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寒十月考--谈《红楼梦》第十九回的顺序改动问题
作者:徐霞客
庚辰本十九回後半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里有一个时序的错误,是引起我注意到的第十九回改写过程的起因。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里,还没有看到红学家讨论过这问题。也许这是我的一得之愚,也许前人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也许根本就是我搞错了。
书中,宝玉到黛玉屋里,闻到黛玉袖中的香味,要看看笼著何物。黛玉笑道:「冬寒十月,谁带什麽香呢?」。这时候,刚过了元宵,元妃省亲才结束,怎麽会是「冬寒十月」呢?这时序显然有问题。戚本我没看过,甲辰本和程本这里都改成了:「这等时候,谁带什麽香呢?」,或:「这时候,谁带什麽香呢?」。
庚辰本在这里有一朱笔侧批,曰:「口头语,犹在寒冷之时」。这一条批语,表面上看,解决了时序错误的问题,解释黛玉说的这句话,并不是真的指当时是十月,而是还在冷天的意思。实际上,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第一,《红楼梦》书中江南、北京的口头语多的是,为什麽别的口头语不用注解,这一句口头语需要注解呢?既然是口头语,应该人人都懂,又何必注解呢?可见得是批书人发现这里的时序有问题,强为解释。第二,如果真的是口头语,为什麽後来(不论是谁)又改为「这(等)时候,谁带什麽香呢」?可见得这里确实有时序上的错误,所以後来改掉了。
那麽,为什麽当初会有「冬寒十月」这一句呢?这里先让我假设这一句是早本的遗留。十九回里另有一句和「冬寒十月」一样,不符合今本的情节。袭人对宝玉说:「自我从小儿来了,跟著老太太先服侍了史大姑娘几年,如今又服侍了你几年…」。这句对白和「冬寒十月」同样支持十九回确实是很早期的稿本,原先湘云小时候住在贾府和宝玉一起长大。
後文将分析这样假设合不合理,并建立从早本到今本的改写过程。请悼红轩的朋友一起来帮我检验,我的推论过程有什麽缺陷或矛盾之处。如果能提供支持我假设的佐证,当然更欢迎。
首先我要指出,十九回夹在两个清清楚楚的日子之间。十七十八回元妃省亲这一天是元月15,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是元月21,前後一共六天。但是按照庚本,这六天里实在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我们来算一算日子。
元月15日:省亲後,元妃回宫。
元月16/17日:第十九回开始就说:「荣宁二府中因连日用尽心力,真是人人力倦,各各神疲,即将员中一应陈设动用之物收拾了两三天方完」。料敌从宽,我们算它只用了两天。
元月18日:宁府贾珍家摆台唱戏。茗烟偷情。宝玉和茗烟访袭人。回来之後就是「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这一段,中间还穿插一段李嬷嬷为酥酪吵架。
元月19日:早上起来,袭人感冒了。宝玉午後来看黛玉,就是「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这一段。李嬷嬷又来宝玉屋里吵架,袭人生病又生气。
元月20日:宝钗、香菱、莺儿、贾环小赌(还算是过年期间)。史湘云上场。
元月21日:湘云给宝玉梳头,袭人闹别扭,宝玉夜读庄子。
第二天早上,黛玉来宝玉书房,看到宝玉的续庄子文,乃留诗一首。接著插入巧姐出痘,贾琏和多姑娘偷情。出痘出了十二天,第十三天「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後头还有宝钗元月二十一过生日,怎麽也插不进这十三天。而且这一段戏,风月味道很重,显然是後来从《风月宝鉴》里移植过来的。写入这一段的时候,曹雪芹疏忽了时间的问题。为了集中注意力在「冬寒十月」的问题我们姑且忽略这十三天。
二十二回一开始,史湘云「住了两日,因要回去」。贾母留她,说:「等过了你宝姐姐的生日,看了戏再回去」。换句话说,这一天最晚也是元月20日,她18日来,20日要走,可是我们从前面算过来,是20日来,22日要走。宝钗的生日明明白白是21日,所以湘云非得18日来不可,这就多出了两天。
把「冬寒十月」的问题和多出来这两天合在一起考虑,再综合红学前辈们指出相关的正文和脂批的线索,我暂时假设,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是早本的遗留。原先黛玉进府的年龄大约是十三岁(注一),父母双亡。原来这一回的顺序更前面,不是在元妃省亲之後。在某阶段改写时,把黛玉入府的年龄改为六岁。这样一来,这一回原来的顺序就不恰当了,後来加入元妃省亲的情节,於是把这一回向後移到元妃省亲之後。
今本黛玉进府时,母亡而父亲健在。张爱玲在《二详红楼梦》里,根据甲戌本第三回的回目「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还有两条脂批,认为在早本里,黛玉是父母双亡後入府。所以今本「林如海捐馆扬州城」一段的情节,是到了甲戌本才加入的。
今本「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发生在黛玉办完父丧,从扬州回来之後,如果早本里没有「林如海捐馆扬州城」一段,黛玉也就不用回扬州一趟。「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回中,宝黛说完了冷香、暖香的话题後,宝玉便问黛玉「几岁上京,路上见何景致古迹,扬州有何遗迹故事,土俗民风」。如果是问这一趟去扬州的事,怎麽会说「几岁上京」呢?而且依照今本,贾琏送黛玉回来时,才刚刚宣布元春晋封为妃,应该是前一年的春末夏初。隔了大半年了,到第二年正月才来问「路上见何景致古迹,扬州有何遗迹故事」不太合理。我推断,原先这里问的是黛玉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上京的事。不过「几岁上京」仍然有点毛病,宝玉知道黛玉的年纪,何必多此一问?在改写前,原文可能是问「几月上京」或「几时上京」。这一回挪後的时候,觉得事隔多年再这麽问不大合理,於是改成「几岁上京」,其实还是有点牵强。
把这一回顺序挪动以後,为了前後的衔接,在回首加上《风月宝鉴》里来的贾珍家唱戏,茗烟偷情的帽子,回末又加上一段宝钗笑宝玉不懂绿蜡典故的尾巴,才接的上前後的情节。但是漏改了「冬寒十月」,又疏忽了多出两天的问题。
张爱玲曾经指出,书中添写的部分,常常在回首或回末,这是为了重新抄写和装订的方便。林如海来信说重病,要接黛玉回去,也是加在十二回的回末。
现在来检验这个假设。
「冬寒十月」出自庚辰本。庚辰本的格式,每一回开始都是:
(第一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卷之)
(第二行)第╳╳回
(第三行)回目
庚辰本的十七十八回没有分开,回首页第二行是「第十七至十八回」,没有提十九回。回目是「大观园试才提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第十九回开始另起一张纸,缺了回首格式这三行,也没有回目。「第十九回」这四个字写在前一回回末背面的空白页上,冯其庸认为是後人所加。第二册的总回目页上,并没有「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回目。十九回最後一页背面的空白页上,有署名玉蓝坡的一条批注「此回宜分做三回方妙系抄录之人遗漏」。己卯本的十七十八十九回同样未分开,在十九回前另以朱批注明十九回,这个情形和庚本类似。值的注意的是,玉蓝坡的批注,笔迹和正文、眉侧批都大不相同,显然不是抄手从底本上抄录,很可能是玉蓝坡本人直接写在现在这个庚辰抄本上。
我判断,这一回是从先前的早本拆下这十几张,缝钉在十七十八合回後。加钉上两张白纸,添写上宁府唱戏、茗烟偷情的情节,引出探访袭人一段,又在回末的空白加上一段宝钗打趣宝玉的尾巴,接到下一回。
研究过庚辰本的学者多半根据玉蓝坡的批语,认为十七十八十九这三回原来是一大回。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三回原来是同一回的情节,後因篇幅扩充,而分成三回。这就和十九回由前面移来插在这里的假设有所抵触了。
但是己卯本和庚辰本的十七十八回是接著抄下去,一气呵成,没有间断,可见过录的底本就是如此。十九回另起一张纸,和十八回末分的清清楚楚,绝无混淆。而且十七十八回说的几乎都是大观园,回目「大观园试才提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也跟十九回的内容无关。十九回在省亲结束後开始,主题也不连贯,应该不是和十七十八回源出自同一回。最重要的在这三回加起来的一大回之前,清清楚楚写的是「第十七至十八回」,不包括十九回。可见在己卯、庚辰底本上,只有十七十八合回,没有十九回,也就是说十九回另有来源。玉蓝坡的批语,并不是批在庚辰底本,而是直接批在抄本上,他发现回目页写的是十七十八回,但是後面多出一回,所以写下那条批语。没想到造成很多人的误会,以为原来是三回在一起。
这个版本上的证据,支持「冬寒十月」是早本的时序,後来被放在十七十八回後,造成了时序的错误。
那麽,十九回原来的位置应该在哪里呢?可能在黛玉到贾府来之後不久。从他们对话的语气看来,他们已经熟识却尚未恋爱。当时的季节就是十月,所以黛玉才会说「冬寒十月,谁带什麽香呢?」。「花解语,玉生香」这两场温馨感人的感情小品,在改写时当然舍不得丢掉,但是黛玉入府的年龄改小,宝玉黛玉的对话又绝不可能出自六七岁的儿童,只好把这一回往後移,移到宝玉黛玉大约十二三岁的时候。
这一回原先的顺序很可能是在第八回「薛宝钗小恙梨香院,贾宝玉大醉绛芸轩」之後。在先後加入《风月宝鉴》和元妃省亲之後,才往後移到十七十八回之後。理由说明如下:
第一、
十九回里,宝玉的奶妈李嬷嬷为了酥酪的事情发作的时候说:「打量上次为茶撵茜雪的事我不知道呢」,这上次是多久以前呢?
为茶撵茜雪的事在第八回,当时是初冬天气(见第二点),这一年冬天,熙凤戏弄贾瑞,贾瑞病了一年,第二年冬天,已经病重,「倏忽腊尽春来」,第三年春天病死(第十二回)。这年冬底,林如海来信接黛玉回去。第四年春天,秦可卿「病」死(第十三回)。接著元春才选凤藻宫,兴建大观园,第五年元宵节元妃省亲(第十八回),然後才是第十九回。四、五年前的事,李嬷嬷说起来好像还是不久以前一样。所以,原来十九回应该就在第八回之後,或者一、二回之後。
第二、
问题的起因在「冬寒十月」,所以时序是不是吻合很重要。第八回黛玉到宝钗屋里来的时候,「罩著大红羽缎对衿挂子」,宝玉问:「下雪了麽?」,仆人答:「下这半日雪珠了」,宝玉叫人回去拿斗篷。这时候应该是初冬,刚刚下雪,才是「雪珠」而已,後来雪雁来送小手炉。如果天寒地冻,黛玉出门就会带著手炉,宝玉出门也不会没穿斗篷。第八回是初冬,和十九回「冬寒十月」的季节十分吻合。
这里有一个问题,要解释一下。第十一回秦可卿生病的时候才九月半,和第八回的初冬不接榫。可这问题出在秦可卿的故事是後来加入的,当初写「薛宝钗小恙梨香院」和「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这两回的时候,还没有秦可卿。後来插入写秦可卿生病的时候,疏忽了第八回已经下雪了。
第三、
第八回里宝玉要闻宝钗的冷香丸的味道,话还没说完,黛玉就进来了。第十九回,宝玉问黛玉身上什麽香,黛玉酸溜溜的说:「难道我也有什麽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又挖苦宝玉说:「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黛玉吃醋,不是新闻,可是四五年前的陈年老醋,等到现在才拿出来吃?如果十九回在第八回之後一、二回,是不是比较合理?
这两回结构上还有点对称,宝玉去看宝钗,正在金娃对玉郎的时候(注二),「一语未了」黛玉进来了。第十九回也是如此,宝玉和黛玉正闹的起劲,「一语未了」宝钗进来了。这种安排很像二十六回黛玉葬花之後,马上二十七回宝钗扑蝶。
总结一下,庚辰本十九回中的「冬寒十月」代表了改写前的季节,并不是口头语,原先这一回的顺序在第八回之後,後来往後移到元妃省亲之後,成为十九回。这个改动的时间当然必须是在加入元妃省亲的情节以後。改动的理由应该是黛玉从十三岁到贾府,改成六岁到贾府以後,十九回如果还在第八回後,宝玉和袭人,以及宝玉和黛玉的对话,和年龄不合。只好往後移,让他们长大几岁,才有「花解语」、「玉生香」的对话。从己卯本、庚辰本十七到十九这三回的情形,还有庚辰本第二册的总回目页,并没有「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看来,「花解语 玉生香」这一回往後移,可能在庚辰年以後。
注一:
很多人都说过黛玉年龄的问题。今本黛玉进府才六岁,但是看她的应对进退,察言观色,哪里像是六岁的儿童。第三回说,宝玉比黛玉大一岁,但是黛玉眼中所见,可不是一位七岁儿童,而是一位「青年公子」。可见早本里,黛玉当时的年纪较大。四十五回里,黛玉自称十五岁。这应该也是早本遗留,四十五回离进府的时候,即使扣掉《风月宝鉴》里移植过来的情节,应该也有两年了。进府大约是十三岁。
注二:
第八回的回目原来是「薛宝钗小恙梨香院 贾宝玉大醉绛芸轩」,原先大概没有「比通灵」的事。甲戌本有标题诗: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斗贮琼浆,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张爱玲认为,这一回本来有宝钗用名贵茶具给宝玉泡高档茶(凤髓香)的的情节。
【原载】 水木清华
庚辰本十九回後半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里有一个时序的错误,是引起我注意到的第十九回改写过程的起因。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里,还没有看到红学家讨论过这问题。也许这是我的一得之愚,也许前人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也许根本就是我搞错了。
书中,宝玉到黛玉屋里,闻到黛玉袖中的香味,要看看笼著何物。黛玉笑道:「冬寒十月,谁带什麽香呢?」。这时候,刚过了元宵,元妃省亲才结束,怎麽会是「冬寒十月」呢?这时序显然有问题。戚本我没看过,甲辰本和程本这里都改成了:「这等时候,谁带什麽香呢?」,或:「这时候,谁带什麽香呢?」。
庚辰本在这里有一朱笔侧批,曰:「口头语,犹在寒冷之时」。这一条批语,表面上看,解决了时序错误的问题,解释黛玉说的这句话,并不是真的指当时是十月,而是还在冷天的意思。实际上,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第一,《红楼梦》书中江南、北京的口头语多的是,为什麽别的口头语不用注解,这一句口头语需要注解呢?既然是口头语,应该人人都懂,又何必注解呢?可见得是批书人发现这里的时序有问题,强为解释。第二,如果真的是口头语,为什麽後来(不论是谁)又改为「这(等)时候,谁带什麽香呢」?可见得这里确实有时序上的错误,所以後来改掉了。
那麽,为什麽当初会有「冬寒十月」这一句呢?这里先让我假设这一句是早本的遗留。十九回里另有一句和「冬寒十月」一样,不符合今本的情节。袭人对宝玉说:「自我从小儿来了,跟著老太太先服侍了史大姑娘几年,如今又服侍了你几年…」。这句对白和「冬寒十月」同样支持十九回确实是很早期的稿本,原先湘云小时候住在贾府和宝玉一起长大。
後文将分析这样假设合不合理,并建立从早本到今本的改写过程。请悼红轩的朋友一起来帮我检验,我的推论过程有什麽缺陷或矛盾之处。如果能提供支持我假设的佐证,当然更欢迎。
首先我要指出,十九回夹在两个清清楚楚的日子之间。十七十八回元妃省亲这一天是元月15,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是元月21,前後一共六天。但是按照庚本,这六天里实在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我们来算一算日子。
元月15日:省亲後,元妃回宫。
元月16/17日:第十九回开始就说:「荣宁二府中因连日用尽心力,真是人人力倦,各各神疲,即将员中一应陈设动用之物收拾了两三天方完」。料敌从宽,我们算它只用了两天。
元月18日:宁府贾珍家摆台唱戏。茗烟偷情。宝玉和茗烟访袭人。回来之後就是「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这一段,中间还穿插一段李嬷嬷为酥酪吵架。
元月19日:早上起来,袭人感冒了。宝玉午後来看黛玉,就是「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这一段。李嬷嬷又来宝玉屋里吵架,袭人生病又生气。
元月20日:宝钗、香菱、莺儿、贾环小赌(还算是过年期间)。史湘云上场。
元月21日:湘云给宝玉梳头,袭人闹别扭,宝玉夜读庄子。
第二天早上,黛玉来宝玉书房,看到宝玉的续庄子文,乃留诗一首。接著插入巧姐出痘,贾琏和多姑娘偷情。出痘出了十二天,第十三天「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後头还有宝钗元月二十一过生日,怎麽也插不进这十三天。而且这一段戏,风月味道很重,显然是後来从《风月宝鉴》里移植过来的。写入这一段的时候,曹雪芹疏忽了时间的问题。为了集中注意力在「冬寒十月」的问题我们姑且忽略这十三天。
二十二回一开始,史湘云「住了两日,因要回去」。贾母留她,说:「等过了你宝姐姐的生日,看了戏再回去」。换句话说,这一天最晚也是元月20日,她18日来,20日要走,可是我们从前面算过来,是20日来,22日要走。宝钗的生日明明白白是21日,所以湘云非得18日来不可,这就多出了两天。
把「冬寒十月」的问题和多出来这两天合在一起考虑,再综合红学前辈们指出相关的正文和脂批的线索,我暂时假设,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是早本的遗留。原先黛玉进府的年龄大约是十三岁(注一),父母双亡。原来这一回的顺序更前面,不是在元妃省亲之後。在某阶段改写时,把黛玉入府的年龄改为六岁。这样一来,这一回原来的顺序就不恰当了,後来加入元妃省亲的情节,於是把这一回向後移到元妃省亲之後。
今本黛玉进府时,母亡而父亲健在。张爱玲在《二详红楼梦》里,根据甲戌本第三回的回目「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还有两条脂批,认为在早本里,黛玉是父母双亡後入府。所以今本「林如海捐馆扬州城」一段的情节,是到了甲戌本才加入的。
今本「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发生在黛玉办完父丧,从扬州回来之後,如果早本里没有「林如海捐馆扬州城」一段,黛玉也就不用回扬州一趟。「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回中,宝黛说完了冷香、暖香的话题後,宝玉便问黛玉「几岁上京,路上见何景致古迹,扬州有何遗迹故事,土俗民风」。如果是问这一趟去扬州的事,怎麽会说「几岁上京」呢?而且依照今本,贾琏送黛玉回来时,才刚刚宣布元春晋封为妃,应该是前一年的春末夏初。隔了大半年了,到第二年正月才来问「路上见何景致古迹,扬州有何遗迹故事」不太合理。我推断,原先这里问的是黛玉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上京的事。不过「几岁上京」仍然有点毛病,宝玉知道黛玉的年纪,何必多此一问?在改写前,原文可能是问「几月上京」或「几时上京」。这一回挪後的时候,觉得事隔多年再这麽问不大合理,於是改成「几岁上京」,其实还是有点牵强。
把这一回顺序挪动以後,为了前後的衔接,在回首加上《风月宝鉴》里来的贾珍家唱戏,茗烟偷情的帽子,回末又加上一段宝钗笑宝玉不懂绿蜡典故的尾巴,才接的上前後的情节。但是漏改了「冬寒十月」,又疏忽了多出两天的问题。
张爱玲曾经指出,书中添写的部分,常常在回首或回末,这是为了重新抄写和装订的方便。林如海来信说重病,要接黛玉回去,也是加在十二回的回末。
现在来检验这个假设。
「冬寒十月」出自庚辰本。庚辰本的格式,每一回开始都是:
(第一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卷之)
(第二行)第╳╳回
(第三行)回目
庚辰本的十七十八回没有分开,回首页第二行是「第十七至十八回」,没有提十九回。回目是「大观园试才提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第十九回开始另起一张纸,缺了回首格式这三行,也没有回目。「第十九回」这四个字写在前一回回末背面的空白页上,冯其庸认为是後人所加。第二册的总回目页上,并没有「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回目。十九回最後一页背面的空白页上,有署名玉蓝坡的一条批注「此回宜分做三回方妙系抄录之人遗漏」。己卯本的十七十八十九回同样未分开,在十九回前另以朱批注明十九回,这个情形和庚本类似。值的注意的是,玉蓝坡的批注,笔迹和正文、眉侧批都大不相同,显然不是抄手从底本上抄录,很可能是玉蓝坡本人直接写在现在这个庚辰抄本上。
我判断,这一回是从先前的早本拆下这十几张,缝钉在十七十八合回後。加钉上两张白纸,添写上宁府唱戏、茗烟偷情的情节,引出探访袭人一段,又在回末的空白加上一段宝钗打趣宝玉的尾巴,接到下一回。
研究过庚辰本的学者多半根据玉蓝坡的批语,认为十七十八十九这三回原来是一大回。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三回原来是同一回的情节,後因篇幅扩充,而分成三回。这就和十九回由前面移来插在这里的假设有所抵触了。
但是己卯本和庚辰本的十七十八回是接著抄下去,一气呵成,没有间断,可见过录的底本就是如此。十九回另起一张纸,和十八回末分的清清楚楚,绝无混淆。而且十七十八回说的几乎都是大观园,回目「大观园试才提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也跟十九回的内容无关。十九回在省亲结束後开始,主题也不连贯,应该不是和十七十八回源出自同一回。最重要的在这三回加起来的一大回之前,清清楚楚写的是「第十七至十八回」,不包括十九回。可见在己卯、庚辰底本上,只有十七十八合回,没有十九回,也就是说十九回另有来源。玉蓝坡的批语,并不是批在庚辰底本,而是直接批在抄本上,他发现回目页写的是十七十八回,但是後面多出一回,所以写下那条批语。没想到造成很多人的误会,以为原来是三回在一起。
这个版本上的证据,支持「冬寒十月」是早本的时序,後来被放在十七十八回後,造成了时序的错误。
那麽,十九回原来的位置应该在哪里呢?可能在黛玉到贾府来之後不久。从他们对话的语气看来,他们已经熟识却尚未恋爱。当时的季节就是十月,所以黛玉才会说「冬寒十月,谁带什麽香呢?」。「花解语,玉生香」这两场温馨感人的感情小品,在改写时当然舍不得丢掉,但是黛玉入府的年龄改小,宝玉黛玉的对话又绝不可能出自六七岁的儿童,只好把这一回往後移,移到宝玉黛玉大约十二三岁的时候。
这一回原先的顺序很可能是在第八回「薛宝钗小恙梨香院,贾宝玉大醉绛芸轩」之後。在先後加入《风月宝鉴》和元妃省亲之後,才往後移到十七十八回之後。理由说明如下:
第一、
十九回里,宝玉的奶妈李嬷嬷为了酥酪的事情发作的时候说:「打量上次为茶撵茜雪的事我不知道呢」,这上次是多久以前呢?
为茶撵茜雪的事在第八回,当时是初冬天气(见第二点),这一年冬天,熙凤戏弄贾瑞,贾瑞病了一年,第二年冬天,已经病重,「倏忽腊尽春来」,第三年春天病死(第十二回)。这年冬底,林如海来信接黛玉回去。第四年春天,秦可卿「病」死(第十三回)。接著元春才选凤藻宫,兴建大观园,第五年元宵节元妃省亲(第十八回),然後才是第十九回。四、五年前的事,李嬷嬷说起来好像还是不久以前一样。所以,原来十九回应该就在第八回之後,或者一、二回之後。
第二、
问题的起因在「冬寒十月」,所以时序是不是吻合很重要。第八回黛玉到宝钗屋里来的时候,「罩著大红羽缎对衿挂子」,宝玉问:「下雪了麽?」,仆人答:「下这半日雪珠了」,宝玉叫人回去拿斗篷。这时候应该是初冬,刚刚下雪,才是「雪珠」而已,後来雪雁来送小手炉。如果天寒地冻,黛玉出门就会带著手炉,宝玉出门也不会没穿斗篷。第八回是初冬,和十九回「冬寒十月」的季节十分吻合。
这里有一个问题,要解释一下。第十一回秦可卿生病的时候才九月半,和第八回的初冬不接榫。可这问题出在秦可卿的故事是後来加入的,当初写「薛宝钗小恙梨香院」和「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这两回的时候,还没有秦可卿。後来插入写秦可卿生病的时候,疏忽了第八回已经下雪了。
第三、
第八回里宝玉要闻宝钗的冷香丸的味道,话还没说完,黛玉就进来了。第十九回,宝玉问黛玉身上什麽香,黛玉酸溜溜的说:「难道我也有什麽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又挖苦宝玉说:「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黛玉吃醋,不是新闻,可是四五年前的陈年老醋,等到现在才拿出来吃?如果十九回在第八回之後一、二回,是不是比较合理?
这两回结构上还有点对称,宝玉去看宝钗,正在金娃对玉郎的时候(注二),「一语未了」黛玉进来了。第十九回也是如此,宝玉和黛玉正闹的起劲,「一语未了」宝钗进来了。这种安排很像二十六回黛玉葬花之後,马上二十七回宝钗扑蝶。
总结一下,庚辰本十九回中的「冬寒十月」代表了改写前的季节,并不是口头语,原先这一回的顺序在第八回之後,後来往後移到元妃省亲之後,成为十九回。这个改动的时间当然必须是在加入元妃省亲的情节以後。改动的理由应该是黛玉从十三岁到贾府,改成六岁到贾府以後,十九回如果还在第八回後,宝玉和袭人,以及宝玉和黛玉的对话,和年龄不合。只好往後移,让他们长大几岁,才有「花解语」、「玉生香」的对话。从己卯本、庚辰本十七到十九这三回的情形,还有庚辰本第二册的总回目页,并没有「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看来,「花解语 玉生香」这一回往後移,可能在庚辰年以後。
注一:
很多人都说过黛玉年龄的问题。今本黛玉进府才六岁,但是看她的应对进退,察言观色,哪里像是六岁的儿童。第三回说,宝玉比黛玉大一岁,但是黛玉眼中所见,可不是一位七岁儿童,而是一位「青年公子」。可见早本里,黛玉当时的年纪较大。四十五回里,黛玉自称十五岁。这应该也是早本遗留,四十五回离进府的时候,即使扣掉《风月宝鉴》里移植过来的情节,应该也有两年了。进府大约是十三岁。
注二:
第八回的回目原来是「薛宝钗小恙梨香院 贾宝玉大醉绛芸轩」,原先大概没有「比通灵」的事。甲戌本有标题诗: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斗贮琼浆,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张爱玲认为,这一回本来有宝钗用名贵茶具给宝玉泡高档茶(凤髓香)的的情节。
【原载】 水木清华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