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越明年”考(兰石洪)

关于《岳阳楼记》中“越明年”的解释,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到了第二年”,为庆历五年(1045);一是“过了第二年”,为庆历六年(1046)。笔者认为这两种解释都有问题,尤其是后者将“越”字训为常见义“越过,过了”,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动工时间明显不符,是错误的;而第一种意见将“越”训为“到了”,是根据当时重修时间得出的结论,但遍检《辞源》《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越”并没有“到,到了”的义项。笔者认为“越明年”应解释为“于第二年”或“第二年”,理由如下。

第一,根据嘉靖《巴陵县志》滕子京(名宗谅)中《滕子京与范经略求记书》(后文简称《求记书》)及南宋楼錀《范文正公年谱》(后文简称《年谱》)记载,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时间为庆历五年。

《求记书》云:六月十五日,尚书祠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知岳州军州事滕子京谨驰介致书,恭投邠府四路经略安抚资政谏议节下。

据《年谱》:“庆历五年(1045)正月乙酉,公自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除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可赐推诚保德功臣。……十一月,诏以边事宁息,盗贼衰止,罢公陕西四路安抚使,并罢富弼安抚。其实谗者谓石介谋乱,弼将举一路兵应之故也。公先引疾求解边任,遂改知邓州。”范公担任“邠府四路经略安抚资政谏议”是庆历五年正月,可见滕子京此书“六月十五日”即是这年六月十五日写给范仲淹的。在政敌攻击诬陷下,朝廷以“边事宁息”,解除其军事职务,改知邓州。

“去秋以罪得兹郡,入境而疑与信俱释,及登楼,而恨向之作者所得仅毫末尔。”(“去秋”明显指写信前一年秋天,即庆历四年秋,《岳阳楼记》开篇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二者是否矛盾呢?其实不矛盾,春天是任命时间,秋天是到任时间。)

滕信中“去秋”“又明年春”对举,可推知《岳阳楼记》“越明年”是按滕子京“又明年春”句子改写的。“又”表示另提一件事,而“越明年”中“越”则没有“又”的这种含义,“越明年”句紧承上文“谪守”,肯定滕子京的政绩,有了这番政绩“乃重修岳阳楼”,“乃”者“才”也,意谓把岳州治理得很好,才重修岳阳楼。如果没有政绩,就大兴土木,就算岳阳楼重修得再好,估计以国事为重的范仲淹是不会赞同的,更不会为之写记。因此“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该在“重修岳阳楼”之前或者同前后。滕子京《求记书》中清楚地说明重修是从庆历五年春开始的,那么至少到了重修时(庆历五年)滕子京已经是政绩可观了,所以“越明年”确指“第二年”。

第二,滕子京极有政治才干,谪守巴陵第二年即出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大治局面。有学者认为其来巴陵一年左右时间就做出这番政绩是不可能的,认为至少要过两年才会出现这种局面,所以“越明年”应解释为“过了第二年”。这种看法没有科学依据,上文已论证。滕子京和范仲淹为同年进士,为人耿直,有才干。范仲淹认为他是“非常之才”,是急难可用之人,一再向朝廷举荐。

滕子京来岳州后“知命乐职,庶务毕葺”,把很多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政绩在当时有口皆碑,“治最为天下第一”。最重要的三件大事如下:第一件大事,重视文教,重修州学。因州旧学舍“地迫制卑,讲肆无所容”,于是将州学迁往“牙城之东”的形胜之地,“大其制度以营之,愿仪既成,乃建阁以聚书,辟堂以授经”,收到很好的教化效果。第二件大事,滕子京在岳阳楼附近筑偃虹堤,一来方便来往船只,二可保护船只安全。第三件大事,重修岳阳楼。重修耗资甚广,这次滕子京吸取教训,而采用募捐和集资方式筹措资金,不花公款,也不向老百姓敛资。一方面官府督促欠债不还之人归还宿债,得到宿债的人自然乐意捐款支持官府;另一方面,“自入者亦不鲜焉”,很多百姓争相自愿捐款。这样很好地解决了重修经费的问题。

三年后,滕子京迁知苏州,在苏州“未愈月,人歌其能政”(《墓志铭》)。综上可知,滕子京确实极具政治才干,来岳州第二年即政绩斐然。范仲淹对好友滕子京的才能了如指掌,滕子京派去的送信人也会把这些情况告诉他,范仲淹所以写道“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因此,从当时滕子京政绩看,“越明年”也应为“第二年”,而非“过了第二年”。

第三,“越”在古汉语有多重意义,除了常见义“越过”“过了”还有其他义项。《辞源》第1623页列举它的16个义项,其中第9个义项为:“发语辞,《书·大诰》:‘越予小子。’”第11个义项为:“于,《书·大诰》:‘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越兹蠢。’”《古汉语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5页也列举了同于《辞源》的以上两个义项。但“越”均无“到,到了”的义项。

因此笔者认为,这两种义项用在“越明年”中都解释得通,作发语辞,同于“粤”“聿”,无实在意义,“越明年”可解释为“第二年”;作“于”的意思讲,则可以解释为“于第二年”或“在第二年”。若按现行语文教材上解释成“到了第二年”,则是将“越”训为“到,到了”的意思,虽然意思差不多,但这是不准确的,混淆彼此词义,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

(作者单位:湖南岳阳县饶村乡中心学校)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