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黔之驴》的主题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黔之驴》的主题是可以多解的,但笔者打算从“好事者”的角度来谈《黔之驴》的主题。

作者在《三戒》的序中说:“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由此可知,作者写这三篇寓言,是为了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而《临江之糜》《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而《黔之驴》的结尾,即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黔之驴》所删去的部分——“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就再次印证了作者写此文的本意,即以黔驴技穷的可悲下场,警诫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无自知之明而必将自招祸患的人。此其一。其二,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此其三。其四,可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黔之驴》的主题。虎对驴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观察、考察到试探的完整过程,也是一个从现象(庞然大物、声音洪大)到本质(“无异能者”“技止此耳”)不断深入的过程。

以上的解读当然是不错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从新的角度——“好事者”的角度,来理解《黔之驴》的主题。

“好事者”是一个盲目引进者。他仅凭“黔无驴”这一点,就“船载以入”,全不顾驴来黔地之后有无用途,也不了解驴的长处和短处。其后果只能是引进失败,还殃及驴的性命。因此,读《黔之驴》,还应联系实际,以“好事者”为戒,加深对盲目引进的危害性的认识。例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已有500多种,其中大面积发生严重危害的多达100余种。初步估计,松材线虫等十余种主要入侵中国农林业的有害物种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574亿元。而造成外来入侵物种逐年增加、危害性日益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单位和个人对外来物种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后果缺乏足够的认识,外来物种的引进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但愿现实生活中少一些盲目的“好事者”。如果那位“好事者”不把驴当做“废物”而“放之山下”,而是物尽其用,那么,驴的命运就不会如此凄凉、悲惨,被老虎吃掉,还被人嘲笑。因此,读《黔之驴》,在为老虎唱赞歌的同时,切莫一味嘲笑驴的外强中干,还得探究一下驴的悲剧产生的根源,不说“好事者”是悲剧发生的罪魁祸首,起码也得承担相当的责任。

要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往往扮演“虎”和“驴”的双重角色。身之长,使你成为大大小小的“虎”。而有其长必有其短,这短,又使你成为不同程度的“驴”。一旦以你之其短来较人之其长,其结果会如何?假设我们不幸遇到了“好事者”,逼着鸭子上架,而我们又只会像驴一样“蹄之”,黔之驴的悲剧不就要重新上演了吗?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