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哀婉欲绝的孀妇悲歌——关于《武陵春》的研究性解读

作者:李正兵、陈立宏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典诗词中宣愁泄恨之作颇多,且各具特色。如《诗经·邶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之直陈肺腑;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巧置比喻;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之融愁于景……李清照的《武陵春》同样写愁,却能自铸机杼,通过含蓄深婉、起伏变化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情感,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了翁《蓼园词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词的上片词人将自己心灵深处的沉痛感情全部坦露出来。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三折,顿挫有致,透露出词人对美好景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日晚倦梳头”句,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却写出了词人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不待明言,难以排遣的凄惨内心。“物是人非”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国故乡;而“物是人非事事休”句,今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所谓“事事休”,大致因为:一、金人的铁蹄践踏了诗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二、夫君赵明诚暴病身亡;三是诗人不得不加入逃难大军。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喷涌而来。总之,词的上片,布愁景(“花已尽”),绘愁态(“倦梳头”),诉愁因(“事事休”),摹愁容(“泪先流”),层层相因,步步深入,凄婉动人。


词的下片写词人短暂 自慰之后的深深失落。“闻说双溪春尚好”句,是所词人打算逐波弄春。词人原来很喜欢荡舟,少女时曾有“藕花深处”(《如梦令》)的荷湖游;结褵后又有“独上兰舟”(《一剪梅》)的思夫游;甚至连做梦也有“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的逍遥游。然而目今忧深愁重,再“泛轻舟”怕只会寻春不见春,消愁徒增愁了,于是这“一闪念”的寻春游顿时烟消云散。“闻说双溪春尚好”,语气陡然而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现在却“也拟泛轻舟”了,似乎是微露一霎喜悦,心波叠起。然“闻说”,只从傍人处听说而已,可见自己整日独处,无以为欢;照应了上片“风住”“日晚”两句。“尚”、“也拟”,说明词人萌动了游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愁苦。那么只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了。上文“欲语泪先流”一句至此便点出缘由。总起来看,整段下片,大意是说小小春游,不足以慰藉词人天大之愁。然作者却善于通过“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吞吐盘旋,翻腾挪转,“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把自己在特殊环境下顷刻间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意婉绝,回肠荡气。

总之,《武陵春》一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兵荒马乱中人们共有的离恨别绪。李清照将时代的悲哀用巧妙的手法融进自己有限的艺术境界里,从而使本词具有了典型性。因此这首词不仅获得了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也赢得了社会审美意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