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诉“怨”艺术

在古诗词艺苑中,盛开着一朵奇葩——由军旅征人引发的以“闺怨”为主题的诗词。行者思家,居者思亲,男儿戍边征战,思妇空闺独坐,于是,一首首哀歌怨曲在华夏天空悠然唱响,长久不衰。诗人们采用寓情于景、即事感怀、寄情于物的艺术表现手法,以闺中女子之口,倾吐心中悲哀,诉尽万千愁怨。

试看《诗经·王风》中的《君子于役》篇: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诗写妻子思念在远方长期服役没有归期的丈夫。诗分两章,结构相同,意思相近。诗一开始就直抒胸臆:丈夫在外服役,不知何时是归期,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到家?中间三句写景,描绘了一幅“乡村夕照图”,透过画面,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公独自依傍家门,翘首远望,盼望丈夫的身影早日进入自己的视野,可映入思妇眼帘的却是夕阳西下,天色渐暗,鸡栖于窠,羊牛归圈,即使这样,思妇仍在那里望眼欲穿地盼望、等待,她多么希望此时丈夫就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可残酷的现实却击碎了她的心,最后思妇情不能自禁,喊出了长久以来积压在她心中的相思之怨:丈夫在外服役,叫我怎么不想念他!可谓爱得深挚,怨得真切。是啊,“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李白《关山月》),丈夫一去,音信杳无,思妇空闺独处,孑然一身,只有“千里念行客”(晏几道《思远人》),幽怨千重,是感慨,是怨艾。这几句寓情于景,以家畜、家禽傍晚归来的景象衬托女主人公倚门伫望归人的忧怨、悲伤的心情,其忧之深、悲之切,感人肺腑。第二章同第一章大同小异,“曷其有佸?”闺中少妇不知何时才能和丈夫相会?真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啊!“君子于役,苟无饥渴?”万般无奈之下,思妇只能希望在外的丈夫不要挨饥受渴,其哀哀之悲,切切之情,苦苦之祈求、盼望溢于言表。   

用这种写法来表达思妇的怨恨,真可谓淋漓尽致,这种写法为后来的诗人继承并发展。

闺怨诗也采用即事感怀的手法来抒写思妇们的情怀,如唐代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候。

少妇凝妆登楼,忽见路旁杨柳抽芽吐翠,心中顿时涌起万般愁怨。古代夫荣妻贵,而使夫荣的一条捷径就是征战沙场,建立功勋,“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如今春色又至,丈夫归期不知,生死未卜,闺中少妇触景生情,即事感怀,深“悔”自己为功名富贵而让夫婿万里“觅封候”。诗人从闺中少妇“春日凝妆上翠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写她的“不曾愁”,再从“忽见陌头杨柳色”之景触发少妇“教夫婿觅封候”之“悔”,使我们从这懊悔中窥视到少妇内心浓重的愁怨。

闺怨诗除采用寓情于景、即事感怀的艺术表现手法外,还运用寄情于物的笔法诉怨,我们从唐代沈如筠《闺怨》可见一斑: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闺中思妇最盼望的是鸿雁传书,可如今大雁飞尽,锦书难寄;最难捱的是更深夜静,愁思绵绵,想要“梦渔阳”“到辽西”,却“忧愁不能寐”(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难以入梦,在皎皎明月之下,思妇把她的一腔思君之情寄托给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愿逐月

征人戍边,一去就是三年五载,乃至终身,“经春历夏无消息”,因此,缝制寒衣,“检点秋风又寄衣”就成了思妇们的一种情愫、一种寄托,于是诗人们把“寒衣”作为思妇们倾泄感情的载体,以物传情,杜甫《捣衣》极富代表性:

亦知戍不返,秋至试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年复一年,寒秋又至,苦思苦盼,良人仍未归,思妇一颗切盼团聚之心旋即转为一颗关心忧怨之心,良人身处边关,“已近苦寒月”了,是否“身上衣正单”,思妇企求苍天“征衣未寄莫飞霜”(张仲素《秋夜曲》)。唉,别想那么多了,还是赶紧“试清砧”,为良人捣洗,赶制冬衣吧,捣衣虽然辛苦、劳累,但只要能尽快地缝制好寒衣,寄到遥远的边塞,温暖孤寂的良人,即使是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思妇饱含深情,把对良人的情和爱都融注在捣衣的每一个动作中,“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夜已深沉,思妇还在月下捣衣,秋风洌洌,“清辉玉臂寒”,尽管如此,那捣衣的动作一下比一下有力,思妇要把全部力量都用尽;那捣衣声一声比一声深沉,思妇要把所有思念与哀怨诉完,回荡于“空外”悠长的捣衣声啊,一定会把思妇绵绵无绝期的情爱传递给良人,让它一直萦绕在守边良人的心中。

寄情于物的写法,还表现为睹物思人,请看清朝董似宁的《闺怨》:

流苏空系合欢床,夫婿长征妾断肠。

留得当时临别泪,终年不忍浣衣裳。

时光流转,景物依旧,只是人去床空,美丽的流苏(床帐的妆饰物)空系在那里,思妇独于床上,回想欢聚之景,而今日却“各在天一涯”,怨愤满腔,心如刀绞,肝肠寸断,哪里还有心情去欣赏美丽的流苏,那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是什么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原来,她是在思念从军的夫婿,伤心怨望,愁断柔肠。夫婿从军,去日长久,“留得当时临别泪,终年不忍浣衣裳”,思妇为了保留住夫妻分别时的眼泪,竟终年不忍去洗那沾满离别泪痕的衣裳,并且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难想象,这“临别泪”中包含着多少丰富的感情:依恋、期盼、愁怨、痛苦……不难看出,闺中思妇实在是一个有心之人,重情之人,留住眼泪,方能寄情于裳、睹物思人,夫妻感情之笃深于此可见。

当然,以上这些艺术手法在诗中常常不是单独使用的,诗人们善于把多种手法结合起来传情达意。但无论是寓情于景、即事感怀,还是寄情于物,诗人们都是把景或物作为诗中女主人公传达情意的依托,宣泄感情的载体,从而创造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尽情地抒写思妇们难以推排的离愁之苦、别怨之深,使人们沉浸在女主人公的怨情世界里。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