笔者以为这当是想“破陈腐旧套”的曹雪芹的构思;不过,由于这三篇赞赋却都是“通部大纲”的画龙点睛笔墨,故雪芹特予彻底修改加以保留。“不学无文”的石兄不太可能写出这样漂亮的词赋。)
七是,据今传本,秦可卿死于晚上;而赏中秋时“贾蓉之妻”正是在夜里中途离席单独回家的。
八是,凤姐是在晚上梦醒后得报知秦氏遽死的;赏中秋时凤姐恰好因病未参加,当是在家睡觉也。
九是,十三回秦氏死后,宝玉要去东府,贾母说“夜里风大”,这棵正和第五回鸳鸯拿斗篷来给贾母,说“夜深了,恐(怕)露水下来,风吹了头并观一一在气候、情景上这两处是相互沟通的。
十是,林如海的死期可作为有力旁证。按,今传诸本都在第十二回末写“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身染重病”,故由贾琏陪黛玉回家;可是十四回写凤届协理宁国府时,昭儿来报“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巳时没的”,贾琏还“叫把大毛衣服带几件去(因为大约要到年底才能回家)。历来稍为细心的红学家,都已指出过这里文字叙述上的破绽(若如海是九月初三病死,则黛玉决不会是头年冬底归家;若是头年冬底回家,则贾琏当不致特嘱昭儿又带大毛衣服);虽然雪芹在增删五次过程中对黛玉”家门”的构思设计变动过不只一次(详另文),问题很复杂,但从现在可见的本子都存在的上述破绽来考察,不难看出,若谓雪芹据石兄旧稿改作的初期稿子写秦可卿死于中秋之夕,那么,这正和林如海殁于“九月初三”的日期紧紧衔接了。——雪芹初期稿该是据石兄旧稿稍加增删的;把初期稿打乱“拆散”重分另行结构,当是稍晚的事。稍晚的稿将可卿之死提前到今本第十三回处,那么,正如脂批所云:“若不遣去(黛玉),只写可儿、阿凤等人,却置黛玉于荣府,成何文哉!因必遣去写秦。”(庚辰本十二回末朱笔总批)同时,为了和贾瑞之死情节在时间上的衔接,所以十二回末雪芹就写了“这年冬底”黛玉因父病归省。可是,原来写封接协理宁国府的文字没有来得及统一,这就难免造成以上矛盾了。
总之,就以上所举情况来看,我以为:一、秦可卿在石兄旧稿中的死期很晚;二、她当是死于“赏中秋”晚上的。至于雪芹为什么要改动石兄旧稿使秦可卿速死?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将在另文中评论。
附录
(一)旧稿中“梦游”实为宝钗十四岁入府这年冬事,证据:a.旧稿中宝钗入府后未久,就该是写“小恙梨香院”互识通灵、金锁(今本第八回)的,紧接着就是“玉生香”(今本第十九回)文字(此点在《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中我已经指出了)。“梦游”之日,正是东府“梅花盛开”之时;根据第四十九至五十三回的时间排列,大致可以看出来旧稿作者脑海中的“白雪红梅”是在阴历十二月中旬前后,这在时间上正和“玉生香”回中黛玉说“寒冬十月”(庚辰本)紧相衔接。B.“玉生香”写黛玉以“冷香”、“暖香”相讥,人物的这种情绪一方面是和“小恙梨香院”雪雁送手炉而报以双关的讥诮相承的,一方面又是和写“梦游”(今本第五回)开头的一段叙述“勾”得很紧的:“不想如今来了一个薛宝钗”,“比黛玉大得人心”,
“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这天又和宝玉不合起来”,“黛玉又气得独在房中垂泪”。……“初试”前这一小节叙述,正和“玉生香”黛玉的情绪衔接。c.警幻许配给宝玉的是她妹子“乳名兼美”,(戚本句下小双云:“妙,盖指薛林而言也。”)这女子“其鲜艳娬媚有似宝钗,其袅娜风流则又如黛玉”,从作书人的命名构思来看,也透露了“梦游”该是宝钗入府这年冬天的事。——在《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中,我已论证了宝钗入府时实为十四岁,宝玉与她同年(但生于四月,而钗生于正月,故称之为姐),故可断旧稿中的“梦游”实为宝玉十四岁腊月事。
(二)第五十三、四回(以至五十五回前半部分)写贾府过年前后情景,系雪芹剪裁挪置旧稿加工而成,痕迹非常清楚(表现在:晴雯补裘时作书人讳“寅”字,这“片”文字中出现不少吴语词汇及吴语谐音字,袭人和鸳鸯谈话中所透露的他俩家门和前面不一致,等等);在旧稿中,这一大“片”文字,其实是写宝钗入京后贾府中第一次过年的种种情景(被雪芹移置到后面,改用来表现宝琴入府以后的事了),证据:a.第五十三回写贾府过年是这样开头的:
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与凤姐治办年事,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不题……。
又,五十五回写探春亦说“我舅舅年下升了九省检点去了。”查第四回写薛蟠家——
……已将入都时,忽闻得母舅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
按,据小说正面所叙排列,薛蟠一家入都是在故事第八年,而五十三回是故事第十三年。王子腾既于五年前升了九省统制,五年后又升了九省(都)检点,(统制与检点其实是名异实同的官职),二者何其相似(衔接)乃尔!b.五十三回虽明写“宝琴是初次进贾府宗祠,便细细留神打谅”(戚本),作者仿佛是有意突出宝琴,从新来的她的眼中看贾府年景,但从这以后直到庆元宵,宝琴仅偶露姓名,书中对她实无具体描写。更值得注意的是五十四回末写放炮仗时,贾母搂黛玉、薛姨王夫人搂宝玉、尤氏开玩笑搂凤姐,宝钗等则笑说湘云自己爱放炮仗,而新近入府最为贾母疼爱的重要人物宝琴,却不见了!若明乎诗人才女宝琴实为雪芹新增人物,旧稿原有的过年这片文字是被雪芹移置于此的,则放炮仗时宝琴忽然不见,实无足异;盖旧稿中原是写“宝钗是初进贾府宗祠,便细细留神打谅”的,雪芹改“钗”为“琴”,以致在此以后的具体描写中,其实并无个宝琴。(且这个“细细留神打量”的细心的“宝琴”,和二十一回听了袭人语言便心中暗忖,“留神窥其言语志量”的初来的宝钗,作者所用的笔调是一致的。)c.当唤文官等家优进来后,贾母说“薛姨太太、李亲家太太都是有戏的人家,不知听过多少好戏的;这些姑娘都比咱们家的姑娘见过好戏,听过好曲子……咱们好歹别落了褒贬。”按,据今本叙写,薛姨妈早于五年前带宝钗入府了,梨香院十二女孩也早于三年前买来了,则贾母慈诗词读如此云云,语气口吻显然不合拍;盖薛姨妈既已入府多年,何用如此介绍(第四回写到的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李守中家,恐未必会蓄家优,更未必会让他家姑娘们多看戏的)。这该是薛姨妈母女新入府后,贾母第一次出示家优才可能有的言语。D.从众人想听凤姐说笑话,从尤氏和阿凤妯娌间的互相戏弄,特别从五十五回开头写“年事方过”凤姐小月是因“禀赋血气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之语来看,这不象协力宁国府、经历过盖园省亲的凤姐,而是个新婚不久以后的人。e.乌进孝交租时说“那府里如今添了事”。查封妃是在数年前,省亲是在这年元宵,乌进孝不当在同年腊月说“如今”。这该是元春刚刚被选入宫后的庄头口气(详后)。总之,从准备过年到元宵以后这一大片文字,在旧稿中其实是写宝钗初入府后不久的情节,是被雪琴移植到归省以后来的。
(三)有关“清虚观”前后文字(自第二十八回后半写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吩咐打醮、赏赐端阳礼物起,至第三十回前半节宝玉自贾母处出来止),在旧稿中应是宝钗入府次年四五月事。证据:a.“羞笼红麝串”明是宝玉初见去年新来的宝钗“雪白一段酥臂”才使他想入非非,不觉成为“呆鸟”的。(如宝钗入府已数历冬夏,当不至如此。)b.张道士提亲时说女方“今年十五岁”,贾母则说“这孩子”“大一大儿再定罢”,这和本年十五岁(与宝钗同年)的宝玉年龄正相当。C.三十回听了宝玉之言后,宝钗大怒,又抑止自己,最后冷笑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按:宝钗是前一年因“备选”选来京的,但落选了(这从二十六回宝玉说程日兴送薛蟠四样礼物时,宝钗说“我的命小福薄不配吃那个”之语中已经流露出来了),耿耿于心,故闻宝玉将她比杨妃,不觉脸红而反唇相讥——这是她进京落选后不久的情绪。d.从二玉角口、砸玉,以至连“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俗话也没听过等一系列情节来看,说这是宝玉十五岁(黛玉十四岁时)事,也正切合。e.元春敕妃与宝钗落选均当是前一年冬天事,故乌进孝于这一年腊月才说“如今那府里(虽)添了事,是有去有来,娘娘和万岁岂有不赏的!”他是年年来交租的;若元春封妃已历数年,当不至如此说的。)总起来看,正因为这是元妃封妃后的第一个五月,所以她才吩咐打醮酬神,“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故此讯一传出,冯紫英家先来送礼,“于是接二连三,……凡一应远亲旧友、世家相与都来送礼”,极一时之盛了。这种热闹正是反映了贾大小姐之新承恩宠。
(四)赏中秋这片文字(不包括湘黛联句)是石兄旧稿原有的(经过雪芹加工未及细改),痕迹甚多,如:a.贾珍在汇芳园丛绿堂中率妻妾赏月(二雪芹改作中,汇芳园早就包括到大观园中去了)。b.称邢夫人为“北院里大太太(雪芹改作本中,邢夫人住东府,无论如何不能住于“北院”的——详《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内证之三》)。c.邢德全和贾珍所谈的他家庭情况(他只有三个姐妹,其一尚待字,家在都中),和四十九回以后正面大张旗鼓所描写的(邢夫人之兄嫂带其女儿岫烟带京)有矛盾。4.贾母吃“鸡髓笋”(中秋时节北方何来鲜笋?)以及反复出现的桂花,明是江南景象,非雪芹笔墨。e.行文中不仅半文半白的词句较多,且有时夹用语词汇如“好茶面子”、“不自(是)在”、“呆子气”、“若再灌嗓下黄汤去……。这些全是雪芹据石兄旧稿未及细改统一的残留痕迹。
1979年新正据76年3月初稿整理
【原载】《文艺研究》1979年01期
在拙作《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1979年《北方论丛》第一期)论证曹雪芹是在石兄《风月宝鉴》旧稿基础上巧手新裁改写成书的时候,已曾指出雪芹成“片”剪裁、挪移利用石兄旧稿(以致造成故事时序和人物年龄前后矛盾)的一些情况,经过雪芹“增删五次”之后,要把这部旧稿全部“复原”是不可能的;不过就搞得某些情况仍然依稀可睹。为了探索石兄旧稿面貌,从而为研究雪芹的改写意图提供资料,这里来看一下众所瞩目的秦可卿之死的问题。
今传本秦可卿死于第十三回;按小说正面叙述的岁月推移计算,这是股市开始后的第十一年亦即宝玉十一岁时的事(可参阅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红楼纪历》)。可是,正如我已指出的,第七回宝玉初会秦锺时,正文两处写到和他同年的侵钟是个“小后生”,吴语词汇中的小后生至少也该是十五岁以上了;但从故事正面所叙年月来算,这是第九年亦即宝玉九岁时事,他并不是个“小后生”,此其一。我也曾指出,十三回写秦氏死后贾珍正忧无人主内时,宝玉向他推荐凤姐的那段描写字里行间所透露的宝玉,其言语行事之老成,决非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所可能办到的,此其二。即此二端,已使我们大有理由肯定,在旧稿中秦氏之死是很晚的事,她绝不会是宝玉十一岁这年死的。这一点是可以找到其它有力内证加以证明的。
“贾蓉之妻”的秘密何在?
这个问题是旧红学家早已指出了的:贾蓉之妻秦可卿早在第十三回已经死了,怎么到了二十九回(清虚观中)又“只见贾珍、贾蓉的妻子婆媳两个来了”呢?此后蓉妻在书中出现又不止一次。如果这位贾蓉之妻是续弦,那么,小说对宁国府的承重孙再娶不提一笔,无论如何是一个大疏忽。而且这位孙媳妇姓甚名谁家世人品如何,书中几乎只字不道,岂非怪事?!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要揭开这个谜,尽可能地收集书中的内证材料是非常必要的。今传本中提及贾蓉之妻的,有下列十四处值得注意(引文据戚本校庚辰本):
①第五回贾母命哄宝玉睡中觉时,“贾蓉之妻秦氏便忙笑回道……(按:这在旧稿中应是宝钗入府第一年冬天的事,见本文《附录一》〕
②第七回“……尤氏与贾蓉之妻秦氏婆媳两个……”。
③第十一回凤姐回王夫人说“我先睄睄蓉哥儿媳妇”。
④第十三回“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
⑤第二十九回写清虚观中“只见贾珍、贾蓉的妻子婆媳两个来了”。(按:在旧稿中这应是宝钗入府次年五月的事,见《附录三》〕
⑥第五十三回“一时贾珍进来吃饭,贾蓉之妻回避了”。〔按:在旧稿中应是宝钗入府第一年年底事,见《附录二》〕
⑦第五十三回祭宗祠时“每贾敬捧菜至,传至(于)贾蓉;贾蓉便传与(于)他妻子,妻子(×)又传与(于)凤姐、尤氏诸人”。〔按:同上〕⑧第五十三回元旦献茶“蓉妻捧与众老祖母,……蓉妻又捧与众姐妹。”(按:在旧稿中原应是宝钗入府次年事,见《附录三》〕
⑨第五十四回元宵夜宴席次“再下便是尤氏、李纨、凤姐、贾蓉之妻同上〕
(10)第五十四回移席暖阁“下面横头便是贾蓉之妻”。〔按:同上〕
(11)第五十四回贾母笑道:“我正想着,虽然这些人取乐,竟无(没)一双全的。就忘了蓉儿了。这可全了,蓉儿就和你媳妇坐在一处,到也团圆同上〕
(12)第六十四回贾母回家“见了尤氏婆媳,不免又相持大哭一场
(13)第七十五回尤氏房中“……贾蓉之妻也梳妆了(上)来见过(来),尤氏在上,贾蓉之妻在下(外相陪)……”。
(14)第七十六回写贾母让尤氏回家,尤氏未允,贾母说:“……既这样,你就率性别去,陪着我罢(了)。你叫蓉儿媳妇他(送去)就顺便回去罢。尤氏说了蓉妻(给贾蓉之妻)答应着,送出邢夫人,一同至大门,各自上车回去,不在话下”.
从以上列举并参阅《附录》可见:a.在旧稿中,写到贾蓉之妻的[1][6][7][8][9](10)(11)和⑤在时间情节上是衔接的。b.①和⑥既为同年冬事,z则“梦游”与“祭宗祠”“庆元宵”之间,断乎插不进《秦可卿淫丧西帆(天香)楼》这一大片文字。因为,①⑥时间相距太近,贾蓉决不可能在可卿死后立即续弦,致者免除夕到翌年元宵的时候,在贾府中又出现一个“贾蓉之妻”的;同时,从贾府过年气氛和(11)所举贾母之言来审察,贾府中都丝毫没有新经大丧或新娶孙媳气氛。
明确了这一层,那就可以恍然大悟:自⑥至(11)以及⑤中的那个“贾蓉之妻”,在旧稿中原来就该是“贾蓉之妻秦氏”。
雪芹在石兄旧稿基础上重新改作时,将旧稿剪裁挪移,在情节上“掉头翻身”。他在④(第十三回)时已写秦可卿死了,故在⑥至(11)及⑤中,把旧稿中的“贾蓉之妻秦氏”一语的末后“秦氏”两字删去,这就变成了“贾蓉之妻”或“蓉妻”了。——根据《红楼梦》的“书法”,凡贾氏族人之妇,全都是称姓(如史太君、王夫人、邢夫人等)、道名(如李纨、王熙凤等)、书氏(如贾璜之妻金氏、贾茵之母娄氏等),绝少例外(仅贾母寿诞时贾、贾琼二人之母无姓氏),可是对于宁蓉二府的长孙媳妇,在许多地方却仅书“贾蓉之妻”而不书姓氏,这可以作为证。
“贾蓉之妻秦氏”早在第十三回就死了,可是此后又不断出现一个“贾蓉之妻”,全部“秘密”就在于此。贾蓉其实并未续弦。
既然①⑥至(11)及⑤的贾蓉之妻实全系秦氏,则(12)(13)(4)中的蓉妻亦应即秦可卿。
既然迟至(今本第七十六回)赏中秋时这个“贾蓉之妻”都还活着,则不能不认为“淫丧”是后来的情节,它在旧稿中原是时间很晚的事。
而这一点,正可以和上述宝玉初会秦锺时已是个“小后生”、宝玉向贾珍推荐凤姐协理宁国府言行之老里老气互相对证。——秦可卿该是在宝玉成年以后很久才死的。这就怪不得“路谒”时,北静王要他到府中和“海上众名士……常去谈会谈会”了。如果宝玉此时仅十一岁,北静王当不致如此邀请的。
秦可卿死于何时从字里行间所透露的宝玉实际年龄来看,秦可卿之死,在旧稿中无论如何也应是宝玉十八岁以后的事了。这一点,还可以从小说的具体描写中得到参证。上引912)至第六十四回写贾敬死后有“尤氏婆媳”;第七十六回赏中秋时贾母对尤氏先有“可怜怜你公公转眼(死了)已是(经)二年多了”之语,接着才是上引(14)贾母让蓉妻先回去。则贾蓉之妻秦可卿是丧于贾敬殁后“二年多”或更后,明甚。复查“二尤”文字是和贾敬之丧不可分割的,而在“二尤”文字中,贾琏和二姐谈及将三姐匹配宝玉,并不存在年龄悬殊问题(第六十五回);宝玉在同湘莲谈话中也透露自己府和曾在东府和二尤姐妹“混了两(一)个月”(第六十六回),这都说明旧稿中的实际年龄至少也该在十八岁左右了。而秦氏殁于敬死后“二年多”或更后,则是宝玉玉二十岁以后的事了。——可见在石兄旧稿中这并不象雪芹改本所写的是宝玉石以随时事。
是雪芹把《风月宝鉴》旧稿中很晚才发生的情节,移置到今传本的第十三回处的。
那么,秦可卿之死的具体时间在何时呢?——在旧稿中极有可能就是紧接“赏中秋”(今本第七十六回)这片文字的(但不包括黛玉、湘云联句情节)。有关赏中秋这“片”文字(自第七十五——七十六回前半)本是旧稿原有,经过雪芹润色而又未及细改(见《附录四》)。这“片”文字中有不少值得追踪的蛛丝马迹:
一是贾珍“开夜宴异兆发悲音”。从今传诸本八十回前的文字来看,并找不出这“悲音”的“异兆”究竟具体预兆了东府贾珍何事。从第七十九和八十回描写来看,赏中秋以后很久,甚至到了次年三月二十八日天齐庙烧香还愿时(此点详拙著《八十回前的时间矛盾》),亦未见贾府发生什么重大事件致惹得祖宗阴魂叹息。如果旧稿中不是写东府旋即有事,则此处似无“预兆”之必要。
二是在书中若隐若现的这个“贾蓉之妻”,在赏中秋这片文字中,忽然频频出现。
三是,贾珍乃由于“近因居丧”、“不得游玩”、“无聊之际”才在“天香楼下箭道内”射鹄,以至发展成为大开赌局、玩弄男宠的。这位无所不为的珍大爷,如果在行为上没有更进一步的发展,那么,作书人当不致接着就写“异兆”,而且原本恰恰又是写秦可卿淫丧于“天香楼”的。
四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据靖本,原作“西帆楼”,这当然是雪芹因畸笏老人(实即曹頫——详拙作《脂批考之一》)避曹寅讳怕见“西”字而更名的。但改名时为什么不改它名,却偏偏名之为“天香”呢?“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是数百年来相传为在灵隐出家的骆宾王所咏的名句;雪芹之所以把“西帆二字改为“天香”,是否由于秋桂盛开这一景物的触发和联想呢?——在赏中秋这片文字中,频频写到了桂花;雪芹是不是据此联想而将楼名改为“天香”的呢?
五是,八月十三日晚,尤氏由荣府回家时,是“贾蓉之妻”领人“秉烛接了出来”。这是不是旧稿在旁敲侧击,先向读者点明注意以下情况:贾珍让贾蓉出面作局家聚赌,而尤氏又外出时,这个“贾蓉之妻”是宁国府中孤独的“女主人“了。特别值得玩味的是上引(14),最后只是尤氏留在贾母身旁过中秋,让“贾蓉之妻”陪王夫人先回家,“各自上车回去,不在话下。”——这无异是说,蓉妻(秦可卿)是单独一人回家的。这位无所不为的公公和无所不为的媳妇(她在几年前就引诱宝玉“梦游”了)在上述规定情景下可能发生什么事?这是不是旧稿要写前一天“异兆发悲音”的缘故?“天香楼下箭道”是否正是畸笏命雪芹删去的天香楼上《遗簪》《更衣》(据靖本批语)文字的张本?全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六是,秦氏的内房正可以直通天香楼。今传本第十一回写凤姐探望秦氏之病后,“从里头绕进园子的便门来”,“说话之间已(来)到了天香楼的后门”,这说明秦氏内室和天香楼后门很近。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凤姐进园子便门以后和遇贾瑞之前,忽然插入一篇赞赋:
黄花满地,绿(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下略)
宁国府后花园中的小桥,怎么会通到浙东的诸暨苎罗村和天台山去呢?这明明是用范蠡遇西施(《浣纱记》)和刘晨阮肇入天台会神女(有杂剧)的典故(正和第五回写宝玉入秦氏卧室后所见的那些奇怪的陈设——如“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之类,是同一构思下的描绘),在暗示秦氏卧室是可以直通发生秽的天香楼的。又按,甲戌本第五回第四页反面朱眉批警幻赞赋云:
按此书《凡例》本无赞赋闲文,前有宝玉二词,今复见此一赋,何也?盖此二人乃通部大纲,不得不用此套词,却是作者别有深意。……(下略)
今第十一回又插入上述仅有的第三篇赞赋,这也该是曹雪芹“别有深意之笔吧?(按:《凡例》不用赞赋,笔者以为这当是想“破陈腐旧套”的曹雪芹的构思;不过,由于这三篇赞赋却都是“通部大纲”的画龙点睛笔墨,故雪芹特予彻底修改加以保留。“不学无文”的石兄不太可能写出这样漂亮的词赋。)
七是,据今传本,秦可卿死于晚上;而赏中秋时“贾蓉之妻”正是在夜里中途离席单独回家的。
八是,凤姐是在晚上梦醒后得报知秦氏遽死的;赏中秋时凤姐恰好因病未参加,当是在家睡觉也。
九是,十三回秦氏死后,宝玉要去东府,贾母说“夜里风大”,这棵正和第五回鸳鸯拿斗篷来给贾母,说“夜深了,恐(怕)露水下来,风吹了头并观一一在气候、情景上这两处是相互沟通的。
十是,林如海的死期可作为有力旁证。按,今传诸本都在第十二回末写“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身染重病”,故由贾琏陪黛玉回家;可是十四回写凤届协理宁国府时,昭儿来报“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巳时没的”,贾琏还“叫把大毛衣服带几件去(因为大约要到年底才能回家)。历来稍为细心的红学家,都已指出过这里文字叙述上的破绽(若如海是九月初三病死,则黛玉决不会是头年冬底归家;若是头年冬底回家,则贾琏当不致特嘱昭儿又带大毛衣服);虽然雪芹在增删五次过程中对黛玉”家门”的构思设计变动过不只一次(详另文),问题很复杂,但从现在可见的本子都存在的上述破绽来考察,不难看出,若谓雪芹据石兄旧稿改作的初期稿子写秦可卿死于中秋之夕,那么,这正和林如海殁于“九月初三”的日期紧紧衔接了。——雪芹初期稿该是据石兄旧稿稍加增删的;把初期稿打乱“拆散”重分另行结构,当是稍晚的事。稍晚的稿将可卿之死提前到今本第十三回处,那么,正如脂批所云:“若不遣去(黛玉),只写可儿、阿凤等人,却置黛玉于荣府,成何文哉!因必遣去写秦。”(庚辰本十二回末朱笔总批)同时,为了和贾瑞之死情节在时间上的衔接,所以十二回末雪芹就写了“这年冬底”黛玉因父病归省。可是,原来写封接协理宁国府的文字没有来得及统一,这就难免造成以上矛盾了。
总之,就以上所举情况来看,我以为:一、秦可卿在石兄旧稿中的死期很晚;二、她当是死于“赏中秋”晚上的。至于雪芹为什么要改动石兄旧稿使秦可卿速死?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将在另文中评论。
附录
(一)旧稿中“梦游”实为宝钗十四岁入府这年冬事,证据:a.旧稿中宝钗入府后未久,就该是写“小恙梨香院”互识通灵、金锁(今本第八回)的,紧接着就是“玉生香”(今本第十九回)文字(此点在《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中我已经指出了)。“梦游”之日,正是东府“梅花盛开”之时;根据第四十九至五十三回的时间排列,大致可以看出来旧稿作者脑海中的“白雪红梅”是在阴历十二月中旬前后,这在时间上正和“玉生香”回中黛玉说“寒冬十月”(庚辰本)紧相衔接。B.“玉生香”写黛玉以“冷香”、“暖香”相讥,人物的这种情绪一方面是和“小恙梨香院”雪雁送手炉而报以双关的讥诮相承的,一方面又是和写“梦游”(今本第五回)开头的一段叙述“勾”得很紧的:“不想如今来了一个薛宝钗”,“比黛玉大得人心”,
“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这天又和宝玉不合起来”,“黛玉又气得独在房中垂泪”。……“初试”前这一小节叙述,正和“玉生香”黛玉的情绪衔接。c.警幻许配给宝玉的是她妹子“乳名兼美”,(戚本句下小双云:“妙,盖指薛林而言也。”)这女子“其鲜艳娬媚有似宝钗,其袅娜风流则又如黛玉”,从作书人的命名构思来看,也透露了“梦游”该是宝钗入府这年冬天的事。——在《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中,我已论证了宝钗入府时实为十四岁,宝玉与她同年(但生于四月,而钗生于正月,故称之为姐),故可断旧稿中的“梦游”实为宝玉十四岁腊月事。
(二)第五十三、四回(以至五十五回前半部分)写贾府过年前后情景,系雪芹剪裁挪置旧稿加工而成,痕迹非常清楚(表现在:晴雯补裘时作书人讳“寅”字,这“片”文字中出现不少吴语词汇及吴语谐音字,袭人和鸳鸯谈话中所透露的他俩家门和前面不一致,等等);在旧稿中,这一大“片”文字,其实是写宝钗入京后贾府中第一次过年的种种情景(被雪芹移置到后面,改用来表现宝琴入府以后的事了),证据:a.第五十三回写贾府过年是这样开头的:
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与凤姐治办年事,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不题……。
又,五十五回写探春亦说“我舅舅年下升了九省检点去了。”查第四回写薛蟠家——
……已将入都时,忽闻得母舅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
按,据小说正面所叙排列,薛蟠一家入都是在故事第八年,而五十三回是故事第十三年。王子腾既于五年前升了九省统制,五年后又升了九省(都)检点,(统制与检点其实是名异实同的官职),二者何其相似(衔接)乃尔!b.五十三回虽明写“宝琴是初次进贾府宗祠,便细细留神打谅”(戚本),作者仿佛是有意突出宝琴,从新来的她的眼中看贾府年景,但从这以后直到庆元宵,宝琴仅偶露姓名,书中对她实无具体描写。更值得注意的是五十四回末写放炮仗时,贾母搂黛玉、薛姨王夫人搂宝玉、尤氏开玩笑搂凤姐,宝钗等则笑说湘云自己爱放炮仗,而新近入府最为贾母疼爱的重要人物宝琴,却不见了!若明乎诗人才女宝琴实为雪芹新增人物,旧稿原有的过年这片文字是被雪芹移置于此的,则放炮仗时宝琴忽然不见,实无足异;盖旧稿中原是写“宝钗是初进贾府宗祠,便细细留神打谅”的,雪芹改“钗”为“琴”,以致在此以后的具体描写中,其实并无个宝琴。(且这个“细细留神打量”的细心的“宝琴”,和二十一回听了袭人语言便心中暗忖,“留神窥其言语志量”的初来的宝钗,作者所用的笔调是一致的。)c.当唤文官等家优进来后,贾母说“薛姨太太、李亲家太太都是有戏的人家,不知听过多少好戏的;这些姑娘都比咱们家的姑娘见过好戏,听过好曲子……咱们好歹别落了褒贬。”按,据今本叙写,薛姨妈早于五年前带宝钗入府了,梨香院十二女孩也早于三年前买来了,则贾母慈诗词读如此云云,语气口吻显然不合拍;盖薛姨妈既已入府多年,何用如此介绍(第四回写到的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李守中家,恐未必会蓄家优,更未必会让他家姑娘们多看戏的)。这该是薛姨妈母女新入府后,贾母第一次出示家优才可能有的言语。D.从众人想听凤姐说笑话,从尤氏和阿凤妯娌间的互相戏弄,特别从五十五回开头写“年事方过”凤姐小月是因“禀赋血气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之语来看,这不象协力宁国府、经历过盖园省亲的凤姐,而是个新婚不久以后的人。e.乌进孝交租时说“那府里如今添了事”。查封妃是在数年前,省亲是在这年元宵,乌进孝不当在同年腊月说“如今”。这该是元春刚刚被选入宫后的庄头口气(详后)。总之,从准备过年到元宵以后这一大片文字,在旧稿中其实是写宝钗初入府后不久的情节,是被雪琴移植到归省以后来的。
(三)有关“清虚观”前后文字(自第二十八回后半写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吩咐打醮、赏赐端阳礼物起,至第三十回前半节宝玉自贾母处出来止),在旧稿中应是宝钗入府次年四五月事。证据:a.“羞笼红麝串”明是宝玉初见去年新来的宝钗“雪白一段酥臂”才使他想入非非,不觉成为“呆鸟”的。(如宝钗入府已数历冬夏,当不至如此。)b.张道士提亲时说女方“今年十五岁”,贾母则说“这孩子”“大一大儿再定罢”,这和本年十五岁(与宝钗同年)的宝玉年龄正相当。C.三十回听了宝玉之言后,宝钗大怒,又抑止自己,最后冷笑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按:宝钗是前一年因“备选”选来京的,但落选了(这从二十六回宝玉说程日兴送薛蟠四样礼物时,宝钗说“我的命小福薄不配吃那个”之语中已经流露出来了),耿耿于心,故闻宝玉将她比杨妃,不觉脸红而反唇相讥——这是她进京落选后不久的情绪。d.从二玉角口、砸玉,以至连“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俗话也没听过等一系列情节来看,说这是宝玉十五岁(黛玉十四岁时)事,也正切合。e.元春敕妃与宝钗落选均当是前一年冬天事,故乌进孝于这一年腊月才说“如今那府里(虽)添了事,是有去有来,娘娘和万岁岂有不赏的!”他是年年来交租的;若元春封妃已历数年,当不至如此说的。)总起来看,正因为这是元妃封妃后的第一个五月,所以她才吩咐打醮酬神,“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故此讯一传出,冯紫英家先来送礼,“于是接二连三,……凡一应远亲旧友、世家相与都来送礼”,极一时之盛了。这种热闹正是反映了贾大小姐之新承恩宠。
(四)赏中秋这片文字(不包括湘黛联句)是石兄旧稿原有的(经过雪芹加工未及细改),痕迹甚多,如:a.贾珍在汇芳园丛绿堂中率妻妾赏月(二雪芹改作中,汇芳园早就包括到大观园中去了)。b.称邢夫人为“北院里大太太(雪芹改作本中,邢夫人住东府,无论如何不能住于“北院”的——详《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内证之三》)。c.邢德全和贾珍所谈的他家庭情况(他只有三个姐妹,其一尚待字,家在都中),和四十九回以后正面大张旗鼓所描写的(邢夫人之兄嫂带其女儿岫烟带京)有矛盾。4.贾母吃“鸡髓笋”(中秋时节北方何来鲜笋?)以及反复出现的桂花,明是江南景象,非雪芹笔墨。e.行文中不仅半文半白的词句较多,且有时夹用语词汇如“好茶面子”、“不自(是)在”、“呆子气”、“若再灌嗓下黄汤去……。这些全是雪芹据石兄旧稿未及细改统一的残留痕迹。
1979年新正据76年3月初稿整理
【原载】《文艺研究》1979年01期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