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探春悲剧之谜及其在《红楼梦》全书中意义

作者:王君廷 王世林 王津平
人们看到曹雪芹的《红楼梦》只有八十回,又似乎没有写完。于是在曹雪芹逝世以后,不少人开始续写《红楼梦》。其中,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影响最大。

又由于,书商程伟元把高鹗的续书附在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之后一起刊印出版。这样一来,虽然迅速扩大了《红楼梦》的影响。但由于高鹗续书从根本上违背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仿佛一条狗尾长期附在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之后并误导了读者和红学研究整整二百年。现在,是从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上彻底剥离这条拙劣狗尾的时候了。

曹雪芹似乎已经预见到后人会续写他的《红楼梦》。于是,曹雪芹发挥了神奇的想象力,虚构了一个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神话,并把它象一个楔子似的,楔进全书之中,这就是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曹雪芹用了整整一个章回的篇幅,构建了贾府“……家业凋零……金银散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悲剧结局的基本框架。在这个大的框架下面,有重点地演示了十几位女儿的悲剧结局。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曹雪芹过人的胆略和超人的智慧。曹雪芹在全书中插进了众女儿悲剧结局的提纲,他要告诉世人:谁在续书中曲解和违背了自己的创作意图,都不会得到读者的认同。

在曹雪芹八十回《红楼梦》的正钗、副钗、又副钗众女儿中,曹雪芹只亲笔为秦可卿和晴雯写了悲剧的结局。曹雪芹既然无法直接写出贾府败落的真相,包括黛玉在内的其他女儿的悲剧命运也就无从写起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曹雪芹借秦可卿临终给凤姐托梦的话:“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已经发出了警告,“三春”在贾府“元、迎、探、惜”四姐妹中,指的正是探春。探春的悲剧结局正是贾府败落、众女儿悲剧命运的开端,是具有非常关键和至关重要作用的事件。而高鹗续书把探春的悲剧结局设计为远嫁,是违背曹雪芹创作意图的最为突出和明显的典型事例。然而,二百年来,读者都对高鹗的这个设计深信不疑,红学界都是顺着高鹗的这个错误的设计进行着研究,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意见。以至于各种影视作品的再创作都没有脱离高鹗这个错误的设计模式。进而,又对广大读者和观众产生了极大的误导。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红学界没有人出来质疑并提出自己的正确见解。这不能不说是红学研究中的一个特别不可思议的现象。这种现象进一步充分说明高鹗续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对红学界和普通读者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了。

那么,高鹗续书中对探春悲剧结局的设计究竟错在哪里?曹雪芹设计的探春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呢?探春的结局在《红楼梦》中的作用如何?笔者认为:高鹗续书错就错在把探春的悲剧结局篡改成了----远嫁。而曹雪芹设计的探春悲剧结局应当是----随着获罪的夫家被流放。而且探春的结局应当是众女儿悲剧结局的开端。假如曹雪芹真写了八十回以后的内容,探春的悲剧结局可能在八十一或八十二回就开始了。而且,她的悲剧来得非常突然,卒不及防,迅速牵连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
现在,我们把自己对高鹗续书中探春的悲剧结局模式提出的质疑及我们对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的仔细阅读的基础上,从新的角度深入的理解得出新的结论,提供给广大读者并希望一起来探讨。

一、高鹗续书对探春悲剧结局的错误设计

高鹗续书是这样设计探春远嫁的结局的:在高鹗续书的第九十九回中,贾政在江西粮道衙门收到了同乡又曾经同朝为官,后调任海门镇守----周琼的一封信。周琼在信中为自己的儿子求亲。原来,贾政与周琼同在京为官时,因看周琼之子长得好,贾政在一次席间提到要将自己的女儿探春许配周琼之子。后来,周琼调到海疆任镇守。双方就把儿女的婚事搁下了。贾政在江西粮道衙门收到周琼为其儿子求亲的信。于是,写信将探春择婿的事告诉贾母和王夫人。

“……贾母说道:‘既是同乡的人,很好。只是听见说那孩子到过我们家里,怎么你老爷没有提起?’王夫人道“‘连我们也不知道。’贾母道:‘好是好,只是道儿太远。虽然老爷在那里,倘或将来老爷调任,可不是我们孩子太单?’王夫人道:‘两家都是作官的,也是拿不定。或者那边还调进来;即不然,终有个落叶归根。况且老爷既在那里做官,上司已经说了,好意思不给么?想来老爷的主意定了,只是不敢作主,故遣人来回老太太的。’贾母道:‘你们愿意更好,但是三丫头这一去了,不知三年二年那边可能回家?若再迟了,恐怕我赶不上再见他一面了!’说着掉下泪来。(一百回)”宝玉知道后大哭一场。“难舍难分。探春倒将纲常大体的话说的宝玉始而低头不语,后来转悲作喜,似有醒悟之意。于是探春放心辞别众人,竟上轿登程,水舟陆车而去。”后来,曹雪芹又通过贾赦之口告诉贾琏,贾政来信说了:“探春于某日到了任所,择了某日吉时,送了你妹子到了海疆,路上风恬浪静,全家不必挂念。(一百二回)”

二、质疑高鹗续书中的“探春远嫁”
高鹗设计的探春的结局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吗?笔者质疑高鹗设计的探春的结局。笔者认为:高鹗设计的探春的结局是从根本上违背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是完全错误的。

高鹗续书之所以设计了探春的结局是“远嫁”,主要是错误地理解了《红楼梦》第五回中曹雪芹给探春写的判词和曲词并根据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的一句话:“且又官媒来求说探春等。”当然,或许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确如周汝昌先生的发现,高鹗续书与乾隆、和珅有些瓜葛。那么,就不能排除或是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授意;或是高鹗为避免清王朝的“文字狱”打击等因素,而不得不对续书作了无害清朝统治的处理。

曹雪芹对探春的悲剧结局是这样描述的: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曲词是:“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第五回)”


试问:如果探春的结局真的象高鹗续书写的那样是“远嫁”,即使嫁得再远,也是一桩喜事。可曹雪芹给探春写的判词、曲词的总体气氛却没有丝毫的喜庆之意。从“……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一帆风雨……抛闪。恐哭损残年。……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分两地,……保平安。……莫牵连。”这些用词来看,是“悲悲、切切、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非常悲凉的。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曹雪芹在探春的曲词中的用词:“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抛”是“扔掉”的意思;“闪”是“甩掉”的意思。

试问:探春若是远嫁,一个贵族之家的小姐,嫁到同样是贵族之家作了儿媳,即便路途再遥远,回趟娘家也不是什么难事。语言大师曹雪芹怎么会误用“抛闪”之词?说是把自己的亲人和家园都扔掉和甩掉,再也回不来了。

试问:女儿出嫁到再远的地方,也是一桩喜事,爹娘怎么会悲切得“损残年”即损寿的程度?

试问:探春若是远嫁,怎么会涉及到(途)“穷”和“通”(达)这样关乎官员命运的话题?还做出“皆有定”,“岂无缘”这样悲观缩命自我安慰式的解释。

试问:探春若是远嫁,“莫牵连”就更文不对题,更讲不通了。一位远嫁的贵族小姐怎么会无缘无故地祈盼“莫牵连”上娘家呢?

在元春让姐妹们制灯谜时,探春制了一个预示自己命运的谜面:“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二十二回)”

曹雪芹是在暗示探春的悲剧结局,就象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再也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了。而高鹗续书却荒唐地写了探春不仅回到家中,而且是在贾政走水路送贾母的灵柩回乡,得知探春随夫家奉诏回京(一百十八回),探春到京回家,“出挑的比先前更好了。”探春的夫家因在海疆靖寇有功,“圣心大悦,命九卿叙功议赏。(一百十九回)”高鹗这样续写探春的结局真是荒唐到了极点。

三、恢复曹雪芹对探春悲剧结局总体设计的本来面目
那么,曹雪芹笔下了探春悲剧结局应该是怎校的呢?笔者认为:探春的悲剧结局是随着获罪的夫家一起被流放。依据是:

1、预示探春命运的判词、曲词竟然与唐朝韩愈的一首诗惊人的相似
探春的判词: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的曲词: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第五回)”

唐朝的韩愈的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请看:“一帆……路三千……损残年……江边望”(探春的判词、曲词)

“一封……路八千……惜残年……瘴江边”(韩愈诗)

探春的曲词、判词为何与韩愈因这桩历史公案而写的诗如此惊人相似?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原来,韩愈的这首诗隐涵着的一桩历史公案

2、韩愈诗隐涵着的一桩历史公案与探春悲剧结局的关系密切
韩俞写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起因是一桩历史公案。唐朝尊崇佛教,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要去躬迎佛骨,刑部侍郎韩愈上《谏佛骨表》进行劝阻,触怒了宪宗,要立即处死韩愈,幸亏宰相裴度等大臣苦苦相劝,宪宗才收回成命,改判韩愈贬官流放潮州,韩愈早晨上书,晚上就接到圣旨被流放,紧接着冒着大雪被迫走上八千里的流放之路。

探春的“曲词“一帆风雨路三千,……恐哭损残年……”暗合了唐朝韩愈的诗。探春的曲词“一帆风雨路三千,”正是韩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缩写,曲词“损残年”暗合了韩诗的“惜残年。”探春的判词“江边望”暗合了韩愈诗的“瘴江边”。

曹雪芹在暗示,探春和韩愈的命运是相似的,获罪流放。而判词上的画“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和曲词“告爹娘休将儿悬念”暗示贾府只有探春一个人被流放。贾府没有获罪,贾府的一个小姐又怎么会被流放呢?只有一个可能,探春嫁到了夫家之后,夫家全家获罪的原因又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夫家获罪被流放,这时的探春作为夫家的一员只能随之而去。判词“清明涕泣江边望”暗合韩诗“好收吾骨瘴江边。”则暗示探春的夫家没有韩愈幸运,主要人物可能死于政治惨变。

曹雪芹给探春写的判词暗示:“探春虽然才华能力出众,志向高远,但她生于贾府的末世,祖上的好运气已经消耗尽了。清明哭祭过亲人后,她站在江边望着千里远的家乡,过去大观园里的生活象梦一样是那么的遥远。”

如果说判词对探春悲剧结局的表述得还比较模糊的话,“曲词”就讲得非常明确和具体了。对曹雪芹用曲词暗示探春悲剧结局的正确解释应当是:“探春在夫家经历了‘一帆(番)’获罪的‘风雨’后,跟着走上了‘路三千’的流放之路。把娘家的亲人和家园都一齐扔了甩了,不可能再回来了。她让转告诉爹娘,不要悬念女儿,过度悲痛会损寿的。从古到今官宦的途穷和通达都是有定数的,离合悲欢怎么会没有因缘?从现在开始两地分离,各自保住平安吧。我走了,但愿别牵连上娘家。但是,探春的“莫牵连”,也只是她的一个祈盼。封建社会一人获罪诛连九族甚至十族是司空见惯的事。“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第四回)”嘛。

曹雪芹自幼就对中国古典诗词曲赋非常熟悉,是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曹雪芹对韩愈因这场历史公案所作的诗肯定是了解的,他巧妙地将探春的悲剧命运隐涵在这样一桩历史公案之中,我们不能不佩服曹雪芹的胆识和智慧。要知道这样是会担风险的。

3、曹雪芹设计的探春悲剧结局的大致走向

那么,曹雪芹设计的探春悲剧结局的走向究竟是怎样的呢?

在曹雪芹的八十回的《红楼梦》中,还是能够找到一些线索的。
曹雪芹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六十三回)”中,写了大观园众女儿行酒令。其中,每个女儿掣的象牙花名签上的诗句,都预示着她们的命运。曹雪芹为探春设计的命运是嫁到王府。

探春掣出的牙签上画着“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

“瑶池”正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住的地方。“仙品”则暗示了探春具有仙女般的高贵品质。她可以住到西王母所住的瑶池,暗示她嫁到了王府。
签上“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

这诗句是唐代高蟾的诗《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中的句子。

古代的人们把天、日比作君主,比作皇帝;把碧桃、红杏比作依傍皇帝的显贵在朝的人。探春嫁到了王府,正似“红杏倚云栽”一样,也曾经一度非常显贵。

诗句下面“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

探春得到这个签,一定会得到贵婿,贾府是公府,比贾府还高贵的必是王府,“贵婿”一定是指王府中的子孙。

曹雪芹又设计了众人看到后的反应:“……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曹雪芹暗示:众人说对了,探春确实嫁到了王府。

“大家来敬,探春那里肯饮,却被史湘云、香菱、李纨三四个人强死强活灌了下去。探春只命蠲了这个,再行别的,众人断不肯依。湘云拿着她的手强掷了个十九点出来……”

曹雪芹暗示探春对这个婚姻并不情愿。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被强迫成婚的。

探春会是嫁到哪个王府中去呢?曹雪芹也有巧妙地暗示。贾母八十大寿,北靖王妃、南安王太妃都来庆贺。南安太妃要见众姐妹,贾母只让探春陪着史、薛、林来拜见 。南安太妃“一手拉着探春,一手拉着宝钗,问几岁了,又连声夸赞。(七十回)”南安太妃首先拉着的正是探春。

曹雪芹在后面又设计了“官媒来求说探春等。”暗示南安太妃为自己的孙子选中了探春。

假若曹雪芹确实要写八十回以后的内容,极有可能是探春在八十一回就嫁到了南安王府,紧接着南安王就获罪,探春夫家之人或死或被流放,探春等作为女眷,可能被充军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去了。

正所谓:“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了。

但是,在曹雪芹所处的清王朝那个极端专制残酷的的“文字狱”盛行的时代,曹雪芹怎么可能把探春真实的悲剧命运公开如实地写出来?曹雪芹只能采取这样的方法,把探春的悲剧命运隐去。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十三回)。”曹雪芹暗示探春随获罪的夫家流放去后不久,贾府的恶运随之而来,悲剧命运也就不可避免地降临到大观园诸女儿头上了。

众姐妹作“咏絮词”时,曹雪芹为探春作了探春的“南柯子: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七十回)”曹雪芹暗示众女儿最终的结局是“东西南北各分离”,贾府绝不会有一个团圆的结局了。

而这样的设计正影射了曹雪芹自己家族的悲剧。由于曹家有人参与了那场夺嫡争斗而受到株连。被“调取进京治罪。”而在那个黑幕政治的时代,封建帝王对只是家奴身份的曹家,治起罪来就显得非常随易,随便找个罪名就行了。正如《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的真实原因是“绣春囊”事件一样,对外则宣称是“丢了一件要紧的东西,因大家混赖,恐怕有丫头们偷了,所以大家都查一查去疑。(七十四回)”

四、破解探春悲剧结局的意义

笔者认为:破解了探春悲剧结局之谜有以下几点意义:

1、从根本上全面否定了高鹗续书对《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整体设计及所有女儿悲剧结局的模式,进而全面否定了高鹗续书。使人们认清了高鹗续书是从根本上违背曹雪芹的创作意图,是对广大读者的误导。而曹雪芹所设计的大观园众女儿的结局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2、使人们认识到探春悲剧结局是大观园众女儿悲剧结局的开端,是一个非常  重要的事件。让人们对“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认识有了具体内容的支撑;

3、否定了近年来红学研究中新出现的认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曹雪芹写的、是曹雪芹原著的观点。对探春悲剧结局的正确理解和推断,足以证明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4、证明贾府的败落确实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曹雪芹在所处的清王朝的那个“文字狱”盛行的黑暗年代,曹雪芹是不可能把这些内容写出来的。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脂砚斋对曹雪芹的《红楼梦》所作的大量的评注的问题。因为脂砚斋在曹雪芹的八十回《红楼梦》中作了大量的评注并成为后人研究《红楼梦》的重要依据。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的推断:

一是,曹雪芹有可能写了一些八十回以后的内容。但是,在清王朝严酷的“文字狱”的形势下,他不可能直白、具体地写出真实的悲剧。所以,他自己那些已经写出来的八十回后的内容也不满意。因而,虽然也给一些亲友看过,但在对《红楼梦》作最终定稿时,经过他的认真的思索和仔细的权衡,他不得不忍痛舍弃了这些内容。而对全书进行了独特的、全新的设计;

二是,对脂砚斋的评注也不能一味的迷信。也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因为,脂砚斋毕竟不是曹雪芹,她的思想水平,她的艺术才华不可能达到曹雪芹的高度。并且已经有不少证据证明脂砚斋的评注也有不少是不可信的;

三是,曹雪芹还在《红楼梦》中设计了与贾府关系密切的甄府及酷似贾宝玉的甄宝玉。甄府的“调取进京治罪”。曹雪芹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甄府就是贾府;甄宝玉就是贾宝玉。曹雪芹用甄、贾府影射自己的家族----江宁织造曹府;用甄、贾宝玉影射----曹雪芹自己。曹雪芹的艺术设计是用甄府的获罪暗示贾府的结局,影射自己的家族----曹府的最终结局。

四是,曹雪芹在当时严酷的政治形势下,不得不对《红楼梦》作了不同寻常的处理。即只写了八十回并是最终的定稿。只对《红楼梦》众女儿的悲剧结局作了一个大致的设计。对此,我们有专文进行了论述。(请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专题研究-红楼梦研究-2006年12月31日《八十回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创作的一部完整的作品》)我们可以在曹雪芹那“卿何薄命?(七十八回“芙蓉女儿诔”)的大声疾呼中,体会出曹雪芹已经把对女儿悲剧命运的具体描述,转向对造成从女儿悲剧命运那罪恶根源的探寻。(请见“中国文学网-专题研究-红楼梦研究-2006年12月31日《正确破解<红楼梦>章回题目中点到的诗词曲赋》)

曹雪芹是伟大的,曹雪芹的思想是超前的,曹雪芹的才华更是举世罕见的。曹雪芹生存的年代也是极其黑暗的,曹雪芹的经历更是极其坎坷的。但是,可能正是由于曹雪芹所处的那个黑暗的年代,正是由于曹雪芹的坎坷经历,才是促使他对社会的“是非”、对人生的真谛进行了这样超乎寻常的探索。才使他创作了一部举世“奇传”的《红楼梦》(请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专题研究-红楼梦研究-2006年11月4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作‘突破红学误区’讲座问答摘要》中“《红楼梦》的主题、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和曹雪芹是怎样的一个人”部分)。才会给后世留下这样宝贵的文学遗产,曹雪芹的伟大和可贵之处我们可以在八十回《红楼梦》中深深体会到的!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