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有诗趣的儿童诗——谈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其一)

作者:王美春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诗人杨万里旅经新市(今湖南攸县东北),宿徐记客店,虽旅途劳顿,却不忘捕捉自然的神韵,感受那春夏之交的村野乡趣,童心萌发,心旷神怡,写下了《宿新市徐公店》两首诗,上文所录的是其中之一。

此诗绘景写人,堪称佳作。描绘乡村图画,关键是要找出乡野间那些富有特色的景物。疏疏的篱笆,幽深的小径,树头未成荫的绿叶,诗人信手拈来,巧妙自然地结构在一起。层次疏密相间,深浅有致;色彩浓淡适宜,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在宋代诗人的笔下,农村生活总是那么富有诗意,令人神往。其实,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农民根本无闲情逸致去栽草植花,点缀生活;况且,茅檐竹篱也并非什么“世外桃源”,农民的境遇其实是苦不堪言的。因此,与其说是农村的景美,毋宁说这美景是著上诗人的主观色彩,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如:“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陆游:《小园四首》其一),“无边绿锦织云机,全幅青罗作地衣”(杨万里:《麦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欧阳修:《田家》)等,莫不如此。

诗人杨万里,行路匆匆,虽说沿途“妙山妙水看不足”,但大多是过眼烟云,难得景物深趣。而今投宿异地,新来乍到的诗人被此处的田园风光吸引住了。他巡行阡陌,漫步田野,在领悟了乡村秀丽安谧的乐趣之后,继续用他独具的慧眼,寻觅着自然界更为动人的一幕。

在自然界中,最能使画面显示生机的,莫过于天真烂漫、充满活力的儿童了。况且,天真活泼的稚童,常常会撩起诗人与之久已告别的童心,使之更多地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杨万里在《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里化用白居易的“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的诗意吟道:“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以表达其悠闲忘忧的情怀。显然,诗人由儿童的嬉戏,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进入了“忘我之境”。

与上面诗句相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采花无处寻”两句,写儿童的行动更为具体,反映其心理也更传神,诗味也更浓。诗人既直接刻画了孩童追逐黄蝶的生动情状,又拟人化地着力描绘了黄蝶与孩童有意逗趣。瞧,黄蝶似乎看透了小家伙们的心思,故意飞入黄花之中,以一片金黄作为自己的天然保护伞;而孩童呢,则被那一色的花、蝶弄得眼花缭乱,任其睁圆双目,聚精会神,也辨不清哪是蝴蝶,哪是菜花,只好目瞪口呆,露出懊丧无奈的神态。而我们的诗人,此刻也许会忘却身份,回到童年,来到菜花面前,来到孩子们的中间。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的这首《夜书所见》,用儿童挑灯篱边捉蟋蟀的无忧反衬诗人客居在外的愁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朝高鼎的这首《村居》,是用放纸鸢上蓝天的活泼儿童衬托出春光的明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宋代诗人雷震的这首《村晚》,用牧童短笛的袅袅余音渲染了村居生活的意趣和山村迷人的暮景。杨万里的这首《宿新市徐公店》,则能用诗人的诗心去发掘、表现儿童的童心,并唤醒自己久睡的童心,着力刻画了人们所见到的趣事与所感受到的趣味。在宋代注重“苦心经营”的江西诗派风靡盛行之际,出现了如此清新自然的诗作,确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