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穿插艺术谈
作者:孙悦
【内容提要】
穿插的材料,必须是小故事或事件的一小部分内容。《红楼梦》中穿插于主文中的材料,都与主文的内容或人物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穿插的内容,文字十分简省常使用第三人称或者对话方式。穿插在扩大作品生活容量的同时,也有利于刻划众多的次要人物。它还能配合主要的情节,丰富和深化《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它能使作品和谐完美。
【关键词】 红楼梦;穿插;特征;技巧;审美价值
《红楼梦》问世200多年以来,一直以它严格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吸引和感动着广大读者。它那多种精湛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红楼梦》不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拟对其中穿插技巧的特征及审美价值作一初步探讨。
穿插 ,即古文论中常说的“横云断山”之法,但多语焉不详。而在《红楼梦》丰富多采的穿插材料中,却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从文本来看,所谓穿插.是指小说在叙述或描写过程中。为了主要情节发展的需要,常常有意断开,插人一个小故事,或者某一事件的一小部分,而这些穿插的内容都与原先叙述或描写的事件或者人物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往往文字简练,常采用第三人称或对话的叙述方式。
一 、穿插的特征
1. 作为穿插的材料,必须是小故事或事件的一小部分。
如小说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和第72回《王燕凤恃强羞说病来旺妇倚势霸成亲》中,分别穿插的材料是“石呆子的故事”和“风姐放账收债”这一事件。王熙凤用众人的月钱放高利贷肥己,构成了贾府犯事中最最重要的一个罪证,凤姐本人也因此力i1l失人心。综观全书,对这个在总体结构中都不能缺少的重要事件,曹雪芹没有铺开来单独叙写,也没有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事件来穿插,而是分四次进行穿擂,每次都只穿插交待这一事件的部分内容。第一次穿插是在第11回,交待了这一事件起始的时问放账的月利银是三百两,为凤姐放账收债的是旺儿两口子。第二次穿插是在第16回,交待了这一事件,除凤姐本人、平儿和旺儿两口子外,贾府上下均被蒙在鼓里。第三次穿插在第39回中,这次交待了凤姐放账的本钱是众人的月钱,凤姐放账采取先支晚放的方法,“每年她有上千的银子”进账。第四次穿插在第72回中,凤姐好似赌气,而实是傲慢地交待了旺儿媳妇,要旺儿于年底收进所有的账,因为凤姐放账进行重利盘剥的事,府里上下都已知晓。用风姐自己的话说:‘’我的名声不好,再放一年,都要生吃了我呢。”这一事件虽是靠四次穿插完成的,但由于曹雪芹注意了在不同的穿插过程中交待了相关的内容,因而它们前后连贯,读者不费力气就能了解这件事的全貌。
2.《红楼梦》穿插于主文中的材料,都与主文的内容或人物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小说第14回,写秦氏五七正五日这天,凤姐人宁府按名查点,发现有一迟到者时,即命传来,凤姐刚刚要发作,只见荣府中的王兴媳妇来了,在前探头。小说随即就穿插了凤姐处理荣府日常事务的三件事,然后又紧接着处理迟到者一事。这个插人的内容与主文描写凤姐在宁府的威重令行有着密切联系。曹雪芹在这回中想要表现的是凤姐在管理荣府井井有条的情况下,也能把宁府治理得妥妥贴贴。而如果小说只写凤姐在宁府的治理,反而将重要的荣府忽略(因凤姐在荣府是管理内务的);或者只写凤姐在荣府的管理才能,不写对宁府的协理,都不能够全面地展现凤姐的才干。而两者同时都写,弄不好又会呆板拖沓。因此从小说文本,我们看到的是曹雪芹将其在宁府的协理作主文来写,穿插她在荣府处理家务的情况。这样不仅能充分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还可以表现凤姐这个人物丰富的个性及出色的管理才能。再看 小 说 第6回写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刘姥姥是小说中一个很具个性的人物,曹雪芹对她特出个性的刻划不是在第一次进荣府,而是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写她第一次进荣府,是借写她来展现贾家的势派、豪奢及王熙凤的性格。当刘姥姥几经周折见到王熙凤后,“忍耻”将要说的话刚开了个头,忽然穿插了“贾蓉来借玻璃炕屏”一事。这件事本与刘姥姥来走亲戚求助无联系,但曹雪芹却通过插入的内容,展现了王熙凤那种喜欢听人吹捧和傲慢白大的性格。这就从刘姥姥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构成了一个尊贵骄矜、“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口齿伶俐的贵族少妇形象。
从以上两 例可以看出、穿插的材料要么就是与主文内容有联系,要么就是与主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刻划有关。因为“断”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小说所反映的生活容量,是为了刻划人物性格的需要,所以穿插的内容就必须为这个目的服务。再从小说描写的形式上看,原来铺陈的事件或情节断了,但是由于穿插材料所具有的这个特点,就形成了一种明断暗续,似断实连、形断而意接的效果。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正是精心设计了这些与主文有关的穿插材料,通过断开、穿插、接续,获得了一种“笙箫夹鼓、琴瑟问钟”的艺术效果。
3 穿插的内容、文字十分简练,常常使用第三人称或者对话方式。
《红楼梦 》中的穿插材料,文字十分简练,如穿插于第4回中贾雨村与门子在密室中密谈时的“王老爷来拜”的内容只有二十来字。第48回写香菱搬进大观园后,正要去拜邻里时,穿插了平儿来向宝钗讨药谈“石呆子的故事”,也才四百多字。但是读者却能从那简短的故事中体会到贾赦的贪、贾雨村的狠和认识石呆子反抗暴虎、宁死不屈的平民形象。这段穿插胜过几千字的描写。由此可见能反映现实本质的简练文字,确实其有无限的艺术力量。
《红楼梦 》中穿插内容在文字上的简省,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字数上去理解。这是因为曹雪芹在叙述描写中,是沿着故事情节发展的主干向前进行的,而穿插的内容,无论与主干内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有着多么重要的关系,它都只能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所以必须对穿插材料进行浓缩和提炼。浓缩、提炼和文字的简省对于穿插材料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和铺陈描写一样,都不是一件容易作好的事。
从小说文本看穿插的材料,曹雪芹没有用第一人称去叙述,却用作品中的第三人称或第三人称与另一人物的对话方式进行,如“石呆子的故事”就是由平儿叙述出来的。这种叙述方式比较客观,平儿这个叙述者在作品中处于一种无所不知的位置:贾雨村并非贾家的正宗嫡系,是因为姓贾,更重要的是为了互相利用而连宗相认的;贾赦看见了几把占人写画真迹的旧扇子,就令人去搜求;石呆子偏偏是个不顾死活的冤家,宁肯冻死饿死,一千两银子一把电不卖。平儿虽不是整个故事的参与者,却是一个旁观者,一个见证人。这就使所叙的事件具有了更为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表现形式也比较自由灵活,这就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
但是 , 如果对所有的穿插材料都采用第=人称叙述的方式,也同样会给读者带来雷同的感觉,因此曹雪芹在使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同时,也常采用对话方式,如“凤姐放账收债”一事,四次穿插都是对话形式。第一、二、四次穿插是凤姐与平儿、凤姐与旺儿媳妇对话;第三次穿插是平儿与袭人对话。通过一、三次对话交代了放账收债的时问、每月所赚利银、由谁操作的问题。第四次对话,农现出凤姐的内心世界突出她强词夺理、逞强霸道的性格。而平儿与袭人的刘话,可以看出袭人与读者一样,并不知道这些事情,是通过对话形式,才一步一步了解的。
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穿插表述,不仅行文自由灵活,也符合生活的真实,显示出一种家常的平淡、自然的亲切,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更丰富的审美趣味。
二、 《红楼梦》穿插技巧的审美价值
第一 , 穿插在扩大作品生活容6t的同时,也有利于刻划众多次要人物,及对主要人物进行多次缎染,使这些人物以鲜明的个性丰富《红楼梦》的整个人物画廊。
《红楼梦 》虽然写的是贾家的兴衰过程,然而曹雪芹的笔触却未局限于贾府高墙院内。它以贾家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上自皇妃太监,下至底层人民,其中不少人物就是通过穿插材料表现出来的。如第72回中夏、周太监的勒索;第48回中石呆子的反抗暴虐;第16回水月庵尼姑智能的巡遇。这些人物的生活内容、生活经历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特征,再配合着文本中其它的内容,构成了一幅幅社会生活的画卷,从而揭示出那个历史时代的本质。我们 之 所 以感受到《红楼梦》中的人物群象多姿多彩,是与许许多多的次要人物所具有的鲜明个性分不开的。诸如夏太监的傲慢自大、贪得无厌,石呆子的宁死不屈,智能的天真幼稚,都是通过穿插材料表现出来的。作者没有展现他们的全貌只是从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中,而取某个横断面来写,但因矛盾冲突的集中,生活素材的提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读者难以忘怀。再有,通过穿插,也使作品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如王熙凤、贾赦等的本质性格经过多次皴染而更鲜明突出,使这些重要的典型人物形象更完整、更丰满。
第二 ,作 者精心设计的穿插材料,配合了作品主要情节中所铺陈叙写的艺术形象,共同丰富并深化了《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仍以“石呆子的故事”为例,曹雪芹以极其有限的笔墨,描写了一场以悲剧结束的讹诈与反讹诈的尖锐斗争。如果故事到此结束那么其思想内涵也不过是在严厉鞭挞贾赦、贾雨村贪婪残暴的同时,讴歌了一位坚强不屈的下层人物— 石呆子。然而曹雪芹扩大了这个故事的辐射面,将笔触仲向了贾府的家庭教育。他借平儿之口,叙述了贾赦问贾琏“人家怎么弄了来?”贾琏仅回答说:‘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就被贾赦严重打伤。作者在这里形象地表迷了贾赦就是如此教育亲生儿子的,不能不使读者联想到第44回小说铺陈描写的贾母怎样包庇嫡亲的孙子。当时凤姐因发现贾琏与鲍二媳妇偷情之事而大吵大闹,不可开交之时。贾母却说:“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这种有意的纵容与贾赦问贾琏的“人家怎么弄了来”同出一辙。这两处— 一是寥寥数笔勾勒的穿插材料,一是浓墨重彩描绘的主要情节,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得益彰,共同深刻地揭示了贾府子孙不肖的根本原因,有力地阐明了贾府衰败的症结所在。
第三 ,运 用穿插技巧,使作品和谐完美,既能适应欣赏者的心理结构,也能给读者强烈的美感享受。小说 中 有 的情节需要延长,使用穿插将其延长,并使表达变得迂回曲折,章法富于变化。如第1.6回中元春的晋封、加封,宝玉与众人截然相反的态度及元春将要省亲,贾蔷、贾蓉营私,这些内容本都与元春省亲这件事关系极其密切,可以鱼贯写来。但是曹雪芹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只写到元春才选凤藻宫,荣宁二府言笑幼沸之时,插人了智能逃、秦钟病、秦业死,引出宝玉视这泼天喜事如无的态度。这里如果不进行穿插,直接在众人的表现之后写出宝玉对这件事的态度,也是可以的,但是就不可能获得.此大段有如歌急调迫之际,忽闻嘎然掖板截然”(甲戌本脂批)的艺术效果。
小说写到这里,还未提到省亲。如何引出省亲呢?作者直接写来,必然死板无味,这必不是《红楼梦》的文字。从小说文本米看,是由赵婕脸引出的。赵妪因是贾琏的乳母,加之她的识趣并月.说话得体,又与贾琏夫妇关系密切另外她当年曾经见过康熙仿舜南巡的盛典,由她引出省亲不仅符合生活的逻辑,也能增强小说浓厚的生活情趣。而要写她,又须先写贾琏,故小说在写完宝玉的态度后穿插了贾琏、黛玉从扬州回到荣府,贾琏凤姐闲话家常,为赵妪的出场作了一个准备。这些内容,丝丝入扣,无一丝牵强,在延长元春晋封和准备省亲的这一情节中,既增加了作品表现生活的容量.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可见这个穿插材料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有了这些穿插,情节的演进就变得灵动而又和谐,读者读来就有了韵律和节奏感。
《红楼梦》中叙写宴会的情节是很多的,“元宵夜宴”是全书艺术结构的一个关键情节.因为元宵以后,贾府衰败现象日益明显。所以曹雪芹以通真自然的笔墨,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夜宴图。而这个元宵夜宴,并没有因文字的冗长而使b者感到平淡乏味,相反感觉到整个夜宴是流动的,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还是应功归于穿插。第53回曹雪芹通过对宴席上珍贵的香茗古玩、众人坐次安排的铺叙渲染了夜宴的氛围。第54回该写各人物在宴会上的活动了,可他却先穿插宝玉离席进大观园看袭人的情节。通过这一穿插,将读者的眼光由大花厅内引到了去怡红院的路上及怡红院内。由于场景变化,情节交替,场面由静态描写转到动态描写上,因而给读者夜宴图流动起来的感觉,避免了宴会因时间较长而带来的呆板沉闷。也因这一穿插,文势波斓起伏,曲折多姿,产生了一种自然的节奏买、和谐美。这一精心的布局,使读者在审美感受上因时空的转换,而得以调棋了眼光和思路,从而获得了更丰富的美感。
【内容提要】
穿插的材料,必须是小故事或事件的一小部分内容。《红楼梦》中穿插于主文中的材料,都与主文的内容或人物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穿插的内容,文字十分简省常使用第三人称或者对话方式。穿插在扩大作品生活容量的同时,也有利于刻划众多的次要人物。它还能配合主要的情节,丰富和深化《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它能使作品和谐完美。
【关键词】 红楼梦;穿插;特征;技巧;审美价值
《红楼梦》问世200多年以来,一直以它严格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吸引和感动着广大读者。它那多种精湛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红楼梦》不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拟对其中穿插技巧的特征及审美价值作一初步探讨。
穿插 ,即古文论中常说的“横云断山”之法,但多语焉不详。而在《红楼梦》丰富多采的穿插材料中,却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从文本来看,所谓穿插.是指小说在叙述或描写过程中。为了主要情节发展的需要,常常有意断开,插人一个小故事,或者某一事件的一小部分,而这些穿插的内容都与原先叙述或描写的事件或者人物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往往文字简练,常采用第三人称或对话的叙述方式。
一 、穿插的特征
1. 作为穿插的材料,必须是小故事或事件的一小部分。
如小说第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和第72回《王燕凤恃强羞说病来旺妇倚势霸成亲》中,分别穿插的材料是“石呆子的故事”和“风姐放账收债”这一事件。王熙凤用众人的月钱放高利贷肥己,构成了贾府犯事中最最重要的一个罪证,凤姐本人也因此力i1l失人心。综观全书,对这个在总体结构中都不能缺少的重要事件,曹雪芹没有铺开来单独叙写,也没有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事件来穿插,而是分四次进行穿擂,每次都只穿插交待这一事件的部分内容。第一次穿插是在第11回,交待了这一事件起始的时问放账的月利银是三百两,为凤姐放账收债的是旺儿两口子。第二次穿插是在第16回,交待了这一事件,除凤姐本人、平儿和旺儿两口子外,贾府上下均被蒙在鼓里。第三次穿插在第39回中,这次交待了凤姐放账的本钱是众人的月钱,凤姐放账采取先支晚放的方法,“每年她有上千的银子”进账。第四次穿插在第72回中,凤姐好似赌气,而实是傲慢地交待了旺儿媳妇,要旺儿于年底收进所有的账,因为凤姐放账进行重利盘剥的事,府里上下都已知晓。用风姐自己的话说:‘’我的名声不好,再放一年,都要生吃了我呢。”这一事件虽是靠四次穿插完成的,但由于曹雪芹注意了在不同的穿插过程中交待了相关的内容,因而它们前后连贯,读者不费力气就能了解这件事的全貌。
2.《红楼梦》穿插于主文中的材料,都与主文的内容或人物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小说第14回,写秦氏五七正五日这天,凤姐人宁府按名查点,发现有一迟到者时,即命传来,凤姐刚刚要发作,只见荣府中的王兴媳妇来了,在前探头。小说随即就穿插了凤姐处理荣府日常事务的三件事,然后又紧接着处理迟到者一事。这个插人的内容与主文描写凤姐在宁府的威重令行有着密切联系。曹雪芹在这回中想要表现的是凤姐在管理荣府井井有条的情况下,也能把宁府治理得妥妥贴贴。而如果小说只写凤姐在宁府的治理,反而将重要的荣府忽略(因凤姐在荣府是管理内务的);或者只写凤姐在荣府的管理才能,不写对宁府的协理,都不能够全面地展现凤姐的才干。而两者同时都写,弄不好又会呆板拖沓。因此从小说文本,我们看到的是曹雪芹将其在宁府的协理作主文来写,穿插她在荣府处理家务的情况。这样不仅能充分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还可以表现凤姐这个人物丰富的个性及出色的管理才能。再看 小 说 第6回写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刘姥姥是小说中一个很具个性的人物,曹雪芹对她特出个性的刻划不是在第一次进荣府,而是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写她第一次进荣府,是借写她来展现贾家的势派、豪奢及王熙凤的性格。当刘姥姥几经周折见到王熙凤后,“忍耻”将要说的话刚开了个头,忽然穿插了“贾蓉来借玻璃炕屏”一事。这件事本与刘姥姥来走亲戚求助无联系,但曹雪芹却通过插入的内容,展现了王熙凤那种喜欢听人吹捧和傲慢白大的性格。这就从刘姥姥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构成了一个尊贵骄矜、“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口齿伶俐的贵族少妇形象。
从以上两 例可以看出、穿插的材料要么就是与主文内容有联系,要么就是与主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刻划有关。因为“断”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小说所反映的生活容量,是为了刻划人物性格的需要,所以穿插的内容就必须为这个目的服务。再从小说描写的形式上看,原来铺陈的事件或情节断了,但是由于穿插材料所具有的这个特点,就形成了一种明断暗续,似断实连、形断而意接的效果。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正是精心设计了这些与主文有关的穿插材料,通过断开、穿插、接续,获得了一种“笙箫夹鼓、琴瑟问钟”的艺术效果。
3 穿插的内容、文字十分简练,常常使用第三人称或者对话方式。
《红楼梦 》中的穿插材料,文字十分简练,如穿插于第4回中贾雨村与门子在密室中密谈时的“王老爷来拜”的内容只有二十来字。第48回写香菱搬进大观园后,正要去拜邻里时,穿插了平儿来向宝钗讨药谈“石呆子的故事”,也才四百多字。但是读者却能从那简短的故事中体会到贾赦的贪、贾雨村的狠和认识石呆子反抗暴虎、宁死不屈的平民形象。这段穿插胜过几千字的描写。由此可见能反映现实本质的简练文字,确实其有无限的艺术力量。
《红楼梦 》中穿插内容在文字上的简省,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字数上去理解。这是因为曹雪芹在叙述描写中,是沿着故事情节发展的主干向前进行的,而穿插的内容,无论与主干内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有着多么重要的关系,它都只能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所以必须对穿插材料进行浓缩和提炼。浓缩、提炼和文字的简省对于穿插材料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和铺陈描写一样,都不是一件容易作好的事。
从小说文本看穿插的材料,曹雪芹没有用第一人称去叙述,却用作品中的第三人称或第三人称与另一人物的对话方式进行,如“石呆子的故事”就是由平儿叙述出来的。这种叙述方式比较客观,平儿这个叙述者在作品中处于一种无所不知的位置:贾雨村并非贾家的正宗嫡系,是因为姓贾,更重要的是为了互相利用而连宗相认的;贾赦看见了几把占人写画真迹的旧扇子,就令人去搜求;石呆子偏偏是个不顾死活的冤家,宁肯冻死饿死,一千两银子一把电不卖。平儿虽不是整个故事的参与者,却是一个旁观者,一个见证人。这就使所叙的事件具有了更为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表现形式也比较自由灵活,这就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
但是 , 如果对所有的穿插材料都采用第=人称叙述的方式,也同样会给读者带来雷同的感觉,因此曹雪芹在使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同时,也常采用对话方式,如“凤姐放账收债”一事,四次穿插都是对话形式。第一、二、四次穿插是凤姐与平儿、凤姐与旺儿媳妇对话;第三次穿插是平儿与袭人对话。通过一、三次对话交代了放账收债的时问、每月所赚利银、由谁操作的问题。第四次对话,农现出凤姐的内心世界突出她强词夺理、逞强霸道的性格。而平儿与袭人的刘话,可以看出袭人与读者一样,并不知道这些事情,是通过对话形式,才一步一步了解的。
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穿插表述,不仅行文自由灵活,也符合生活的真实,显示出一种家常的平淡、自然的亲切,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更丰富的审美趣味。
二、 《红楼梦》穿插技巧的审美价值
第一 , 穿插在扩大作品生活容6t的同时,也有利于刻划众多次要人物,及对主要人物进行多次缎染,使这些人物以鲜明的个性丰富《红楼梦》的整个人物画廊。
《红楼梦 》虽然写的是贾家的兴衰过程,然而曹雪芹的笔触却未局限于贾府高墙院内。它以贾家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上自皇妃太监,下至底层人民,其中不少人物就是通过穿插材料表现出来的。如第72回中夏、周太监的勒索;第48回中石呆子的反抗暴虐;第16回水月庵尼姑智能的巡遇。这些人物的生活内容、生活经历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特征,再配合着文本中其它的内容,构成了一幅幅社会生活的画卷,从而揭示出那个历史时代的本质。我们 之 所 以感受到《红楼梦》中的人物群象多姿多彩,是与许许多多的次要人物所具有的鲜明个性分不开的。诸如夏太监的傲慢自大、贪得无厌,石呆子的宁死不屈,智能的天真幼稚,都是通过穿插材料表现出来的。作者没有展现他们的全貌只是从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中,而取某个横断面来写,但因矛盾冲突的集中,生活素材的提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读者难以忘怀。再有,通过穿插,也使作品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如王熙凤、贾赦等的本质性格经过多次皴染而更鲜明突出,使这些重要的典型人物形象更完整、更丰满。
第二 ,作 者精心设计的穿插材料,配合了作品主要情节中所铺陈叙写的艺术形象,共同丰富并深化了《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仍以“石呆子的故事”为例,曹雪芹以极其有限的笔墨,描写了一场以悲剧结束的讹诈与反讹诈的尖锐斗争。如果故事到此结束那么其思想内涵也不过是在严厉鞭挞贾赦、贾雨村贪婪残暴的同时,讴歌了一位坚强不屈的下层人物— 石呆子。然而曹雪芹扩大了这个故事的辐射面,将笔触仲向了贾府的家庭教育。他借平儿之口,叙述了贾赦问贾琏“人家怎么弄了来?”贾琏仅回答说:‘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就被贾赦严重打伤。作者在这里形象地表迷了贾赦就是如此教育亲生儿子的,不能不使读者联想到第44回小说铺陈描写的贾母怎样包庇嫡亲的孙子。当时凤姐因发现贾琏与鲍二媳妇偷情之事而大吵大闹,不可开交之时。贾母却说:“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这种有意的纵容与贾赦问贾琏的“人家怎么弄了来”同出一辙。这两处— 一是寥寥数笔勾勒的穿插材料,一是浓墨重彩描绘的主要情节,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得益彰,共同深刻地揭示了贾府子孙不肖的根本原因,有力地阐明了贾府衰败的症结所在。
第三 ,运 用穿插技巧,使作品和谐完美,既能适应欣赏者的心理结构,也能给读者强烈的美感享受。小说 中 有 的情节需要延长,使用穿插将其延长,并使表达变得迂回曲折,章法富于变化。如第1.6回中元春的晋封、加封,宝玉与众人截然相反的态度及元春将要省亲,贾蔷、贾蓉营私,这些内容本都与元春省亲这件事关系极其密切,可以鱼贯写来。但是曹雪芹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只写到元春才选凤藻宫,荣宁二府言笑幼沸之时,插人了智能逃、秦钟病、秦业死,引出宝玉视这泼天喜事如无的态度。这里如果不进行穿插,直接在众人的表现之后写出宝玉对这件事的态度,也是可以的,但是就不可能获得.此大段有如歌急调迫之际,忽闻嘎然掖板截然”(甲戌本脂批)的艺术效果。
小说写到这里,还未提到省亲。如何引出省亲呢?作者直接写来,必然死板无味,这必不是《红楼梦》的文字。从小说文本米看,是由赵婕脸引出的。赵妪因是贾琏的乳母,加之她的识趣并月.说话得体,又与贾琏夫妇关系密切另外她当年曾经见过康熙仿舜南巡的盛典,由她引出省亲不仅符合生活的逻辑,也能增强小说浓厚的生活情趣。而要写她,又须先写贾琏,故小说在写完宝玉的态度后穿插了贾琏、黛玉从扬州回到荣府,贾琏凤姐闲话家常,为赵妪的出场作了一个准备。这些内容,丝丝入扣,无一丝牵强,在延长元春晋封和准备省亲的这一情节中,既增加了作品表现生活的容量.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可见这个穿插材料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有了这些穿插,情节的演进就变得灵动而又和谐,读者读来就有了韵律和节奏感。
《红楼梦》中叙写宴会的情节是很多的,“元宵夜宴”是全书艺术结构的一个关键情节.因为元宵以后,贾府衰败现象日益明显。所以曹雪芹以通真自然的笔墨,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夜宴图。而这个元宵夜宴,并没有因文字的冗长而使b者感到平淡乏味,相反感觉到整个夜宴是流动的,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还是应功归于穿插。第53回曹雪芹通过对宴席上珍贵的香茗古玩、众人坐次安排的铺叙渲染了夜宴的氛围。第54回该写各人物在宴会上的活动了,可他却先穿插宝玉离席进大观园看袭人的情节。通过这一穿插,将读者的眼光由大花厅内引到了去怡红院的路上及怡红院内。由于场景变化,情节交替,场面由静态描写转到动态描写上,因而给读者夜宴图流动起来的感觉,避免了宴会因时间较长而带来的呆板沉闷。也因这一穿插,文势波斓起伏,曲折多姿,产生了一种自然的节奏买、和谐美。这一精心的布局,使读者在审美感受上因时空的转换,而得以调棋了眼光和思路,从而获得了更丰富的美感。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