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小说美学上探讨《红楼梦》的成败得失

作者:姚雪垠
时光如流,不舍昼夜,本世纪冉冉将尽。回顾一个世纪来,“红学”研究,前后两途。五四以前为索隐派统治时期。迄胡适、俞平伯等出,以考证为主,兼及版本的发掘校勘,贡献很大。七十多年来,继起的红学家们一直沿着胡、俞开创的道路前进,虽然也有贡献,但创造精神不多,使一部伟大古典小说的研究工作脱文了小说美学本身的探计、长期钻入牛角尖中。关于曹雪芹几代家世的考汪,虽然对了解曹雪芹会有帮助,但真正了解《红楼梦》,必须靠研究作品本身,即从小说美学的成败着眼。我们研究古典文学名著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目的有两个:最一役的目的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引导读者正确地欣赏名著,使多数读者既得到美学享受,也提高他们的文学以及生活知识的修养。但是还有一个较高的研究目的,即是以自己对小说美学修养(包括思想修养)为基础,深入研究古典名著,准确地分析其成功与失误,代古人总结创作的经验教训,寻找出创作规律,借以推动现代文学事业的发展。这是我们对古典文学名著应有的较高一层的研究目的,对《红楼梦》的研究亦然。

自胡、俞以来,红学家们利用传统的治学方法,对曹雪芹家世、生平以及版本的考证研究,做出了成绩,但是另一方面,将《红楼梦》作为小说艺术,分析其成败得失,这应该是主要课题,却被置之脑后。好像在红学家们看来,从美学上(或艺术上)分析《红妙梦》的成败得失就不能算是学问。因此他们许多的努力不能不走入误区,走进牛角尖中。

对于《红楼梦》这部小说,我一方面肯定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伟大杰作,同时也要大胆地指出它是在古典现实主义小说美学正在发育过程中的作品,而且也是作者不幸中年早逝,尚未完成的作品。我说的“未完成”,不仅指《红楼梦》只写了八十回,也指这已经写出的八十回也没有充分的推敲修改。前一个是历史的(中国长篇小说发展史)客观条件。曹雪芹这位天才只能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中产生,不能超越一定的客观条件。后一个是作者的主观条件。假若曹雪芹不是中年早逝,有机会将全书写完,已经写成的稿子有机会再经过认真的推敲修改,留下的稿子应该大为完整。由于中国长篇小说发育过程的客观条件和曹雪芹中年早逝的主观条件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今天读到的前八十回《红楼梦》决不是白璧无瑕的作品。无宁说,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既有艺术辉煌的章节,也有暗然无光的章节,甚至败笔。只有如实地进行分析,才能将研究推进一步,也才能使《红楼梦》的遗产为发展当代的小说创作服务。我国的长篇小说,发展到元、明之际,出现了《三国演义》和《水浒》,形成了这一历史阶段的高峰。到了明朝中叶,出现了《金瓶梅》,尽管《金瓶梅》在思想上有严重缺点,被称为淫书,但是它开辟了写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日常生活塑造人物性格,这是《三国演义》和《水浒》的作者们所不曾理解和重视的。到了清代的乾隆中叶,差不多同一时代出现了《儒林外史》、《歧路灯》和《红楼梦》三部长篇小说。虽然三部书所写的社会生活迥异,文字风格不同,主题思想相距甚远,但共同的一点是重视写日常生活,在描写生活中塑造人物。在这三部书中最杰出的是《红楼梦》。然而中国的长篇小说在继续发展,将《红楼梦》看成是十全十美、无法逾越的里程碑,显然是违背历史的发展规律。有些红学家之所以醉心于烦琐考证而不肯从小说美学上探讨《红楼梦》的成败得失,就是对待小说艺术作品犯上了研究方法上的错误。

十几年来我一直认为,《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小说向近代发育过程中的一部杰作,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许多可以挑剔的地方。但我今天没有时问谈《红楼梦》的一些重要缺点,以后有机会再写文向红学界朋友请教。总之,我认为“红学”虽然在过去数十年做出了不小成绩,但早已进入牛角尖中,必须向新的研究方法“转轨”,才能有新的发展。老一代红学家们因为思想方法的局限,只能寄希望于新一代的《红楼梦》的研究者。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