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泰评〈红楼梦〉叙录》补证

作者:严宝善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三期登载刘操南同志《清代陈其泰桐花凤阁评〈红楼梦〉叙录》一文,介绍杭州市图书馆藏陈其泰手稿《桐花凤阁评〈红楼梦〉》(以下简称“刘文”)。是书为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萃文书屋木活字本(通称“程乙本”),经陈氏眉批、夹评、总评于其上,极为精致,为清代评论《红楼梦》的学者所亟欲得见的珍秘善本。一九六○年由杭州书画社古籍部收购。我曾参与其事,得目睹此稿,当时撮要详记入拙著《经眼录》。今读刘文,不啻原书重现眼前。刘同志对陈评本给以高度的评价及详尽的阐述。全文都万余言,使陈评的梗概公开于众,可供海内外“红学”研究者参考,真是一件大好事。惟刘文汇录后成文,恐未再细核原稿,致引用陈氏原文及有关资料时间有失误或不妥处,今就愚见所及,爰为提出,非敢轻议,恐有失原来面目。(凡引刘文,标点仍而不改。)

刘文曰:“陈其泰,字琴斋、学博,别号桐花凤阁主人。”又曰:“海宁陈琴斋、学博、其泰,号桐花凤阁主人,……。”案:“学博”旧称州县学的教官,此说见梁章钜《称谓录》。陈历官县学训导、教谕,故称。刘文两处均误以职衔为字号,应订正。

刘文曰:第二十四册至三十册是“失去一套”的补抄本。案:是书衬订三十六册,分装六套,失去一套为二十五册至三十册(六册),非二十四册至三十册(七册)。

刘文曰:

活字本是属于“程本”系统。程本有三,一曰:程甲本,即乾隆五十六年辛亥萃文书屋活字本,题名《新镌全部绣象红楼梦》。前有《程伟元序》和《高鹗序》。二曰:程乙本,即乾隆五十七年壬子萃文书屋活字本。序后增加了程和高的《红楼梦引言》。三曰程丙本,即台湾省青石山庄影印乾隆壬子活字本。(注曰:见文雷《〈红楼梦〉版本浅谈》,一九七四年《文物》第九期。)陈评所写的本子,每面十行,行廿四字,行格与程乙本同,首册前图后赞,目录亦同。惟首为《程序》,次《高序》、次《红楼梦引言》与一粟(《红楼梦书录》)所述“程乙本”,首《高鹗序》次《程伟元、高鹗引言》不合。不谂何故?容待参订。

案:此本前有程、高二序,序后有“壬子花朝后一日小泉、兰墅又识”的《引言》,与刘文所引程乙本序文、引言吻合。刘文又另引一粟所举程乙本未述及有《程伟元序》,且不以小泉、兰墅《引言》即《程伟元、高鹗引言》而置疑。盖小泉为程伟元号,兰墅为高鹗号;历来鉴定版本异同,决不以多少一、二序跋作准。古书流传年长月久,缺损首末序跋甚至目录者常有之。《红楼梦书录》作者一粟乃今人,其书录之作距程乙本问世达一百六十余年,书本辗转流传翻阅,特别是众所酷爱的《红楼梦》,一粟所见者失去一序自不足为奇。又刘文所云程丙本,自注见文雷《〈红楼梦〉版本浅谈》,一九七四年《文物》第九期。经查阅该刊所载,并无此说。后查到一九七六年南京师院编印的《红楼梦版本论丛》一书,曾收入此文,编印之前,文章内容已由著者作了修改,方添入程丙本之说。刘文应注明后来的出处,免滋读者疑惑。

刘文云:在一百二十四回末总评后则钤有“琴斋”及“桐花凤阁”印章三枚。盖程高本全书为一百二十回,何来“一百二十四回末总评”?此或是笔误,或是排版之误⑴,是应更正。再刘文过录陈氏跋文中“传本与聚珍本”一语,“传本”系“俗本”之误。

刘文抄录吴克岐《忏玉楼丛书提要》,系转引自一粟《红楼梦书录》。取以比勘,衍脱讹误及标点错者多处。因《书录》流传较广,读者可寊?校,故从略。又过录《引言》后的陈氏手记亦有一字之差:“亦多失检点应修饰之处”误为“亦多失检点应修饰之点”。
刘文过录陈跋的末尾,因稿本新近破损而脱落十余字,幸拙录留存全文,特为补足:(字下加点者系补足之字)

“异日借得,当再校对一过,以存初写黄庭耳。桐花凤阁主人又识。”

刘文于陈其泰简历已作介绍,我就手头资料加以补充。为求文语通顺,故与刘文有重复处:

陈其泰,字静轩,号琴斋,别号桐花凤阁主人。原籍海宁,寄籍海盐。道光十九年己亥举人。历署云和、长兴两县训导、教谕。自道光十七年临杭州紫阳书院,兼司文澜阁《四库全书》事达十余载。有《西湖掌书图》,原藏钱塘丁氏,即《文澜阁志》上所摹印者。钱泰吉《甘泉乡人稿》卷五《校史记杂识》有云:“道光二十七年七月朔至八月三日,依文澜阁本校《正义》一过。时海宁陈琴斋其泰司阁事,为请于盐运使,领阁书至海昌逾月,例所不许也,琴斋徇余意求得之。”此为陈氏典守文澜阁的确证,亦可见其与浙江文献的关系。著述有《行素斋诗文集》、《行素斋子史札记》、《琴斋随笔》(以上均未刊,焚于火。)、《春熙书屋诗抄》、《桐花凤阁诗文稿》、《鸿雪词》、《宫闺百咏》等。

刘文开首就谈了陈其泰父、叔的简历,却没有涉及他们的著作。我查了有关记载:其父咸庆,著有《红焦山房诗文抄》;其叔鹤,著有《碧琅馆诗文集》。(我曾经收到《碧琅馆诗草》的原稿本及清抄本。)

订补如上,聊供参稽之一助。并请刘同志及读者指正。

⑴按:一百二十四回系排版之误,是校对上的问题。——编者

【原载】《杭州大学学报》1980/02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