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透视——试论《红楼梦》的真面目

作者:胡文彬
《红楼梦》一书中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经历了以军功起家、鼎食钟鸣的兴盛、“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四个阶段。透过这个典型化了的贾家的盛衰过程,我们不仅看到了封建社会里上层统治阶级的真实生活面貌,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封建贵族世家不配有更好的命运。《红楼梦》对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深刻揭露,引起当时人对封建制度永世长存的怀疑,激起后世人对封建制度的憎恨和批判。因此,集中研究一下《红楼梦》中的贾家的盛衰史,对于了解这部古典名著的真面目,是十分必要的。

一、“祖宗九死一生挣下的这个家业”

《红楼梦》第二回,通过一个冷眼看古今的古董商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借以介绍贾家的来历。据冷子兴说,“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言下之意,是说石头城内的贾家也是贾复的后人了。贾家先世有老哥俩被“当今”封为宁国公、荣国公,成为“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书中第五回写到荣宁二公托嘱警幻仙姑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这个京中“百年望族”,就是以军功发迹的。如果用书中焦大醉骂贾蓉时的话说,是“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的这个家业”。《红楼梦》中对贾家先世以军功获取高位的历史写得很简略。除了焦大之骂和冷子兴的“ 演说”之外,第七回贾珍之妻尤氏对凤姐儿说:“你难道不知这焦大的,……他从小跟着太爷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才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给主子吃;两日没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不过仗着这些功劳情分,有祖宗时,都另眼相待,如今谁肯难为他。”第七十五回写贾珍近因居丧,不得游玩,无聊之极,便生了个破闷的法子,日间以习射为由,请了几位世家子弟及诸富贵亲友来较射。“贾政等听见这般,不知就里,反说:这才是正理,文既是误了,武也当习,况在武荫之属”。贾家为军功起家,“在武荫之属”。所以宁国公死后有长子贾代化、长孙贾敬相继袭了官;荣国公死后有长子贾代善、长孙贾赦袭了官。贾赦衔为神威将军,正是武职。当年贾家两位国公在日的景象,是用侧笔写的。冷子兴说老宅“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第四回门子拿出的那张写着俗谚口碑的“护官符” 上说“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说的是四大家族中的史、王、薛三家。而贾家则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第十六回,当由元妃省亲谈到“太祖仿舜巡”的故事时,通过贾琏乳母赵嬷嬷之口道:“嗳哟哟,那可是千载难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船,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花的象淌海水似的!”贾家“多年”的声势,确是赫赫扬扬,富贵荣华,炙手可热,不愧为一个贵族世家的风范。但是到文字辈,这个“百年望族”已是“不及先年那样兴盛”了。虽然高墙里面的厅殿楼阁依旧是一派“峥嵘轩峻”,后一带花园里边的树木山石也还透露着“蓊蔚洇润之气”,保持着昔日世家大族的“架子”,然而门前却已是“冷落无人”了。

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称贾家虽内囊已尽上来了,但外面的架子还“未甚倒”。用一句成语来说,叫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说贾家“未甚倒”或是“不僵”,根据在哪里呢 ?我稍作归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小处不能省俭。贾家这样的大家庭,仅是日用支出就相当可观了。他们过着寄生生活,有一大批供使役的人。如第三回写黛玉进贾府,“亦如迎春等一般,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头外,另有四五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头”。黛玉年岁小,又是客人,可能是格外照顾。但仔细一查,贾府里的主子们身前身后的丫环乳母、小厮仆妇,也都是成群结队的,贾母是老祖宗,据凤姐说,房内有大丫头八人,后来袭人拨入宝玉房中,还有七人。王夫人房内是四个大丫头,赵姨娘、周姨娘房内各有两位丫头,而宝玉房内则有丫头十六人,小厮四人。以贾府规定的例钱,大丫头“一个月一两银子”,以下是每月几百钱。姨娘地位低,丫头也是每月一串钱,后来减为各五百钱。元妃省亲之后,宝玉等人搬进了大观园,“每一处添两个老嬷嬷,四个丫头,除各人奶娘亲随丫头外,另有专管收拾打扫的。”这样一支庞大的服务队伍,吃穿住三项之外,再加上月例钱,每月支出也要几百两银子的。为了摆阔气,贾家平日一衣一饭,也是尽情挥霍浪费。当秦可卿病了,请来几个名医看病,开的方子上有人参,凤姐说,“别说一日二钱人参,就是二斤也吃得起。”说到秦可卿穿衣服事,贾珍说,“就是一天穿一套新的,也不值什么”。为了一顿螃蟹,使费够庄户人家一年的用处。第七十二回办中秋节,王熙凤一次交给来旺媳妇二百两银子。凡此种种,非一日一处,岁岁月月,就不得了。第五十五回凤姐对平儿说:“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凡有大小事儿,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却一年进的产业又不及先时。多俭省了,外人又笑话,老太太、太太也受委屈,家下人也抱怨克薄。若不趁早儿料理省俭之计,再过几年就都赔尽了。”凤姐是掌管家政大权的人,她自然清楚贾府进出的内情,担心“赔尽了”的话,恐非是哭穷之词。第六十二回,黛玉对宝玉也说:“咱们也太费了,我是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第七十二回,林之孝同贾琏谈话,指出佣人过多这个情况,他说:“人口太多了,不如拣个空日,回明老太太老爷,把这些出过力的老人家,用不着的,开恩放几家出去。一则他们各有营运,二则家里一年也省口粮月钱。再者,里头的姑娘也太多。俗语说,一时比不得一时。如今说不得先时的例了,少不的大家委屈些。” (2)大处恣意奢华。如上所述,贾家在小处不能省俭,那么在大处又是如何呢?这里不妨选两个例子加以说明。第一个例子是秦可卿的丧事。秦可卿在贾家位居重孙媳妇地位,又是青春早亡,按封建贵族世家的礼仪当不该是过于隆重的。但是,由于一种特殊的原因(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秦可卿丧音一传出,老公公“贾珍哭的泪人一般”。他请出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要倾其所有,大肆操办。我们不必过多引述书中的描写,仅从以下四件事上即可看出丧事办的是何等风光和奢华。首先,买下黄海铁网山所产万年不坏的棺材板,花了一千两银子。其次,为着“丧礼上风光些”,走后门为儿子贾蓉捐了个五品“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第三,停灵四十九日,作销灾洗业平安水陆道场,单请僧人108人,99位全真道人,此外灵前还有50高僧、50高道对坛按七作好事,僧道加在一起就有307人。第四,大出丧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出城到铁槛寺。一路上,从亲王殿下到公、侯、伯、子、男、文武百官设棚祭奠。这规模、声势,有如皇帝驾崩,举行国葬一般,其耗费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个例子,是第十七回为省亲事修建“省亲别院”和第十八回迎接元妃省亲。小说中告诉我们大观园占地“三里半大”,建成这座“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园子,总耗费多少书中没有细表,但仅下姑苏买女孩子、请教习、置办行头、帘幔彩灯等物,就支出存于江南甄家五万两银子。那么,整个“省亲”过程要花费多少银两,读者尽可以想象了。不要说平民百姓看到贾家如此奢华,要摇头咂舌,就是那元妃看了也暗暗叹息“奢华过费了”。直到离去时,还再四叮咛,“倘明岁再能归省,万不可如此靡费”。贾家虽然富贵无比,但长年累月小处不省俭、大处又如此恣意奢华,经济上哪有个不枯竭的道理呢!第一百零六回贾家被抄了,这时贾政才如梦方醒,查问贾琏才知道“不但库中无银,而且尚有亏空。这几年竟是虚名在外”。贾政又叫来家人核实,“问起历年居家用度,共有若干进来,该用若干出去”。那管总的家人将近年支用簿子呈上,贾政看时才知道“近年东庄地租不如祖上一半,如今用度比祖上加了十倍。”“好几年头里,已经寅年用了卯年的。” 《红楼梦》以形象的故事、生动的语言,再现了封建贵族阶级腐朽和靡费的真实情景。恰如恩格斯指出的,“贵族和王公都感到,尽管他们榨尽了臣民的膏血,他们的收入还是弥补不了他们的日益庞大的支出。……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


三、“如今养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清初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过:“名父之子多败德。”这话说得有些道理。在封建社会里,“名父之子多败德”,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红楼梦》一书中,从第二回“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到第七回焦大的“醉骂”,都是向读者说明贾家不仅在经济方面走向枯竭的深渊,而且在继业问题上也陷入了不可克服的危机之中。这里我们不妨略加介绍一下贾府主子中的老少爷们的言行,看看他们是怎样的一伙败家之辈。贾敬,宁国公的嫡长孙,中过进士,袭过官,但“他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他心上”。把官让给儿子贾珍袭了,自己日望飞升成仙。但终因“妄作虚为,过于劳神费力”,“吞金服砂,烧胀而殁”。贾赦,荣国公的嫡长孙,现袭一等神威将军,“不管家事”,只知淫乐,是个一味好色好货之徒。书中写他妻妾成群,却要把贾母随身丫环鸳鸯要去作妾,结果遭到鸳鸯的拒绝、贾母的一顿臭骂。但他淫心不死,还是“费了五百两银子买了一个十七岁女孩子来”。而把自己玩腻了的秋桐“赏给自己的儿子贾琏作妾。第四十八回写他好货,看上石呆子的几把古扇,先是不惜重金强购,不成,又靠贾雨村强夺。贾政,虽未袭官,但被“当今”赏了个主事,在部行走。他“不惯俗务”,“每公暇之时,不过看书着棋而已”。他把家中大权内交侄媳王熙凤掌管,外交侄儿贾琏全权处理。书中表面上说他“为人端方正直”,但以其所作所为,是一个道地的不学无术、刚愎自用、昏愦有余的假正经。第十七回“试才题对额”,只知一味斥责宝玉,自己却说不出一句“正经话 ”来。第三十三回,他听信贾环的小报告,竟把宝玉打个死去活来,在老太太面前却又装出一付“孝子”的模样。 “文”字辈如此,“玉”字辈、“草”字辈又如何能好? 贾珍,身袭世职,又系“宁府长孙,凡族中事都是他掌管”。但这位世家大族的“族长” ,“那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人敢来管他”。他与儿媳秦可卿有染,秦可卿丧事时,他“恣意奢华”。他趁着国丧、家丧之机,又与小姨子鬼混,父子聚麀。贾琏,虽是荣国府的掌家人,却整日偷鸡摸狗。与家仆鲍二家的通奸,又与多浑虫老婆乱搞,偷娶尤二姐,闹得满城风雨,最终害死了尤二姐。至于“草”字辈,更是不堪。贾蓉与婶子王熙凤眉来眼去,不干不净。还与自己的两个姨娘鬼混,纵容贾琏偷娶尤二姐。第六十三回,他竟说道:“谁家没有风流事,连那边大老爷这么利害,琏二叔还和那小姨娘不干净呢。凤婶子那样刚强,瑞大叔还想他的账。那一件瞒了我。”其为人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回冷子兴演说到“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儿,如今养的子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贾雨村道:“这样诗礼之家,岂有不善教育之理?别门不知,只说这宁荣两宅,是最教子有方的,何至如此?”实际上,贾府虽是“诗礼之家”,却不“善教育”,教子也无“方”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那长一辈的贾赦能教导出什么好子女?那“贾珍贾蓉父子素有聚塵之诮”,他们又如何以身作则去教育自己的子弟呢!如果说贾府有什么教育子弟的方子,倒不妨举三个小例子略加剖析。 (1)第九回“嗔顽童茗烟闹书房”,这是书中第一次向我们展示贾府教育子弟的“方”子。可是人们看到这个“善教育”的家塾里成了什么呢?“挤眉弄眼”的同性恋,碗碎砚飞的大打出手,那里是念什么书呢! (2)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贾琏与鲍二家的奸情被凤姐儿撞破,哭闹着告到贾母跟前。这位贾府的至尊认为贾琏的行为不过是“馋猫儿”见了腥食,“从小儿人人都打这么过”。 (3)老色鬼贾赦看中了鸳鸯女,非要娶过去不可。贾母知道了这件事后,决意不给。这并非是贾母“教子有方”,或是可怜这个家生子被主子蹂躏,而是她离不开鸳鸯。第四十七回贾母训斥邢夫人时说“我正要打发人和你老爷说去,他要什么人,我这里有钱,叫他只管一万八千的买,就只这个丫头不能。留下他伏侍我几年,就比他日夜伏侍我尽了孝的一般。” 贾家子弟不肖种种,绝非偶然。以今日的观点看,处在“末世”的封建贵族世家,一切都烂透了,包括伦理道德都丧尽了。这是由于它的剥削阶级的本性所决定的,非“教育”能够挽救的。世传靖藏本《石头记》第五十三回上有一批语:“积德子孙到如今,旺族都中首吾门;堪想立业英雄辈,遗脉孰知祖父恩。”贵族世家子弟不肖如此,这对那些“立业英辈” ,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了。

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画者无一”

宁荣二府是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家族,儿孙甚多,奴仆成群。第六回说到荣府“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第十四回写秦可卿丧事时,凤姐儿看名册上有男仆134人。到第一百零六回贾府被抄时,“除去贾赦入官的人,尚有三十余家,共男女二百十二名”。在这样一个大家族中充满着各种矛盾:主子与主子之间、主子与奴仆之间、奴仆与奴仆之间、嫡庶之间、富者与贫者之间,表面和睦,实际上是彼此嫉妒,明争暗斗。小说中邢王二夫人的矛盾,王夫人与赵姨娘的矛盾,写的时明时暗。如第二十五回赵姨娘请马道婆作魇魔法,那就是达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赵姨娘对马道婆说,“你若果然法子灵验,把他两个(宝儿和凤姐儿)绝了,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主子之间,如第七十五回探春所说: “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倒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你。”奴才之间也是如此。袭人在贾母、王夫人面前得宠,就想方设法打击、排斥晴雯,到王夫人那边告黑状,结果晴雯被撵了出去,含冤而死。贾府内外种种矛盾的日益激化,导致每一个人都各怀心腹事,自然不可能尽心为“家”。掌权者如贾琏、王熙凤,则利用自己大权,贪污受贿,攒体己或假公济私、任意挥霍。鲍二家的死了,贾琏怕出事,赶快拿出二百两银子交小厮出去打点。偷娶尤二姐事败,王熙凤先是拿银子挑动张华告状,然后又忙去都察院打点。贾琏为了消事又拿银子去买通都察院。这些钱当然不是他们自己身上出的,还不是府库中出!对此,贾府的清客程日兴就曾对贾政说过:“我在这里好些年,也知道府上的人那一个不是肥己的?一年一年都往他家里送,那自然府上是一年不够一年的了……那一座大园子,这里头出息也不少,又不派人管了。几年老世翁不在家,这些人就弄神弄鬼的,闹的一个人不敢到园里,这都是家人的弊。此时把下人查一查,好的使着,不好的便撵了,这才是道理。”贾政点头道:“先生,你有所不知。不必说下人,就是自己的侄儿也靠不住。若要我查起来,那能一一亲见亲知。”自己的侄儿、侄媳掌管家政大权,尚且靠不住,那其他人又如何能靠得住?那些买办从中克扣,管家等人又是虚报谎称。待到败落之时,“那些家奴见主家势败,也便趁此弄鬼,并将东庄租税也就指名借用些”。世家大族的这种弊端,在贾府里并非完全没有人看出来。第十四回王熙凤借协理宁国府时就曾指出宁国府的五件事:“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件,事无专管,临期推诿;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宁府如此“风俗”,荣国府实际上也不例外。甲戌本有眉批道:“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说明非宁府一家有此五病。清客和管理者都看到了这些弊端。冷子兴说,贾家“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可小说中还是有两个人为贾家“谋画”了的。一个是秦可卿,他在给王熙凤托梦时说过:“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日后可保永全了。”这两件未妥的事的内容是什么呢?秦氏又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秦氏的这一番话,虽把凤姐儿“吓了一身冷汗”,但她并没有清醒,自然也没按此而行。第二个为贾家“谋画”者,是具有政治家才干的三小姐探春。探春的兴利除弊无疑具有“改革”的性质。她的改革措施,主要是两项:(1)节用。姑娘们的一切开销均由月例钱出,不另外支付头油脂粉的二两银子,免去买办们从中舞弊。(2) 兴利。把大观园内的花卉树木交忠实的老婆子管理,其收入支付姑娘们和丫头们的头油脂粉、香纸外,还可以买笤帚、簸箕、掸子、大小鸟禽、小鹿、小兔的饲料。这样一年为贾家节用四百多两银子。她的“谋画”下来的几百两银子,虽然在贾家这样的大家族中简直是不够一次宴会聚餐之用,但她毕竟是一个身体力行者,是为这个“家”而“运筹谋画”。可惜,这位才志清明者,偏不是“太太养的”,又“生于末世运偏消”。对于秦可卿的托梦,贾探春的“改革”,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人说,这是作者“补天”的证明,我的看法则相反,《红楼梦》写此两个故事,恰恰说明,在封建“末世”,即使有探春这样的人物,也是无能为力的,因为贾家这个“天”已经到了“尽头”!

五、“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红楼梦》前八十回写了贾府的衰中之“盛”,靠的是祖宗的余“光”,无法维持长久的。据第五回里所写十二钗判词和十二支曲所作的预示和脂评提供的各种线索,考证家们认为曹雪芹在后几十回里写贾家的败落要比今天大家所看到的一百二十回本的后四十回的结局更急剧、更悲惨。这话我是相信的,遗憾的是,八十回以后的情节至今无法得见,只能是从脂评所指的“草蛇灰线”中作某些推想而已。对今存一百二十回本的后四十回内容,我认为从结构上看,大体上还是遵循了前八十回的结构脉络发展下来的。读者仍然可以从小说中看到贾家一败涂地的趋势,尽管这结局使人不甚满足和满意。按着一百二十回本看,前五十五回是贾家衰败之中的“盛”,是其走向死亡前的“回光返照”,喜中透悲,热中透冷。第五十六回之后,贾家的家运开始激流直下。从经济上看,庞大的开支耗尽了积蓄,已经到了典当家私的地步。第七十二回,王熙凤病倒了,鸳鸯去探望。贾琏见了鸳鸯,趁机说道:“这两日,因老太太千秋,所有的几千两都使了。几处房租、地租,统在九月才得,这会子竟接不上。”第七十六回开夜宴,贾母吃红稻米粥,她看尤氏吃白米饭,因问道,“怎么不盛我的饭?”丫头们回道:“老太太的饭完了。今日添了一位姑娘,所以短了些。”鸳鸯作了解释,“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的!”王夫人说:“这一二年旱涝不定,庄上的米都不能按数交的。这几年细米更艰难,所以都是可吃的做的”。再如第七十二回,贾琏求鸳鸯把老太太房中所存的金银家伙,“偷运出一箱子来,暂押数千两银子”,好解燃眉之急。而此时,夏太监打发人来“ 借”二百两银子,无法拿出,凤姐叫平儿把她自己的两个金项圈拿出去暂押了四百两银子,才支腾过去。第一百零七回,当贾赦、贾珍父子被判流放台站启程之时,贾母要给些钱,问及家中的经济情况,书中写道:“贾政正无法,听见贾母一问,心想着:‘若是说明,又恐老太太着急;若不说明,不用说将来,只现在怎样办法呢?’想毕,便回道:‘若老太太不问,儿子也不敢说。如今老太太既问到这里,现在琏儿也在这里,昨日儿子查了:旧库的银子早已虚空,不但用尽,外头还有亏空。……东省的地亩,早已寅年吃了卯年的租儿了,一时也弄不过来,只好尽所有蒙圣恩没有动的衣服首饰折变了,给大哥和珍儿作盘费。过日的事只可再打算。’”贾母听了,急的眼泪直淌,说道:“怎样着?咱们家到了这个田地了么?我虽然没有经过,我想起我家向日比这里还强十倍,也是摆了几年虚架子,没有出这样事,已经塌下来了,不消一二年就完了!据你说起来,咱们竟一两年就不能支了!”到王熙凤临死时,贾家已是山穷水尽,连“日用的银子都没有了”。贾府的败落是必然的。后四十回里写贾家大故迭起:先是元妃死了,贾家在政治上失去了靠山;继之,贾家子弟仗势凌弱,作恶多端,终于被锦衣卫查抄家产,贾赦、贾珍被罪,流放台站效力,受到了惩治。就是在此时,赵姨娘死,贾母死,王熙凤死,连伤家口,终于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谶语。今存一百二十回本的后四十回所写沐皇恩延世泽,兰桂齐芳,官复旧职,发还家产等等情节,是续补者的希望。在曹雪芹的笔下,《红楼梦》如同一架现代的透视机,把贾家的五脏六腑连同那潜伏着的病根都照了出来,诊断的结论是:“运终数尽,无可挽回者。”他们昔日是“烈火烹油、鲜花簇锦之盛”,而等待他们的命运是:“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