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蜡”始识记

作者:温宝麟
程本《红楼梦》十八回, 宝玉奉命苦拟怡红院五律道:“绿玉春犹卷, 红妆夜未眠”, 前状蕉后喻棠。宝钗提示宝玉, 应改“绿玉”为“绿蜡”, 以合元妃心性, 继而以钱诩“冷烛无烟绿蜡干”来坐实“绿蜡”出处⋯⋯

每读红楼至此, 总是不懂: 肥大阔绰的芭蕉怎么就是“绿蜡”呢?那铺绽舒展的绿绸, 或如旗帜般摇曳, 显露绰约风姿; 或撑开“大伞”承接雨露, 创造那雨打芭蕉的诗境⋯⋯这尤物与那冷冰冰硬梆梆的“蜡”有何干系?

韩愈诗云:“芭蕉叶大栀子肥”即状芭蕉此种阔绰大度。即就《红楼梦》文本中多处写到芭蕉亦与“绿蜡”无涉。如第一回甄士隐梦幻太虚被霹雳惊醒, 只见“烈日炎炎, 蕉叶冉冉”; 再如第三十七回黛玉以庄子“蕉叶覆鹿”打趣探春自称“蕉下客”, 要炖了肉脯子来吃酒; 再不说是三十六回宝钗进怡红院以解午倦, 只见四处鸦雀无声, 一并连两只仙鹤在芭蕉下都睡着了⋯⋯


“绿蜡”难解, 便查钱翊原诗, 尽管诗题作“未展芭蕉”, 终因缺乏生活见识而不明“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一卷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有何意趣。后去广东看那炎阳下撑起的肥大蕉叶, 扑扇着逼人的生命气息, 又贮足了清荫的浓汁, 直是刚与柔相济的生命和谐体。“绿蜡”之惑便更是不解。

直至近日走进陇南一庭院, 衬着粉墙是三株芭蕉, 纷纷舒展着硕大的蕉叶, 与那北方惯有的小叶榆槐相较, 恍惚间有“其翼若垂天之云”之感, 气象自是不凡。换个角度, 从高处细察蕉叶间, 蓦然发现每株芭蕉的顶端, 竖着一根卷得紧紧的“蕉心”, 高可盈尺, 笔杆粗细, 嫩绿得令人不忍心去触摸, 头上还弯曲着半截干穗儿。这是尚未展绽的蕉叶! 那翠脂凝碧的硬棒儿, 可不就是端立的一支蜡身! 半截弯曲的干穗儿绝似“蜡捻儿”, 炎阳下的波光圈晕中, 似乎连点着蜡捻儿后火苗的势头都被“做”了出来。真真是天地造化的神功! 把个尚未展绽的蕉叶先生“做”成了深藏于繁叶中心的“绿蜡”。胎孕中的蕉叶, 除却“绿蜡”点摹, 还能有什么妙词呢?回头再去看钱翊的芭蕉诗, 才觉警妙无比。诗题“未展芭蕉”,镜头对准的就是这棒蕉心。“冷烛无烟绿蜡干, 芳心犹卷怯春寒”,那紧紧卷成的蕉蜡似乎还带有早春寒意, 象一位多情的少女, 因畏怯春寒而芳心未展。“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三两天后, 蕉心由“蜡”增粗长长, 成了少女深藏芳心的书札圆筒, 然而东风自会让人不易觉察地绽开这深藏情愫的书札信卷⋯⋯喻卷着的蕉心在东风拂照下渐次由“蜡”蓬松为“书札信卷”, 直到绽展为阔大叶片的整个过程⋯⋯设喻状物之精妙, 情思韵致之高雅, 非亲睹芭蕉者难以领悟。

至此方解宝钗改“绿玉”为“绿蜡”之惑。

大千世界, 春华秋实, 天地造化神功, 无所不在。痴子蹲缩书房一隅, 死读硬啃, 不到屋外感悟世界, 终是难明书中所藏机锋雅趣;同样, 异彩纷呈的自然物态, 要是缺少文人墨客的察悟、识辨、点化, 其神采气韵则难以扬现。正是:“二十年来辨是非,“绿蜡”点处照蕉闱。三春绽展蕉叶后, 花果繁衍春梦归。”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