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善哉”巧引线——《庖丁解牛》课堂思考

【课前思考:《庖丁解牛》是选修课本中“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单元的文章,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必修的基础,所以在上课时我就尝试着将疏通文意“下放”给学生,希望能够让他们读出这样的经典文章中的“味道”出来。】

 

一“善”善其“技”。

我问:“你们能够想象一下杀牛解牛的过程吗?用一个词去形容一下。”

生们:“血腥。”“残忍。”“冷酷。”……

我问:“是不是还有‘恐惧’、‘不安’、‘挣扎’和‘痛苦’呢?”

生点头:“从牛的角度看。”

我说:“庄子曾用他的笔为我们记录下了一个解牛的现场,这个两千多年前的解牛行动是一位姓丁的厨师完成的,那是什么样的场面呢?我们从文字里来感知吧。大家来自由读。”

【课前我没有对庄子做什么介绍了,因为必修里庄子已经在《锦瑟》里出现,并且必修五里《逍遥游》学习过的时间也不长,所以开篇就由“解牛”引入,直接让学生去通过文字了解一下两千多年前这位“丁大厨”解牛的过程。】

生:“不仅不血腥和残忍,好像还很美。”

我:“哦?你从那看出来的?”

生:“‘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我:“‘嘻’是什么?”

生们:“啊!”“呀!”

我:“‘啊’嘴巴张得大,‘嘻’嘴巴张得小,这两种感觉一样吗?”

生:“我觉得‘啊’‘呀’是在非常壮观的场景之前,比如站在长城上或是瀑布面前;而‘嘻’的感觉除了惊叹好像还带着一点惊惧。”

生:“《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有‘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我:“这儿文惠君为什么叹‘嘻’,并且还呼‘善哉’?”

生们:“因为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出神入化。”“技艺精湛。”

我:“你们从哪看出来的,能读出来吗?”

大家集体读第一段。

生们:“‘莫不中音’都合乎音律了,也就是都像一首歌了。”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也是这个意思啊。”

我:“对了,‘合于《桑林》之舞’注释里说是‘合于《桑林》舞乐的节拍’,你们有没有不同意的?”

生在思考。

我:“我这样理解, ‘他的动作合于《桑林》的舞蹈’, 你们看行不?”

生:“我同意,因为前面说到‘手’‘肩’‘足’‘膝’,给人感觉就像是在跳舞啊。”

生:“我不同意,因为这句话是承接上句‘砉然向然,奏刀騞然’下来的,还是要突出声音吧。”

我:“理解得很好。我们现在看到了文惠君为什么要赞叹‘善哉’了,要是我们在那儿也会赞叹不已吧!”

【尝试时自己还是很担心的,觉得文字上的障碍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不能深入阅读,但是课堂上我发现他们没有我想得那么笨,赞一个!】

 

二“善”善其“道”。

我说:“我们的心里跟文惠君一样升腾起一个大大的问号吧?”

生:“技盖至此乎?”

我说:“那么就带着这个问号细读下一段吧。”

大家对照注释细读慢读。

生:“‘臣之所好者道也。’”

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我说:“庖丁心中关注的超过了技艺,而是‘道’,是牛的天然的结构和本来的样子。庖丁还经历了一个由‘目有全牛’到‘目无全牛’的过程,后来‘目无全牛’成为了一个成语,意思就凝固成了形容技艺精湛。庖丁说‘始臣解牛之时’‘三年之后’‘方今之时’这是什么手法?”

生:“排比。”

我说:“排比是为了增加语言的气势,这儿是不是啊?”

生:“不像,是为了突出自己达到‘道’的整个过程吧。”

我说:“嗯,认识‘天理’和‘固然’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庖丁用了三年时间完成了这个过程,然后又在实践中具体运用了。可是很多人可能解了一辈子的牛也没有认识这个规律呢,于是就有了不同的厨师等级嘛。”

生笑,说:“良庖,族庖。像庖丁这样的就是优庖了。”

我说:“正是!接着庖丁就运用对比来说明这一点,哪个成语可以概括庖丁运用‘道’的出神入化啊?”

生再读,有人说:“游刃有余。”

我:“为什么可以做到游刃有余呢?”

生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我说:“掌握了规律,运用时就可以游刃有余了,那么还需要注意什么呢?我们来读一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层。”

生:“踌躇满志。”余生笑。

我:“这位同学的目光还是很敏锐的,能够自然找到其中存在的成语。踌躇满志是形容得意的样子,要怎样做才能够踌躇满志呢?”

生:“每次到了关键的时候,要就极为小心。‘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我:“认识了规律,要运用规律,在解牛的时候还要尊重规律,这样才能够出神入化啊。我们恍然大悟了,文惠君是不是也明白了?”

生读:“文惠君明白了。‘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我问:“文惠君再次赞叹‘善哉’,这次是赞什么?”

生说:“赞庖丁说得好,文惠君明白了庖丁为什么‘解牛’解得那么好。”

我说:“‘养生’是保养精神的意思。为什么闻庖丁之言,可以得养生呢?”

生思考。

生:“是不是说要保养精神就需要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和尊重规律呢?”

我:“是不是庄子借文惠君之口在说出自己的看法呢?”

生:“《逍遥游》里有‘若夫乘天地之正,以御六气之辩,彼且恶乎待哉?’这个与这儿的观点是不是一致呢?”

我:“嗯,我们来细细比较一下。‘天地之正’,‘六气之辩’好像是大自然的‘天理’和‘固然’?”

生:“牛是个比喻吧?是不是比喻精神?顺应牛的规律是说我们要精神上的自由需要顺应精神的规律?”

我:“很有道理。庄子提倡‘天道无为’,提倡‘齐物’,向往逍遥游,其实就是在追求一种自由,而怎么样去保全精神的自由,需要的就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和尊重规律吧。”

【这个部分有一些对文言词语的讲解贯穿在文意的解读之中,就没有记下来。主要是想突出对文意的理解,其中的难点是“道”和“养生”的关系,也是这篇文章的“难为”之处,所以比较小心呵。】

 

三“善”善己悟。

   我说:“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话,获得了关于‘养生’的感悟,那么,我们呢?”我狡黠一笑,在黑板上写下:

余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     焉!”

学生们陷入了思考之中,然后开始有同学上来填空了哈。“求学之道”“交友之道”“治世之道”,当张文学写下“万事之道”时,露出得意的微笑,全班也都笑起来!

【自我感觉这个环节的设计比较得意,也觉得学生们的理解还是很好的。

不过,应该在课尾突出以下本单元的主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可以对比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这样一诗一文的形象创造可以在对比中特点更清晰,也能加深在前一课《过大孤山小孤山》中突出的诗文形象创造的酒与饭的譬喻的理解。】

 

【课后反思:选修课到底该怎么上?这真是一个问题,呵呵。就我粗浅的思考能力而言,觉得还是要激发对传统文学的兴趣,读出文章的味道。至于形式上的创新,内容上的拓展,应该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吧。

另,实际的课堂节奏比文字记录的要慢许多,因为给了很多学生自己阅读和思考的时间。】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