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艺术形象小议
作者:司绍晞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曹雪芹浓笔重描着力塑造的典型人物之一。从一九五四年以来,为了批判俞平伯同志的“钗黛合一”、“两峰双水”观点,许多评论家过左的和不实事求是的指摘了薛宝钗这个封建时代的规范淑女。为了强调“钗黛对立”,在许多评论中,把薛宝钗一般的说成是阴险、奸诈、阿谀、庸俗;有的说得更坏。宋浩庆在《红楼梦六十四、六十七回辨》一文中就是这样认为的,说她“外表美丽和善,内里丑恶奸诈”。诸如此类的评论并不符合作者曹雪芹的原意,也不符合在《红楼梦》作品里其他人物对她的品评(包括脂评),更不符合我们读《红楼梦》的观感。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作者塑造的两个有特色的艺术形象。在作者的安排下都是“薄命司”的关键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同在一幅“正册”里,册词里充满了同情与哀悼:“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红楼梦曲也说:“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在这里“怀金悼玉”并列。在“枉凝眉”曲里,把她们两个比喻为“一个是阆仙苑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在“终身悟”里,曲里特别点出了薛宝钗是“高士晶莹雪”。这样的写法,都不是作者草率从事的,也不是作者内含别意的曲笔。这些情况,都值得我们深思与研究。
如果,过分的贬低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把她说的下劣不堪、一文不值,不仅不能理解作者的原意,而且贬低了全部《红楼梦》作为封建时代一面镜子的现实意义。
《红楼梦》流传以后,形成了经常的纷争与话题的是评价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林黛玉与薛宝钗,这两个艺术形象,以其巨大的感染力,震动了二百年来人们的内心世界。为评论这两个人物引起的意见分歧,一直绵亘不断。晚清时的邹在其《三借庐笔谈》里就生动的记载了两个朋友因议论黛钗而“几挥老拳”的典型事例。《笔谈》说:“许伯谦茂才(绍源)论红楼梦,尊薛而抑林,谓黛玉光酸,宝钗端重,直被作者瞒过。……宝钗以争一宝玉,致矫揉其性。林以刚,我以柔;林以显,我以暗,所谓大奸不奸,大盗不盗也”,“已卯春,余与伯谦议此书,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而毓仙排解之。于是两人誓不共谈《红楼》”。
真实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核心。高尔基曾经说过“对于人类和人类生活的各种情况,作真实的赤裸裸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红楼梦》中许许多多的人物之所以具有那样高度的典型性,人物的思想性格之所以刻划得那样的深厚饱满,就是因为具有真实性。
薛宝钗饱含着她的血和泪,交织着她的爱和恨。在作者笔下,她博学宏览,才华横溢,端庄美丽,豁达大度,含蓄自尊,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淑女形象!“珍重芳姿昼掩门”,她的处世接物,一言一行,都是封建正统思想,是完全遵循一个淑女的道德风范来行事的。她的“冷香”,她的“无情”,不是矫揉其性的做作,而是在封建道德准则下的习惯。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许许多多维护封建正统的才子佳人文学作品。在这些小说中描写了不同性格的封建时代闺秀和淑女,然而他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薛宝钗形象相比,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与概念单薄。《平山冷燕》、《玉娇李》、《孟丽君》等中的妇女形象,不是最好的说明吗?
曹雪芹一再强调他的《红楼梦》作品“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这就是说,作品要符合时代的真实,要遵循生活的容观规律。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的思想和性格,那样的丰富和饱满,那样的绚丽多彩,就是因为他不是“随意捏造成书的”。清初《铁花仙史》的作者,在该书序言中指出,《平山冷燕》、《玉娇李》的作者是“随意扭捏成书”,以此可作对照。
八十回后的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的发展,由于曹雪芹没有完成《红楼梦》著作,我们不知其故事情节全貌;高鹗的四十回续书,对于宝钗这个人物的发展,虽然费了不少精力与劳动,仍然感到单薄,感到不符合作者的意图!
从八十回的《红楼梦》诗词曲里和脂砚斋“批”里,透露出薛宝钗这个人物是早死的;她死于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之前。作者在《红楼梦》“引子”里,以“悲金悼玉”并列,也说明了他对薛宝钗的死亡与哀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八回。痴癫和尚送给薛宝钗的金锁錾上两句吉谶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在高鹗的后四十回中,都没有关联和照应。我以为这里也透露了薛宝钗这个人物的早夭。其中“离”、“弃”二字是大有故事情节的,特别是在贾府被抄破败离散后,贾宝玉“寒冬咽酸齑,雪夜围破毡”的情形下,“金锁”不被官府抄走也会为生活所逼送往当铺的;但究竟怎样的“离”“弃”我们实在无法作过细的臆测。
在明义所见的《红楼梦》全稿中,他写了题《红楼梦》二十首绝句(见《绿烟锁窗集》)。其中第十九首第二十首,都隐约的透露了八十回后的薛宝钗情节。“莫问金缘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这些诗句也是吉光片羽,透露了林黛玉薛宝钗都死亡了,离开了瘦骨嶙峋破家后的贾宝玉,似梦如烟的与《红楼梦引曲》相呼应。
在错综复杂的贾府破败离散的日子里,薛宝钗的日子是不好过的。在二十二回未完成的她的灯谜里“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是她的婚后写照。她虽有“理家”的才干,将怎样面对现实呢?将怎样处理日常生活呢?而且谜语诗的前两句是“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在这里说明了贾宝玉婚后,并不爱她。在这内外交攻的日子里,薛宝钗早死的故事情节,是确切不移注定了的。朱彤在《释白首双星》一文中,认为“在前八十回里曹雪芹没有透露出任何薛宝钗早死的迹象”,似可商榷。
“红楼春梦好模糊,不记金钗正幅图。往事风流真一瞬,题诗赢得静功夫”这是明义题诗的第七首绝句。金玉姻缘是极其短暂的一瞬。联系她的咏白海棠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濯苔盆。脂脂洗出秋谐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脂砚斋下批:“宝钗全是自写身分,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看她清洁自厉,终不肯作一轻浮语””等等,这些诗和批很有研究推敲的地方,很值得怀疑她和贾宝玉的姻缘不过是名义夫妇而已!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曹雪芹浓笔重描着力塑造的典型人物之一。从一九五四年以来,为了批判俞平伯同志的“钗黛合一”、“两峰双水”观点,许多评论家过左的和不实事求是的指摘了薛宝钗这个封建时代的规范淑女。为了强调“钗黛对立”,在许多评论中,把薛宝钗一般的说成是阴险、奸诈、阿谀、庸俗;有的说得更坏。宋浩庆在《红楼梦六十四、六十七回辨》一文中就是这样认为的,说她“外表美丽和善,内里丑恶奸诈”。诸如此类的评论并不符合作者曹雪芹的原意,也不符合在《红楼梦》作品里其他人物对她的品评(包括脂评),更不符合我们读《红楼梦》的观感。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作者塑造的两个有特色的艺术形象。在作者的安排下都是“薄命司”的关键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同在一幅“正册”里,册词里充满了同情与哀悼:“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红楼梦曲也说:“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在这里“怀金悼玉”并列。在“枉凝眉”曲里,把她们两个比喻为“一个是阆仙苑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在“终身悟”里,曲里特别点出了薛宝钗是“高士晶莹雪”。这样的写法,都不是作者草率从事的,也不是作者内含别意的曲笔。这些情况,都值得我们深思与研究。
如果,过分的贬低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把她说的下劣不堪、一文不值,不仅不能理解作者的原意,而且贬低了全部《红楼梦》作为封建时代一面镜子的现实意义。
《红楼梦》流传以后,形成了经常的纷争与话题的是评价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林黛玉与薛宝钗,这两个艺术形象,以其巨大的感染力,震动了二百年来人们的内心世界。为评论这两个人物引起的意见分歧,一直绵亘不断。晚清时的邹在其《三借庐笔谈》里就生动的记载了两个朋友因议论黛钗而“几挥老拳”的典型事例。《笔谈》说:“许伯谦茂才(绍源)论红楼梦,尊薛而抑林,谓黛玉光酸,宝钗端重,直被作者瞒过。……宝钗以争一宝玉,致矫揉其性。林以刚,我以柔;林以显,我以暗,所谓大奸不奸,大盗不盗也”,“已卯春,余与伯谦议此书,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而毓仙排解之。于是两人誓不共谈《红楼》”。
真实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核心。高尔基曾经说过“对于人类和人类生活的各种情况,作真实的赤裸裸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红楼梦》中许许多多的人物之所以具有那样高度的典型性,人物的思想性格之所以刻划得那样的深厚饱满,就是因为具有真实性。
薛宝钗饱含着她的血和泪,交织着她的爱和恨。在作者笔下,她博学宏览,才华横溢,端庄美丽,豁达大度,含蓄自尊,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淑女形象!“珍重芳姿昼掩门”,她的处世接物,一言一行,都是封建正统思想,是完全遵循一个淑女的道德风范来行事的。她的“冷香”,她的“无情”,不是矫揉其性的做作,而是在封建道德准则下的习惯。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许许多多维护封建正统的才子佳人文学作品。在这些小说中描写了不同性格的封建时代闺秀和淑女,然而他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薛宝钗形象相比,是多么的苍白无力与概念单薄。《平山冷燕》、《玉娇李》、《孟丽君》等中的妇女形象,不是最好的说明吗?
曹雪芹一再强调他的《红楼梦》作品“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这就是说,作品要符合时代的真实,要遵循生活的容观规律。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的思想和性格,那样的丰富和饱满,那样的绚丽多彩,就是因为他不是“随意捏造成书的”。清初《铁花仙史》的作者,在该书序言中指出,《平山冷燕》、《玉娇李》的作者是“随意扭捏成书”,以此可作对照。
八十回后的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的发展,由于曹雪芹没有完成《红楼梦》著作,我们不知其故事情节全貌;高鹗的四十回续书,对于宝钗这个人物的发展,虽然费了不少精力与劳动,仍然感到单薄,感到不符合作者的意图!
从八十回的《红楼梦》诗词曲里和脂砚斋“批”里,透露出薛宝钗这个人物是早死的;她死于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之前。作者在《红楼梦》“引子”里,以“悲金悼玉”并列,也说明了他对薛宝钗的死亡与哀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八回。痴癫和尚送给薛宝钗的金锁錾上两句吉谶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在高鹗的后四十回中,都没有关联和照应。我以为这里也透露了薛宝钗这个人物的早夭。其中“离”、“弃”二字是大有故事情节的,特别是在贾府被抄破败离散后,贾宝玉“寒冬咽酸齑,雪夜围破毡”的情形下,“金锁”不被官府抄走也会为生活所逼送往当铺的;但究竟怎样的“离”“弃”我们实在无法作过细的臆测。
在明义所见的《红楼梦》全稿中,他写了题《红楼梦》二十首绝句(见《绿烟锁窗集》)。其中第十九首第二十首,都隐约的透露了八十回后的薛宝钗情节。“莫问金缘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这些诗句也是吉光片羽,透露了林黛玉薛宝钗都死亡了,离开了瘦骨嶙峋破家后的贾宝玉,似梦如烟的与《红楼梦引曲》相呼应。
在错综复杂的贾府破败离散的日子里,薛宝钗的日子是不好过的。在二十二回未完成的她的灯谜里“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是她的婚后写照。她虽有“理家”的才干,将怎样面对现实呢?将怎样处理日常生活呢?而且谜语诗的前两句是“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在这里说明了贾宝玉婚后,并不爱她。在这内外交攻的日子里,薛宝钗早死的故事情节,是确切不移注定了的。朱彤在《释白首双星》一文中,认为“在前八十回里曹雪芹没有透露出任何薛宝钗早死的迹象”,似可商榷。
“红楼春梦好模糊,不记金钗正幅图。往事风流真一瞬,题诗赢得静功夫”这是明义题诗的第七首绝句。金玉姻缘是极其短暂的一瞬。联系她的咏白海棠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濯苔盆。脂脂洗出秋谐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脂砚斋下批:“宝钗全是自写身分,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看她清洁自厉,终不肯作一轻浮语””等等,这些诗和批很有研究推敲的地方,很值得怀疑她和贾宝玉的姻缘不过是名义夫妇而已!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