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四春

作者:刘亮

红楼四春、即贾府四个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论血统关系,元春与探春较亲,是同父异母,都是贾政的女儿,迎春是贾政之兄贾赦的女儿,三人都居荣府;惜春隔了一层,属宁府,是贾珍的胞妹。元春早年人宫,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因史老太君宠爱,自小都在荣府生活,形同亲姐妹。

元春

在金陵十二钗中,《红楼梦》作者对贾元春着笔很少,共有六处间接介绍,三处直接的描写。第一次间接的介绍,是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这政老爹(贾政)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以后引文均同)这次介绍仅谈了元春之所以得名。

在第二回32页内,冷子兴又说:“……政老爹的长女,名元春,现因贤孝才德,选人宫中作女史去了。”说明《红楼梦》开始时,元春已不在家中。女史,古代宫中女官名,侍于王后左右,但还不是妃嫔。女官人选,必须才貌双全,这不同于有些后妃可以单凭貌美进入宫闱。

第二次间接的介绍,是第十六回210页,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荣府降旨,宣贾政人朝,随后从荣府总管赖大口里得知:“小的们只在临敬门外伺候,里头的消息一概不能得知。后来还是夏太监出来道喜,说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凤藻宫尚书仍是女官名称,但加封贤德妃后,元春就正式为妃子,与女官大有区别了。

第三次间接的介绍,是第二十二回310页、3l’1页,说元妃差人送出一个灯迷儿,命贾府众弟妹去猜。这时已称元妃为“娘娘”,但只是太监们对后妃的泛称,元春还不是后。

第四次间接的介绍,是第二十三回317页、319页:“话说贾元春自那日幸大观园回宫之后,便命将那日所有的题咏,命探春依次抄录妥协,自己编次,叙其优劣,又命在大观园勒石,为千古风流雅事。”又说:“如今且说贾元春,因在宫中自编大观园题咏之后,忽想起大观园中景致,自己幸过之后,贾政必定敬谨封锁,不敢使人进去骚扰,岂不寥落。况家中现有几个能诗会赋的姐妹,何不命他们去居住,也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却又想到宝玉自幼在姐妹丛中长大,不比别的兄弟,若不命他进去,只怕他冷清了,一时不大畅快,未免贾母王夫人愁虑,须得也命他进园居住方妙。想毕,遂命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来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这次介绍,说明元春是个风流才女。她很会爱惜人间美好的景物,并且因物及人。想到“不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下谕让宝钗等一干弟妹住进大观园里,使大观园变成一个最美丽最有生气的少男少女的青春世界。

第五次间接的介绍,是第二十八回399页、400页,借袭人之口说道:“昨儿贵妃打发夏太监出来,送了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酿,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呢。还有端午儿的节礼也赏了。”这次节礼是常礼,但礼物有别。送给林黛玉、迎春、探春、惜春的礼物相同。送给宝玉和宝钗的礼物相同,厚于前面四人。宝玉首先发觉并感纳闷,对袭人说:“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林黛玉也发觉了,借宝玉把礼物转送给她时说:“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薛宝钗自然也看出来了,她“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元春的这次送礼是贾府的主要人物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第一次感情倾斜,为后来的“赐婚”说张本。薛林二人的爱情争夺战从此激烈起来。

第六次间接的介绍,是第九十五回1343页,先是宫中传出元妃病危,接着说:“且说元妃自选了凤藻宫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痊。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病。不料此回甚属利害,竟至痰气雍塞,四肢厥冷。一面奏明即召太医调治。岂知汤药不进,连用通关之剂并不见效。内官忧虑,奏请预办后事。”随后元妃见了贾母、母亲等人一面,即逝。“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日,存年四十三岁。”在《红楼梦》舞台上,元妃从第二回出场,到九十五回死去,她还是站了很长时间。

对元春的第一次直接描写,是第十七回至十八回的元妃省亲,也是用在她身上最多的一段文字,在这里,一是写了元春有才,她对大观园一些题字的评改是很有见地的。二是写了元春有德,一再叮咛贾政“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三是写了元春有情,这是最重要的文字。其实,有关文字也只有很短的几处:

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殿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探、惜三姐妹等,俱在旁围绕,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不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呜咽起来。邢夫人等忙上来解劝。……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等事。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奔盐布帛,终能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姐命他进前,携手拦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中,泪如雨下。……

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妾。”贾妃听了,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却又勉强堆笑,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的不忍释放,再四叮呼:“不须挂念,好生自养。……”

这几段文字,都写了元春满满的泪!说明元春很重骨肉之情。第二次直接的描写,是第八十三回1199页,元春生病,贾母等人进宫探望,元春又是满满的泪!她只说了几句话,其中一句是:“父女弟兄,反不如小家子得以常常亲近。”仍然写了元春渴望与骨肉相聚之情。

第三次直接的描写,是第九十五回1344页,元春病危,贾母等人进宫见到的具体情景:“贾母王夫人遵旨进宫,见元妃痰塞口涎,不能言语,见了贾母,只有悲泣之状,却少眼泪。贾母进前请安,奏些宽慰的话。少时贾政等职各递进,宫嫔传奏,元妃目不能顾,脸色渐渐改变。”这是元春死前的描写,与前两次不同的是,泪也很少了,话则一句也说不出来。笔墨极简,但很有功力。太虚幻境元春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闲。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咒相逢大梦归。”前三句隐讳费解。偶见有人解释,总觉与元春一生不大贴切。

元春到底是个幸福人物还是不幸人物?这应该是解释判词的钥匙。人的生命长短不是幸与不幸的根据。元春仍是悲剧人物,她的悲不是早死,而是被送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与骨肉近在咫尺,却很难相见;“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父女弟兄,反不如小家子得以常常亲近。”史传:武则天十四岁进宫时,其母不禁大恸,握手诀别,且嘱且泣。而她却谈笑自若,且劝母道:“女往得见天子,安知非福?奈何先自悲泣呢?”据说,慈熙进宫也是高兴得很。封建宫廷是福地还是苦穴?人们看法不同。元春的感觉明明白白是后者。元春的满满的泪,就是对封建宫廷生活的控诉。“二十年来判是非”。她人宫二十多年,判明了什么是非?历来释者没有说。我看,她是判明了一条是非.即宫廷不是福地而是苦穴。“榴花开处照宫闱”。有些释者说,榴花似火,描写了元春的富贵生活。这么说,元春又成了个幸福者!这与她的泪和话岂不矛盾?我的理解是:中国民间历来因石榴多籽而视为吉祥之物,在喜房楹联上常提及石榴,以祝婚后多子多女。元春一生没有生育。她只害过一次病,说明是个健康之人。为何不生育?恐怕主要与“圣眷”有关。榴花,实际上隐喻元春表面看来“富贵已极”,生活却很空寂里“三春争及初春景”。释者都说是迎春、探春、惜春三人都赶不上元春,仍然与元春的泪和话无法吻合。我的理解是:若把元春入宫后的二十多年生活比作戊春(也即一般意义的“三春”),那么是赶不上他在家时的少女生活的自由幸福!直到“虎兑相逢”之际,她死了之后,她的孤寂灵魂,才能“大梦归”,飞出宫廷高墙,回到自己家里。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正是清朝文字狱极威之时,他写了一个后妃的生活,当然要十分谨慎和避讳的,所以元春的判词就写得隐讳费解。但是他的现实主义笔触,仍然简略委婉地暴露了宫廷生活的空寂冷酷!《红楼梦》的文字,要说让人看了最难受的就是元妃省亲时“先行国礼”的那些段落。只引一段:

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鸿群鸦雀之中,岂意得征凤鸳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慈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帷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

这番话,今日读来,足可喷饭。但一想到这是一个已近晚年的父亲跪在女儿面前说的话,全身血流都会暂时冷却;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国礼”!不要责怪贾政愚拙迂腐,他在那么多的宫廷耳目面前,还有什么亲情?元妃本有许多话想说,也只能说那么几句。曹雪芹是在维护和歌颂封建礼仪吗?不,他是用一杆多姿有劲的笔写出了一个十分严酷的场面,让你自己去思考和辨别个中的是非。

迎春

四春中着笔最少的是迎春,最可怜的也是迎春。

她是贾赦庶出的女儿,母亲可能早死,贾赦和邢夫人根本不管她。她生活在贾母身边,由王夫人和王熙凤料理她的生活,实际没有得到多少抚慰。在大观园里,她是说得、笑得最少的一个姑娘。第三回39页,写林黛玉进贾府时,见到“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餐,簇拥着三个姐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饰”。这第一个就是迎春。她的“温柔沉默”与第二个姑娘探春的“顾盼神飞”,一开始就使人感觉是一种鲜明的对比。后来她的表现也确是如此。

迎春在探春倡议结诗社时自己说“不大会诗”,所以在咏白海棠和菊花的诗中,都没有她的诗。在芦雪庵联诗时,她也没有参加。使人感觉,在大观园的众多热闹场合中,迎春虽也在场,然只是默默的坐在一边;姐妹们都在说说笑笑,她却一句笑语也没有,的确沉默。

其实,迎春的沉默并不是生性如此,而是被贾府内部的那个特殊环境造成的。写迎春较多的是七十三回和七十七回。七十三回写贾母派人查赌,查出大观园内聚赌者有二十多人,大头家三人,小头家八人。迎春奶妈是一个大头家,因赌博还偷当了迎春的攒珠累丝金凤。迎春因奶妈获罪,自觉无趣,心中不自在·忽然邢夫人来了,说了一些指责的话:“你这么大了,你那奶妈子行此事,你也不说说他。如今别人都好好的,偏咱们的人做出这事来,什么意思。”邢夫人见迎春只管低着头弄衣带,更说出了一大串的话,中心意思是贾琏夫妇帮着王夫人操着荣府大权,“赫赫扬扬,琏二爷凤奶奶,两口子遮天盖日,百事周到,竟通共这一个妹子,全不在意。……你是大老爷跟前人养的,这里探丫头也是二老爷跟前人养的,出身一样。如今你娘死了,从前看来你两个的娘,只有你娘比如今赵姨娘(探春生母)强十倍的,你该比探丫头强才是。怎么反不及她一半!谁知竟不然,这可不是异事。……”邢夫人对王夫人的不满,对贾琏夫妇的不满,以至对参与荣府内务管理的探春的不满,时不时都要暴发出来,连她身边的下人都趁机帮腔:“我们的姑娘老实仁德,那里像他们三姑娘伶牙俐齿,会要姐妹们的强。他们明知姐姐这样,他竟不顾恤一点儿。”邢夫人道:“连他哥哥嫂嫂还如是,别人又作什么呢?”偏巧迎春又在王夫人身边生活,与宝玉、探春、惜春等弟妹情同骨肉,在这种家庭内部的权力争夺战中,她能说什么呢?奶妈赌博,本与她无关,偏邢夫人要扯出这么多的不应该对她说的话,她除了“低着头弄衣带”外.又能做作什么呢?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她生活在压抑幽闷的氛围中,表现出一种沉默怯懦的性格,没有一点二小姐的气派,连奶妈的儿媳也敢跑到她屋里来为累丝金凤的事胡说八道!迎春无奈,只气得她的丫环绣桔和那个媳妇吵个不休。这是一件小事,但里头却有文章。那个媳妇揭露:“……自从邢姑娘来了,太太(邢夫人)吩咐一个月俭省出一两银子来与舅太太去,这里饶添了邢姑娘的使费,反少了一两银子。常时短了这个,少了那个,那不是我们供给?谁又要去?不过大家将就些罢了。算到今日,少说些也有三十两了。我们这一向的钱,岂不白填了限呢?”这个媳妇很会东扯西拉,明是她婆婆偷当累丝金凤不对,却故意把邢夫人在迎春月例银子里私扣了一两之事揭了出来,使迎春难看。迎春只得忙止道“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便是太太们问时,我只说丢了,也妨碍不着你什么的,出去歇息歇息倒好。”对这么一个下人,迎春竟没有一点应对的办法,她好可怜,随后,宝钗、黛玉、探春来看她,探春几句话就镇住了这个媳妇,还把平儿叫来,要让凤姐来处理这件事。平儿征求迎春的意见,迎春乃笑道:“问我,我也没有法子。他们的不是,自作自受,我也不能讨情,我也不去苛责就是了。至于私自拿去的东西送来我收下,不送来我也不要了。太太们要问,我可以隐瞒遮饰过去,是他的造化,若瞒不住,我也没法,没有个为他们反欺枉太太们的理,少不得直说。你们若说我好性儿,没个决断,竟有好主意可以八面周全,不使太太们生气,任凭你处治,我总不知道。”众人听了,都好笑起来。黛玉笑道:“真是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若使二姐姐是个男人,这一家上下若许人,又如何裁治他们。”迎春笑道:“正是。多少男人尚如此,何况我哉。”(以上均见七十三回后部分)这是《红楼梦》里可以找到的迎春的最长的几句话。说迎春软弱,没个决断,其实也不是。她也有她的主张,一切听其自然。这也就是她对人生命运的态度,似乎相当消极冷漠。迎春还是有头脑的,但是贾府内部的相当尖锐的各种冲突,把她夹在当中,使她处于无奈的地位,她只好听其自然,只好消极冷漠。她回答黛玉的那句话,是对“无奈”的一种解释,是替封建社会里绝大多数处于“无奈”地位的妇女们说的一句话,她这句话是有相当份量的。

到了七十七回,王夫人来处治司棋、晴雯等人时,又把迎春夹在当中。因为司棋是迎春的贴身丫环,是从邢夫人那边派过来的;那场查抄大观园的祸端,是王善保家的和周瑞家的几个女人挑起来的,而司棋恰又是王的外孙女;王是邢夫人的陪房,周是王夫人的陪房。查抄这场戏之中,都隐藏邢王二夫人的矛盾,都想借此打击对方。查出司棋的一点隐私,王夫人这边就抓住不放,迎春也就不敢出面求情,忍心看着司棋被拉了出去,以致司棋哭着说:“姑娘好狠心!哄了我这两日,如今怎么连一句话也没有?”迎春又只好含泪说了一番无奈的话:“我知道你干了什么大不是,我还十分说情留下,岂不连我也完了。你瞧人画也是几年的人,怎么说去就去了。自然不止你两个,想这园里凡大的都要去呢。依我说,将来终有一散,不如你各人去罢。”因为无奈,又只好听其自然,任恶运摆布;并且想到“将来终有一散”,不如早走。迎春的内,心是很痛苦的。

到了出嫁,迎春就更悲惨了。第一,她对婚事毫无自主权,所以一句话也没有说。迎春许人,见七十九回1143页。书中说,对孙绍祖其人,贾母贾政都是有所了解而不赞成这桩婚姻的,无奈贾赦固执,也只得罢了。贾母贾政都无办法,迎春又有什么能奈?这回回目后句“贾迎春误嫁中山狼”,这个“误”字其实不准确。因为是贾赦硬将女儿往中山狼口送的,并非看错了人而误送的。第二,迎春是被孙绍祖活活折磨死的.这过程贾府是知道的,却没有人出来为迎春说一句话。王夫人倒说了几句.但怎么说呢?迎春归宁之日,就已哭得不已,王夫人说:“已是遇见了这不晓事的人,可怎么样呢……我的儿.这也是你的命。”(1161页)宝玉建议把迎春留下来,王夫人说:“你又发了呆气了,混说的是什么!大凡做了女孩儿,终究是要出门子的,嫁到人家去,娘家那里顾得,也只好看他自己的命运,碰得好就好,碰得不好也就没法儿。”(1164页)迎春的命运是封建社会里中国妇女命运的写照。她虽贵为候门千金,一样的毫无半点自由。贾赦是她的生父,对她的命运毫不怜惜。贾府那时还算显赫,却对她的婚后的悲惨生活毫无干预。迎春婚后不过一年就被折磨死了,草草完结,贾府也只派贾琏去看了一眼而已。《红楼梦》写了许多女子的命运,司棋、睛雯、鸳鸯等人的惨死,是容易理解的,因为她们是下人。元春、迎青是统治圈子里的人,一个在深宫里寂寞而死,一个在候门里折磨而死,说明封建社会对大多数妇女是残酷的。曹雪芹和高鄂写了这两个人的命运,对揭示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的命运是很深刻的。王夫人的“碰”论,可算得上是千古名言!中国妇女就这样碰了几千年,这就是历史的悲哀。

探春

在四春中,就是在金陵十二钗中,探春是一个活泼的人,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一个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人。

她一出场,给人的印象;“俊眼修眉,顾盼神飞”,就是一个活泼少女的形影。第二十七回38。、381页,说探春把宝玉叫到了一棵石榴树下,说:“这几个月,我又攒下有十来吊钱了。你还拿了去,明儿出门逛去的时候,或是好字画,好轻巧顽意儿,替我带些来。”宝玉说他所见的“左不过是那些金玉铜磁没处撂的骨董,再就是绸缎吃食衣服了”。探春道:“谁要这些。怎么像你上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这就好了。……”宝玉笑道:“原来要这个。这不值什么,拿五百钱出去给小子们,管拉一车来。”探春道:“小厮们知道什么。你捡那朴而不俗,直而不拙者,这些东西,你多多的替我带了来……”这是一个活泼少女的底蕴!“朴而不俗,直而不拙”是她的美学修养。但真正的底蕴是她有一腔巫想装满新奇事物的少女的内心世界。她出场时,对她形容的最后八个字是:“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她的身上确实有一抹新奇的文采,确能见之忘俗。《红楼梦》的情节发展是一浪推一浪,一浪一个高潮。有几浪是探春推起来的。到了三十六回,大观园已经热闹了,薛林的矛盾也已步人幽境,黛玉的花也已葬过了,晴雯的扇子也已撕过了,宝玉也挨过打了,情节的发展需要及时推出新的一浪,否则大观园的生活就要慢慢的减却激情和文彩,人物也展现不出新的内涵。此时,出现了探春写给宝玉的一幅便笺!他们兄妹都住在大观园里,近在咫尺,有话尽可当面说,偏探春要写了那么一幅很雅的文字,倡仪结一诗社,说什么“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一个少女,敢向东晋名僧慧远在庐山虎溪东林寺所结的一个父社莲社挑战,还要东晋名流谢安在会稽东山隐居时常与友人吟诗作文的雅会“让余脂粉”,这是何等雅兴,何等气魄!这一倡议,立即掀起了结社的波澜。因为兴趣很浓,性子也就很急。李纨说:“明日你先开一社如何?”她说:“明日不如今日,此刻就很好。你就出题,菱洲(迎春)限额,藕榭(惜春)监场。”多么活泼,多么爽快,多么可爱!于是《红楼梦》里第一个诗社海棠社就立即开展活动,几首咏白海棠诗就出来了。从此,薛林等人才有了大展诗才的机会,大观园才有了真正的诗魂!



这次作诗,只有薛宝钗、林黛玉、探春、宝玉四人参加。探春最先交卷。经李纹公评,薛诗第一,林诗第二,探春诗居三,宝玉诗压尾。探春诗才,自然比不上薛林,也逊史湘云,但在十二钗中,也算是能诗之人,她的咏自海棠诗和随后写的菊花诗两首《替菊》、《残菊》都是不错的。这几首诗,也和薛林之诗一样.有自己的风韵和性格。如《答菊》诗的最后两句“高情不入时入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残菊》诗中的第二联“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金叶翠离披”和最后两句“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都流露出她的清高、淡泊、不悲、无怨的情操。

使探春真正显示才华的是五十五回,五十六回。这两回说的是,凤姐病倒,王夫人让李纨、探春、薛宝钗三人一同管理荣府内务,探春兴利除弊之事。

当年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按名查点,各项人数都已到齐,只有迎亲客上的一人未到。即命传到,凤姐冷笑道:“我说是谁误了,原来是你!你原比他们有体面,所以才不听我的话。”登时沉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又说:“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要挨打的,只管误!”从此宁府众人才知凤姐的利害,再不敢偷闲。凤姐遇到的难题,只不过是个略有体面的下人没有按时听点而已,她一沉脸就解决了,虽然也要有点敢于决断的勇气。

探春参与管理内务,一开始也就遇到一个难题:她的生母赵姨娘的兄弟,也就是她舅舅赵国基死了,该给多少恤银?下人虽新登媳妇带着“要试探春有何主见”的态度来报告此事。李纵说:“前儿袭人的妈死了,听见说赏银四十两。这也赏他四十两罢了。”李纨是将袭人(宝玉房中未来的姨娘)与赵姨娘同等看待的,按封建礼仪来论,无可非议。但探春不让发银,却问吴新登家的:“我且问你:那几年老太太屋里的几位老姨奶奶,也有家里的也有外头的这两个分别。家里的若死了人是赏多少,外头的死了人是赏多少,你且说两个我们听听。”一下子把吴新登家的问得满脸通红,回答不出来。经查旧例,里头的人只赏过二十两。探春立即将李纵的四十两改为二十两。探春的精细之处,就是必须搬出旧例,按旧例来办,才能不让人说话,也才能堵住生母赵姨娘之口。

赵姨娘还是来吵闹。她觉得自己连袭人都不如了。探春拿出旧帐翻给赵姨娘看,念给他听,又说道: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人人都依着,偏我改了不成?……依我说,太太不在家,姨娘安静些养神罢了,何苦只要操心。太太满心疼我,因姨娘每侮生事,几次寒心。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多说的。太太满心里都知道。如今因看重我,才叫我照管家务,还没有做一件好事,姨娘倒先来作践我。倘或太太知道了,怕我为难不叫我管那才正经没脸,连姨娘也真没脸!赵姨娘只管唠叨。忽听有人说:“二奶奶打发平姑娘说话来了。”赵姨娘方把口止住。

《红楼梦》写了许多人物关系,或者说书中许多人物是在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生存和活动的,一个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反映出一定的人际关系。这就是《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的特点之一。探春庶出,已经矮元春、宝玉一等;是个女的,又矮一等;因生母赵姨娘很不会做人,常常滋事生非,又使探春众人前矮了一大截。探春就是在这样的地位中出来主事的,所以她必须自尊自强,不能让人说话。偏一开始,生母就为几十两恤银出来吵个不休,把她弄得相当难堪。赵姨娘希望外甥女照顾一下死去的舅舅,多给几两恤银,她争的是普通的一份人情。用她的话说:“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如今现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王夫人)就不依你?分明太太是好太太,都是你们尖酸刻薄,可惜太太有恩无处使。姑娘放心,这也使不着你的银子。明儿等出了阁,我还想你额外照看赵家呢。如今没有长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检高枝儿飞去了!”赵姨娘一直为自己无半点权而愤愤不平,如今满心希望自己女儿主持内务而能得到一点好处,因为得不到才说出了这一席话!气得探春脸白气噎,边哭边问:“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指王夫人弟弟王子腾)。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这又是《红楼梦》里让人看了很难理解也很不舒服的一段话。然而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理”!探春若只认赵国基为舅舅,而不认王子腾为舅舅,她就在王夫人前无法容身,就不懂封建道德,所以只好咬牙不认赵国基。探春之难,探春之悲,就在这里!《红楼梦》里写人物关系,这一节,包括后面王熙凤与平儿评论探春的一席话,写得极为深刻!而探春就是在这种很尴尬的局面下出来主事,以“老规矩”为箭牌,解决了难题,显出了才能。(以上对话,均引自五十五回前半回)。

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一个庶出的姑娘,想出头露面,有所作为,何等困难!探春还是冲出来了,还是利用手中暂时的权力干了一番。她的兴利除弊,虽然只是小打小闹,对正在坍塌的封建大厦起不到撑持的作用,但她毕竟还是干了,向人们证明:嫡庶地位并无区别,男女并无区别。《红楼梦》作者首先塑造了一个“男人万不及一”的王熙凤,后来又让探春出来改革一番,似乎都是有意说明,女人只要自尊自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是一种进步的妇女观。

探春最精彩的表演是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中的一段情节,这是把探春的性格推向顶峰的一段文字!这次抄检大观园,不是一个小丫环拾着了一个“十锦春意香袋”而引发的偶然事件。这是王夫人的一次蓄意已久的突然出击,目的是在大观园里“清君侧”,清除她的眼中钉首先是眉眼有点像黛玉,又深得宝玉宠爱的晴雯,实际上是对黛玉的一次打击,警告她不要死缠着宝玉。所以王夫人专门派了两个长舌妇王善保家的和周瑞家的来执行这次任务。凤姐虽然顶头,却是奉命行事,身不由己,并不是很积极的。

探春知道抄家队伍快来了,态度与别人不同,毫不惊恐,“遂命众丫环秉烛开门而待”,有点古代的儒将风度。凤姐等人来了,说是要搜查丫环们的东西,她不让搜,说:“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置,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之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番话含意极深,预示着这次抄检是后来贾府被抄的先兆,也揭示了贾府后来一败涂地的根由。前面让她主持内务,她急想兴利除弊,今日又明白的反对“自杀自灭”。在十二钗中,探春是个头脑比较清醒的人,所以在说了上边那番话后,“不觉流下泪来”。但是,这段情节的真正深刻之处,是探春对王夫人的愚顽的公开批驳,对王夫人权力的公开挑战!其生母赵姨娘实在难为长者,其亲弟贾环也实在难以让人疼爱,但王夫人时时处处因自己的正统地位和权力辱骂欺凌赵姨娘和贾环,她怎能不看在眼里?她对只因一嫡一庶之分而地位就有天壤之别是一直不满意的,她心里始终想着一个问题:庶出又怎么样?上次兴利除弊,她就是做给王夫人看的,这次反对抄检更是直接做给王夫人看。所以,那个邢夫人的陪房、王夫人的亲信之一的王善保家的故意掀了一下她的衣襟,“只听‘拍’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并且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后这几句话,实际骂的也是王夫人。

《红楼梦》似乎以一半左右为明显的分水岭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之前,情节热闹,气氛烘涨;之后,衰败之迹迭起,死伤悲哭,气氛越来越沉闷。写到这一回,探春的这一巴掌,才使读者情绪不由的一振,都会同声脱口赞道:“打得好!”这一巴掌,是探春性格的画龙点睛,为她自己(庶出姑娘)也为所有受欺凌压抑的大观园的群芳们出了一口气,虽然仍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邢夫人、王夫人,还有贾母,不会不知道探春这一巴掌!但都沉默不语。这与其说是作者的疏漏,不如说是曹雪芹的妙笔!这一巴掌,实际上是打在这几个掌权者的身上,打她们的无端的“自杀自灭”。探春到此,也完成了她存在的使命。

此后探春远嫁,在人们眼里,特别在宝玉的感觉里,是一种悲哀。但探春并没有这种感觉,她反而用“纲常大体”去劝宝玉不必为她的远嫁而悲伤,使宝玉“转悲为喜”。从许亲到离开贾府,情节很淡,气氛很淡。作为主角的她,没有说一句话。人们常以第五回太虚幻境的判词和曲来分析十二钗的结局·从而认为高鄂续书对探春的结局与曹雪芹原意不合。判词和曲纵算是曹雪芹初写书时的主要人物命运大纲·当他删改了十年之后,这个大纲恐怕很难一成不变了。今天读《红楼梦》,不必过多的去觅曹雪芹的原旨原意.那是历史考证家的事情。还是要把一百二十回当作一部整体的小说来看,看人物命运和性格的发展是否能贯穿一气?是否有完整感?我觉得高鄂对探春远嫁的描写没有使探春的形象变形。用现在的俗话来说,探春是个“提得起放得下”的人,她既然能把宝玉劝得转悲为喜,自然对远嫁有她的看法。不要忘了她对生母赵姨娘说的那番话中有这样几句:“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话也没有我乱说的。”(这也是曹雪芹写下的)话里已明显的透出,她不想在嫡庶严别的这个让人窒息的封建大家庭里呆下去。况且王夫人为了使儿媳薛宝钗顺利掌权,巴不得这个敢作敢为敢说的探春嫁得远远的,甚至劝贾母不必为探春的远嫁而有什么过不去。在这种情况下,探春自然不想说什么话了。何况她从小就是一个“阔朗”的人。第四十回刘姥姥游大观园时,曹雪芹专门介绍了探春的居室: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筒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囊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幅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芬,旁边挂着小锤。

这段简短的描写,有好几个“大”字,还有两个“数十”,还有“树林一般”和“满满的”!把探春的“阔朗”的性格胸怀用丰裕的数字和形容词表露出来了。十二钗中,有点“丈夫”气概的是探春。她并不满足于大观园这个小天地,不企求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作个王熙凤式的主妇。外边的大山大水,海疆的浪花更吸引她!“烟霞”一联是古代野士浪迹山林的写照。探春喜爱此联,说明她的情趣在山野远域。她对远嫁没有悲伤,是可以理解的;何况她所处的环境不是一个值得她留恋的环境,她只对宝玉还有深情,故别宝玉后就无需说什么了。

古代女子,讲究嫁个较好的丈夫,就算有了较好的归宿。单从这个角度来讲,探春是十二钗中命运最好的。“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探春抽到的签是一枝杏花,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这也是曹雪芹的预示。所以在十二钗中,探春身上的悲剧气氛最淡。一定说有,是那层以嫡庶严格为中心的封建“名分”实际上是封建等级制度,始终严重的束缚和压抑着她,使很想有所作为的她很难有所作为,不得不远远走开!
作为文学形象来赏析,探春形象的内核,是作者给人们塑造了一个敢于自尊自强,不向传统观念和地位低头,始终不安于现状的极有生气的姑娘。

曹雪芹在写千古悲剧,但也有他的“阔朗”!

惜春
论年龄,惜春在十二钗中倒数第二,是同辈人中最小的(巧姐不是同辈)。元春死时四十三岁,当时惜春尚未提及婚配之事,估计只有十五六岁;与其胞兄贾珍相差,大概也是这么个距离。惜春性格和心态从小就有异于同辈,是个很有个性并有点特殊的人。

与迎春一样,她出场以后,言语很少。元妃省亲时,她也奉命呈诗一首,是很平常的应景之作。到二十二回,贾府过上元佳节时,她又奉命出了一个灯谜,说的是: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贾母让贾政猜,贾政猜着是佛前海灯。这次猜灯谜,贾政都猜中了,但他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如果说这是曹雪芹有意预示,惜春的佛前海灯倒与她以后的出家相吻合了。但可探讨的是,惜春此时还很小,与后来深交的妙玉也还没有什么往来;她们都还没有搬进大观园,仍都住在贾政身旁一个十分热闹的环境!她为何就已有了清净孤独的心境,而对佛前海灯感兴趣呢,难道她生来与佛家有缘,从小就有佛家所讲究的那种“悟性”吗?不是。

还得从她的家庭环境中找原因。

她自幼失母。其父贾敬虽然尚在,却早已住进道观静修,不过问家事。其兄贾珍掌管宁府,只顾玩乐.对这个幼妹没有什么照顾体帖。在这家庭中,她从小得不到亲情温暖。稍大之后,移居贾母身旁,算是得到一点温暖。但贾母身旁的人也确实太多了,而且众所周知贾母的关怀主要在宝玉身上,掌管荣府的王夫人更是如此。所以从宁府过来的惜春,大概也得不到多少温暖、她的处境与迎春一样。

在这期间,宁府已相当不宁静了。首先,秦可卿夭亡了,她的贴身丫头瑞珠也莫名其妙的触柱而死;接着,贾瑞和秦钟也死了。作为宁府的一个小姐,她不可能对这些事情毫无感受。她至少会想,这个家庭怎么这般不宁静?元妃省亲,她既看到了宫廷礼仪的隆重,一个宫妃的显赫荣贵,但也亲眼看到了元妃的眼泪,还会感触到省亲过后的疲劳、倦怠和空寂!这时的贾府虽然还处于繁花似锦的阶段,但不如意事也还不断发生。正因为她还小,又处处只是陪着游乐,她的纯洁的心灵,就很容易对许多事情提出孩童的问号,而在得不到解答时,就容易产生空幻的感觉,所以对佛前海灯就有了兴趣。
可以看出,她是个性格孤癖内向的人。书中没有一处介绍她的起居生活,却在刘姥姥游大观园之后,贾母要她画游乐图,读者才知道这个小姑娘原来还爱绘画。这是一件精细之事,必须心境清静,善于冷静观察周围事物的人才能精于此道。画一幅大观园游乐图,当然需要点时间,但也不必很长,而她却要告一年的假(李纨说的),后来经薛宝钗公允地说,准她半年。(586页)告假之长,说明就在大观园里,惜春不喜热闹,只想求清静。曹雪芹写惜春,所耗笔墨和迎春一样的少,“清净孤独”这条性格主线,却比迎春鲜明。

随着长大,惜春的性格还在发展。让读者明显的感觉是,她的孤癖逐渐变为冷漠。有一个奇怪的情节:第六十三回、六十四回写贾敬去世,惜春是她的女儿,但在丧事活动中没有一句提及惜春。因给贾敬治丧而引出了二尤,贾珍、贾琏、贾蓉一边守灵,一边开始与二尤调情,越来越不成体统。这是曹雪芹的疏漏或有意安排?这是不是“不写而写”的透出了惜春的冷漠?随后,宁府因二尤之事更闹得乌烟瘴气!到了七十四回,因抄检大观园,从惜春的丫头人画箱子里搜出一包银子,惜春便觉丢了自己面子,决意让其尤氏把人画带回宁府处置,与尤氏很说了一番话。这也是惜春出场以来说得最多的话和最重要的话。其中她说:“不但不要入画,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况且近日我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上了。”尤氏道:“谁议论什么?又有什么可议论的!姑娘是谁,我们是谁。姑娘既听见人议论我们,就该问着他才是。”惜春冷笑道:“你这话问着我倒好。我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反去寻是非,成个什么人了!还有一句话:我不怕你恼,好歹自有公论,又何必去问人。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励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今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随后尤氏说她是个,’j合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她回答道:“古人曾也说的,‘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坏了我!”这是惜春性格的一次大发展,结果是“矢孤介杜绝宁国府”,也就是杜绝了自己出生的家庭,这是她后来弃绝尘世,决意出家的第一步。作者在前面虽说:“惜春虽然年幼,却天生成一种百折不回的廉介孤独癖性,”实际却又借惜春之口,说出惜春之所以要杜绝自己家庭的根本原因。惜春要争的是,眼看着宁府日益不堪视闻,她不得不用“杜绝”的办法保住自己的清白,“你们有事别累我”。惜春的“倔’,性是被逼出来的,不是什么天生成的。以后,大观园形势急转直下,好端端的热闹场景被王夫人等人刮起的整治之风整得昏昏惨惨!晴雯等人撵的撵、死的死、为尼的为尼、搬出的搬出,大观园开始凋零!宁府更甚,“开夜宴异兆发悲音。”中秋之夜,贾珍带领妻子姬妾,先饭后酒,开怀赏月作乐。三更时分,“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恍惚闻得祠堂内隔扇开阖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众人都觉毛发倒竖。”接着,“贾迎春误嫁中山狼”,“病潇湘痴魂惊恶梦”,惜春的思想又有发展,听到林黛玉病的很重,她不问病从何起,只说:“林姐姐那样一个聪明人,我看她总有些瞧不破,一点半点儿都要认真起来。天下事那里有多少真的呢。”她没有堕入情网,当然无法体味林黛玉此时近乎绝望的心境,但她认为林对凡事包括对爱情的态度过于认真了,太瞧不破了。旁观者清,她已看出宝黛的爱情不会成功,只会是一场悲剧,而林黛玉却还在奋力挣扎,所以她很感概!这时,她对世事已开始“瞧破”了。所以,她笔下的大观园游乐图,那时也还没有画出来;她大概已经觉得那场游乐,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热闹而已,大观园已非昔比,画它何用呢?以后,高鄂再没有提到惜春画园之事,大概这幅画直至惜春出家也没有完成,这种处理是很有意思的。

大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与妙玉的交往多了起来,她俩成了知己朋友。妙玉无处消遣,就常到惜春的寥风轩下棋。妙玉那么孤傲,能把惜春作为唯一的朋友,可见她们的心境已很沟通了。后来,妙玉“坐禅寂走火人魔,”惜春听后,默默无语,因想:“妙玉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可惜我生在这种人家不便出家。我若出了家时,那有邪魔缠扰,一念不生,万缘俱寂。”想到这里,蓦与神会,若有所得,便口占一偈云:

大造本无方,云何是应住。

既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

接下回第八十八回起头,鸳鸯来了,传贾母话,要叫奶奶姑娘们都来抄写《必经》,惜春说:“别的我做不来,若要写经,我最信心的。你搁下喝茶罢。”此时的她,实际上产生了出家的念头,而且自信,若出了家,比妙玉还会坚定,可以“一念不生,万缘俱寂”所以对抄经也最尽心虔诚。

后来,林黛玉一死,史湘云回去,宝琴在家住着,李纵、探春、惜春俱挪回归所。接着探春远嫁,元春死亡。大观园完全空了,贾府也基本上只剩空壳。接着,贾母去世,妙玉被劫,惜春叹道:“我的知己是没有了。况我现在实难见人。父母早死,嫂子嫌我,头里有老太太,到底还疼我些,如今也死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如何了局!”便要把自己的青丝绞去,要想出家。这时她已决心出家。并且断了荤了。到了一一八回,《红楼梦》快结束的时候.惜春终于出家了,紫鹃也跟了她去。

惜春的出家是她所处的那个特殊环境造成的,她的思想的每次重大发展,都与周围环境的变迁恶化分不开。她是“全肃户候门女”,是嫡出的宁府小姐,本可以正常的生活,结果却不能正常的生活下去,必须“独卧青灯古佛旁”,这是她的悲哀!早在一一五回惜春定要绞发出家的时候,贾政知道了就叹气跺脚,只说:“东府里不知干了什么事,闹到如此地位。”贾政虽不甚管家务,对惜春为什么竟要出家,心里是明白的。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惜春的出家却有点积极意义。人生.有各种各样的了局方式。在惜春身上,从来透着一个“倔”字!她倔强的出家,就是她对此生了局所选择的方式。迎春没有选择的自由,林黛玉没有选择的自由,晴雯等人没有选择的自由,她们都被迫的走向死亡,所以她们的了局都是浓浓的悲剧。惜春与她们多少有点不同。她还没有走到迎春那样任人摆布和摧残的地步,也还没有达到林黛玉、晴雯那样非死不可的地步。她是在还有一定自由,还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下去的时候,主动的提出和这个日益没落的家庭决裂,自己寻一块清净之地!“勘破三春景不长,缎衣顿改昔年装。”(判词)她能“勘破”,她能“顿改”,说明她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她是以死抗争来取得这种出家权的。“可怜全肃户候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判词)可怜,是曹雪芹那时候的一种无奈的感觉。其实,惜春出了家,才避免了迎春的那种悲惨结局,才少一点可怜。如果惜春的出家是可怜,那贾宝玉的出家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出家,常带有一点消极性,是消极的和命运抗争。但惜春和贾宝玉的出家,却带有一定的积极性,是积极的摆脱厄运,是主动的和家庭决裂。顿改细衣,独卧佛旁,是需要一点勇气的。
与探春一样,惜春是十二钗中又一个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人,不愿任人摆布的人,她的倔强的性格一直龟很突出的。所以在她身上悲剧的气氛也较淡。即使后来惜春“细衣乞食”(脂评语),虽然粗淡,也不·定就比每日陪着贾母所吃的三餐无味!

今日卖者为惜春有所担忧的是,惜春去了拢翠庵,会不会也遭到如妙玉的那种劫难?因为偌大贾府.几百口男女,竟守不住高大的围墙,而让贼子任意出人。如果再有贼子进人拢翠庵,那才是惜春的真正的悲哀!大厦将倾.危卵安存?这种担忧并非多余,不过这是题外话了.所以就此打住。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