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方法例谈

古诗词与中学生有一种情感阻隔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给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带来不小的困扰。通行的教学模式是:先简介作者、背景,再翻译、理解,最后背诵记忆。遗憾的是,这是一种避重就轻的方法,也与新课标倡导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精神背道而驰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

1、“兴发感动”——唤醒古诗词的生命。

《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 形诸舞咏。”叶嘉莹说,词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一首词里边你一定要做到每一个句子句子、每一个文字,都要有一个指向你通篇的一个感发的作用。(《唐宋词十七讲》)自然的荣枯与人世的浮沉唤醒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秀口一吐就是一篇篇清词丽句,当千年之后的我们再次诗人的华章相遇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的最真诚的一份感情的感动就会不知不不觉的被牵引兴发。古典诗词在读者心灵的参与下从历史深处复活了。诗词的“兴发感动”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有的同学甚至买来了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在学习温庭筠的《望江南》后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温庭筠自己在《菩萨蛮》中也有“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句子,刻画一位女子早晨梳妆的娇慵情态,于富丽精工的刻画中传递出女子淡淡的哀愁。但在这首小令开篇的写法却不同:它传达的是思妇在长久寂寞中期盼的情绪。

相隔万余里,各在天之涯,同心而离居的苦痛,难捱到天明的煎熬,岁月催人,衣带渐宽,女人似乎就要忧伤以终老了。可是,现在有人捎信来说,明天丈夫就要乘船回家了。就像一颗石子投进深深的古井中,女人的心在春风里荡起涟漪。幸福的时光就在眼前,在以前是遥不可及,可现在却似乎唾手可得。词人们总是不遗余力刻画春闺女子的寂寞与哀怨,温庭筠却敏锐地捕捉到寂寞女子的情绪的一个小波动,一整天的翘首依然抵不过天黑后的寂寞与悲哀。

2、以己解诗——唤醒内心的情感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朱自清《诗言志辨?比兴》:“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以意逆志”是一种传统的解诗方法,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就换了个更通俗的名字“以己解诗”。这就要求学生在品读古诗词的时候,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体验放置到里面去,进而达到深刻领悟诗人的“诗心”的目的。这样尝试了一段时间,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古典诗词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一天我班的徐晓同学跑到办公室,兴奋地和我说,老师,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我有不同见解。我饶有兴致地听完她的话,然后称赞她的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鼓励她写成文字,一周后,她交给我这样的一篇文字:

去年早春时节,我站在窗前,烟雨蒙蒙笼罩着操场,在球门以北的地面上隐隐约约有一抹青青。“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我随口吟出,竟觉是出自自己肺腑一般,又感叹尽日寻春不见春,却不知春在烟雨草色中已三分。

今年残冬未褪,新春才入的时候,我早早做好准备,守候春风的脚步。操场上铺着经冬的枯草垫子,渐渐有了零星的绿色,渐渐的蔓延成一团,一大片,直到绿草把整个操场塞的满满当当的就像墙外的绿麦地一样,我一直在默默守望。

可是,我对韩愈的这句小清新有了怀疑。早春,草色遥看有。就像这个时候的路旁的柳一样,远远看去,一片绿烟,煞是好看;可是,近看也有啊。“远看似有,近看却无”这不符合生活常识。

当时的情景应该是这样的:早春,雨落长安城。街道湿润如酥,诗人行色匆匆,不曾留意路边的春草在萌发。行至高处,比如楼阁、亭台,回望“天街”,烟雨蒙蒙中,隐约着的青青草色映入眼中,诗人长叹一声,难掩心中狂喜,口吟: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整句诗说的是,一抹青色,擦肩而错过,却在回望时遇合。人生况味,尽在不言而言之中。

最后我想提一下曾冬的《唐诗素描》。我班的学生对这本书都爱不释手,看过的朋友一定也看出来了,上面两个学生的习作就深受曾冬的影响。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我几乎不讲,学生呢,一首诗,一支笔,一页纸足矣。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