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的“直”与“透”

同为说理文章,《寡人之于国也》较之于《长沮桀溺耦而耕》有所不同:《长沮桀溺耦而耕》借故事说理,借话题(“寻找渡口”)说理,显得“曲”而“深”;而《寡人之于国也》则是面对面交锋,答疑推进,显得“直”而“透”。下面结合文本内容说说。

文章一开篇,就抛出梁惠王的问题(实际上是孟子树批驳的靶子):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对百姓施以小恩小惠,拆东墙补西墙,想增加人口而不得,所以他把困惑提出来,请孟子解析。

孟子没有绕弯子,只是借梁惠王熟悉的战争,请他回答: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一口答出: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此时梁惠王或许还不大明白孟子的真意,孟子也就不藏不掖,直接告诉他: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至此,孟子完成了“破(驳)”的部分。接下来说是“立”。

针对于梁惠王的好征战,信奉武力,行霸道,孟子提出了与之对立的“王道(即“仁政”)”,分三个层面展开,逐步深入。

一是“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行王道,施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显得透彻而具体。

行王道,施仁政,仅限于此是不行的,还需要再进一步,这就是“王道之成”,具体内容如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在这里指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他在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应该说文章至此,“立”的任务基本完成,但孟子还觉得不实在,于是又用最后一段阐述行王道,施仁政者该有的态度。孟子大胆地批评统治者的虐政,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鲜明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反驳梁惠王“于国尽心”。接着孟子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类比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强调“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就要梁惠王注意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使百姓归服。文章到这里圆满地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寡人之于国也》表现出孟子参加社会变革的热诚和坦荡的胸怀以及言由心生的个性,思想情感真切直率,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说理具体充分,气势充沛,内容透彻。这是孟子论辩性散文的特色,在教学生读孟子散文时,需要提醒学生注意。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