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浒传》中史进形象的塑造
在中国小说史上,《水浒传》的出现,有着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作为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章回体白话小说,《水浒传》不仅在内容格式上较以前的作品有了质的飞跃,其在艺术方面,特别是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但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仅局限于对书中少数几个重点(所占篇幅较多)人物的分析,如宋江,武松,鲁智深等,忽略了对其他次要人物的分析研究.并且大多数的研究流于表面,仅仅就人物本身来探讨人物形象的塑造,忽略了《水浒传》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所作的一些艺术上的努力.
《水浒传》中有关史进的文字虽然不多(其中大段描写有第二回"九纹龙大闹史家村",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第六回"九纹龙剪径赤松林",第六十九回"东平府误险九纹龙"四处,其余小段叙述共八处),但细看起来,作者对于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比较全面的.从史家村拜师学艺到九华山落草为寇再到入伙梁山排座次,作者用有限的篇幅给读者充分展示了史进由一名莽撞少年成长为梁山好汉的全过程.这样一个有发展性的人物在《水浒传》书中并不多见.并且《水浒传》一书对史进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突破了中国古典小说原有的那种美则无一不美,恶则无往不恶的审美习惯和类型化原则,通过义释陈达,误陷东平府等事件展现了人物性格的现实性,连续性和综合性.那作者究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在这么短的篇幅中完成对史进这一英雄人物的塑造的呢
一 细致的人物描写
《水浒传》书中对史进形象塑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色的人物描写.而这其中,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又是最为出色的.
《水浒传》书中对史进语言的描写,无一不体现出了个性化的特征和延续性的发展.在史进刚一出场时,面对王进对自己棍法的评论,张口便是:"你是甚么人 ……你敢和我叉一叉么 "见王进不肯动手,又挑衅道:"你来!你来!怕的不算好汉!"这种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反映了史进的年轻气盛与莽撞.后来与陈达过招时,史进的言语则不像先前那么鲁莽,更有一种戏弄对手的感觉.他回答陈达借道的请求时说:"我便肯时,有一个不肯,你问得他肯便去."陈达问那"人"是谁 史进道:"你问得我手中这口刀肯,便放你去."结果陈达大怒,二人混战一团.在梁山排座次之后,史进与穆弘随宋江进京观灯,在樊楼上纵酒放歌,则是对史进英雄形象最好的阐释: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在梁山泊招安后,史进的言语则又发生了变化,在书中九十九回,史进出马大战卞祥时称:"助逆匹夫,天兵到此,兀是抗拒."此时的史进作为皇家承认的正统军将,心态已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而这一点,正是通过其语言表现出来.史进在朱武一伙劝他落草九华山时说的那番话更是被人们所推崇:"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金圣叹评道:"此句为一百八人提出冰心,贮之玉壶,亦不单表史进."可以看出,作者正是接借史进之口点出全文的主旨所在.
和语言描写相同,《水浒传》对于行动描写同样十分突出,并且突出人物的变化发展,在与王进比武时的史进,看似勇猛无比,却败下阵来,而与陈达比武时,史进"轻舒猿臂,款扭狼腰,只一挟,把陈达轻轻摘离了嵌花鞍……"从这一熟练的擒拿我们可以看出其武艺的进步.此外,作者还擅长用象声词来加强动作效果,例如在第六回中史进助鲁智深杀道人的时候,"望下面只顾胳肢胳察的搠."这一象声词的运用,使行动描写更加生动. 和语言行动描写相比,《水浒传》在塑造史进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则不是那么成功.书中对史进外貌的直接描写仅仅在其出场时有过一句话的介绍:"一个后生脱膊着,刺着一身青龙,银盘也似一个面皮."后来的几处外貌描写仅仅是着眼于史进的衣着打扮,和其他人物鲜明生动的肖像描写相比(如鲁智深,宋江等),并未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于书中对史进的心理描写,则全都是在特定场合下人物正常的,必然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纯静态的描写,缺少对人物动态的心理描绘.但是,这一不足不光体现在史进一个人身上,整个《水浒传》中的人物心理描写都存在这种缺陷.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这种静态的心理描写中,充分把握住了史进的性格特征,将个性化的特点溶入到心理描写中去,完善了人物形象,就这一方面来说,还是值得肯定的.
二 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巧妙的结构安排
《水浒传》一书非常注重细节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书中关于史进的细节描写有多处,作者通过对细微之处的把握,充分展现了史进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其中一个例子便是书中第六十九回,史进由于李瑞兰的出卖被董平捉拿,审问拷打,"史进只不言语","由他拷打","不招实情".短短几句,便把一个英雄形象勾勒了出来.在《水浒传》书中,多次有描写到梁山好汉被官府捉拿严刑拷打的场面.其中惟有史进是一声不吭,死不招供,其他多数人都是"吃打不过",或是说假话辩白,或是认了罪状.这一比较,更是衬托出了史进年轻气傲不肯低头的性格特征.
在结构安排方面,史进的几次出场都颇值得玩味.第一次出场是和王进的一番较量,其后,史进的身世才从其父与王进的交谈话语中说出.后在赤松林出场时,则是从和鲁智深的一场误斗开始的.书中第五十八回,史进再次出场时,是通过朱武的一番话道出了去向.几次出场各不相同,没有唐突之感,处处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增加了文章的曲折,丰富了人物形象.然而,对史进的描写在整体上还有虎头蛇尾之嫌,金圣叹评史进是上中人物,原因就在于后半部分写得不好.这也是史进这一人物形象与其他人物形象相比略显不足的原因所在.
在《水浒传》书中,史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不是十分的突出,但这主要是由于有关他的文字篇幅较短所造成的,并不能因此而否认作者在塑造其人物形象时所做的一些艺术上的努力.本文正是希望通过对《水浒传》一书对史进形象塑造的分析,能够给今天的小说写作者在写作特别是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