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书名的出处

作者:邓遂夫
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一位自署“梦觉主人”的《红楼梦》爱好者,在迄今所见首次题书名为《红楼梦》的一个脂评抄本上,写了一篇颇有见地而又文笔精妙的序言。其开篇即云:

辞传闺秀而涉于幻者,故是书以梦名也。夫梦曰“红楼”,乃巨家大室儿女之情,事有真不真耳。红楼富女,诗证香山;悟幻庄周,梦归蝴蝶。作是书者借以命名,为之《红楼梦》焉。

应该说,这段话对小说作者的命名本意,分析得十分透彻。尤其“红楼富女,诗证香山”一语,较为准确地诠释了“红楼”二字的内涵及语源,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所以,自1953年在山西发现这一脂评抄本以来,学者们无不以梦觉主人此语为据,认定书名中的“红楼”二字当源于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秦中吟·议婚》中的诗句:“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此后曾为这个甲辰抄本的影印本作序的冯其庸先生,意见稍有不同。他在序中提到,似乎应该是指白居易的《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该诗有句云:

因寻菖蒲水,渐入桃花谷。

到一红楼家,爱之看不足。

而我却以为,过去一般学者的看法,以及冯先生后来的看法,也许都对,又都不全对。

为什么呢?

首先一点,白香山在诗中提到“红楼”二字的,绝不只这一处两处。仅以《全唐诗》所录,即达六处。除以上提到的两处,尚有:
谁家绿酒欢连夜,何处红楼睡失明。

暗助醉欢寻绿酒,潜添睡兴著红楼。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红楼许住请银钥,翠辇陪行蹋玉阶。

这里面的“红楼”,除了最后一句“红楼许住请银钥”是特指皇宫内一所豪华寺宇中的“红楼院”之外,其余均指巨家大室的邸宅或闺房,与《红楼梦》书名中的“红楼”同义,所以没有必要硬指其出自白香山的哪一首诗。

再深一层说,梦觉主人的说法,亦仅限于他比较熟悉的某一句诗举例,未必就能代表曹雪芹本人命名之初衷。更何况在唐人诗中,以“红楼”代指富家邸宅或闺房者,可谓多之广也,其中情调意境胜于香山诗句的,亦不在少数。

例如,最近周汝昌先生在其新著《红楼十二层》(书海出版社2005年版)里,就举出晚唐诗人韦庄的两句诗:

长安春色谁为主,古来尽属红楼女。

美人情易伤,暗上红楼立。

认为这就“比白居易的诗有味得多”。

有味与否我们姑且不论,在唐人诗中提到“红楼”的诗句比较多,则确是事实。而且,写出这样诗句的作者,有的比白居易和韦庄都要早生七八十年甚至一两百年,单以时间先后论,白、韦即未必能占上风。故我以为,在《红楼梦》书名的出处问题上,实在有重加考察审视的必要。

据我初步统计,仅《全唐诗》所列篇目,提到“红楼”二字的诗即达六十二首。这里不能一一列出,仅择其要者摘引如下:

春罗翦字邀王母,共宴红楼最深处。(李贺)

红楼疑见白毫光,寺逼宸居福盛唐。(沈佺期)

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李白)

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李白)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李益)

红楼嗟坏壁,金谷迷荒戍。(元稹)

野桥沽酒茅檐醉,谁羡红楼一曲歌。(许浑)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李商隐)

他时若到相寻处,碧树红楼自宛然。(温庭筠)

曲终似要君玉宠,回望红楼不敢嘶。(陆龟蒙)

红楼翠幕知多少,长向东风有是非。(罗隐)

低飞绿岸和梅雨,乱入红楼拣杏梁。(郑谷)

何处画桡寻绿水,几家鸣笛咽红楼。(杜荀鹤)

红楼有恨金波转,翠黛无言玉簪垂。(李中)

霜月正高鹦鹉洲,美人清唱发红楼。(蒋吉)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韦庄)

尽日登高兴未残,红楼人散独盘桓。(冯延巳)

一定有读者在嘀咕了:这么一长串,看得人眼花缭乱,并没见有什么特异之处呀!且慢疑猜,笔者自然是留了一手在后头。不信请看:

到时浸发春泉里,犹梦红楼箫管声。(于鹄)

凝成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蔡京)

前有“梦红楼”,后有“红楼梦”,这样的诗句,能不令人触目惊心么?

须知,这部《全唐诗》,乃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康熙年间亲自主持编纂的。我相信,颇具家学渊源而又杂学旁收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为他的小说郑重命名之前,定然不会漏读如此打眼的诗句。故我判断,这两首诗,尤其是蔡京的一首,才真正是《红楼梦》书名的来源出处。

但是,我也不敢掠人之美。因我行文至此,忽然觉得应该去查一查蔡京其人的生平事迹,却惊讶地发现:早在十五年前,有一位名叫吴汝煜的先生,他在为《唐诗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撰写蔡京辞条时,已然捷足先登地写了如下一段话:

《全唐诗》存诗三首。《咏子规》:“惊破红楼梦里心”,为著名小说《红楼梦》取为书名。事迹详见《云溪友议》卷中、《唐摭言》卷、《唐诗纪事》卷四九等。

我不知道此前有没有人注意到并提起过吴汝煜先生这一小小的发现。如果没有,我这篇小文就权当是为吴先生当年的发现,作一次马后炮式的鼓呼吧。

顺便将吴先生所撰蔡京条的其余文字一并录出,供读者参考:

【蔡京】(?-863)郓州(今山东东平北)人。早年为僧徒,文宗大和四年(830)令狐楚帅天平军,于道场中见之,爱其聪慧,令其还俗,陪子弟读书。文宗开成元年(836)登进士第。武宗会昌三年(843)登学究科,受畿县尉。五年迁察御史,受命复按江都令吴湘盗用程粮钱事,能秉公执法。宣宗大中二年(848)即因此事贬澧州司马。后历抚、饶等州刺史。官至岭南西道节度史,以统御无方,为军士所逐,贬死崖州。

看来,此蔡京非彼蔡京,他和北宋年间那位同名同姓的大奸臣比较起来,也真算得上是一个公正廉明的好官了。然而,这两个蔡京的结局却殊途同归,最后都落得一个“贬死”。

【原载】《万象》2005年第7期/台湾《刻印文学生活志》2005年第2卷第1期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