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名著的“药引子”

作者:王一

读中国古典名著可以说一种享受,无论是《红楼梦》还是《水浒传》都深深的渗透着中国古典文化,在这些古典名著中有一种常用的写作模式,就是在小说的开篇第一回或是引论中,用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或传说,作为整部小说的“药引子”,故事由此展开,这种神乎其神、玄而又玄的开头仿佛是中国画中朦胧的山水,云雾缭绕,带你走进一个仙境,美不胜收。当然这也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强烈的宿命论思想。

什么是药引子呢?在中医理论中,药引子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而且在过去的中医中,一些具有神奇疗效的中药都是以非常难以得到的材料做药引子,而且非此不可,分毫不能差,否则药效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有严重的副作用。有的用童子尿做药引的,有的用昆虫、动物做药引的,反正是千奇百怪。鲁迅在《药》这篇文章里就记述了以鲜血浸过的馒头作为药引子的民间偏方,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一篇《父亲的病》的文章里,也讲述了医生给他父亲开的药引子是“元配的蟋蟀一对,经霜三年的甘蔗”,这些药引我们一看便是荒诞不经的东西,与治病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也是那些老中医对自己无法治愈的疾病的一个推辞,给自己留了一个能上能下的台阶,“不是我医术不高明,也不是我的药不好,而是你找不到这样的药引子,所以病人的生死跟我没有一点关系”,但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就会发现这种思想或思维方式,反映的古人对世界的一种认识,中国古人相信这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些我们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也许有深层次的相关性,比如我们俗话常说的“吃啥补啥”,就是说你吃猪腰子可以补肾,而吃鹿鞭、虎鞭、牛鞭更有壮阳的功效。在中国的古典文化中到处都渗透着这种思想。我们暂且不说这种思想是否具有科学性,单说它的哲学性还是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具有现在人的科学思想,因为那时既没有精密的计量仪器,也没有精妙的数学工具,单凭对万物的观察而得出能指导实践的辩证的普遍联系的思想已经相当不容易了。现在社会都是讲科学的,所以如今的中药已经不再用奇怪的药引子了,而那些作为文章“药引子”的神话传说却带给我们读者美的享受。



就说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西游记》自不必说了,本身就是神话传说,其他三部现实主义巨著开篇第一回也都是有一个神话般的故事作为引子,就如同中药里稀奇的“药引子”一样引领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这也让我们看到中国的古典文化思想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在中医还是文学艺术我们都能看见它的影子。

《三国演义》开篇讲的是建宁二年四月望日,皇帝在温德殿刚要落座,就狂风聚起,一条大青蛇从房梁上飞下,盘在椅子上,惊的四座具起,须臾,又消失的无影无踪。接着就是“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之后天灾不断,“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 ...”,朝廷就是“十常侍”奸臣当道,“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天下大乱,故事就此展开,张角的黄巾起义也被妖魔化了,文中说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奇人号称南华老仙,碧眼童颜,手执藜杖,传授《太平要术》给张角,从此张角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后来广收徒弟,揭竿而起,成为一方义军“黄巾军”,横扫八方,三国的主角们也因镇压黄巾起义军而纷纷亮相登场。

《水浒传》的第一回是类似于西方神话“潘多拉”盒子的故事,不过在这里“潘多拉”这个美丽的女人换成了一个皇帝身边游手好闲的大尉洪信,用文中的话“一来天罡星合当出世,二来宋朝必显忠良,三来凑巧遇着洪信。岂不是天数!”,这个闲来无事的太尉游山之时,对“伏魔之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里面镇压着放出来将后患无穷的魔王,但仍然无法打消他的好奇心,仗着皇帝的威名打开了殿门,更加因为遇到凿着“遇洪而开”四个大字的石碑,而认为“‘遇洪而开’,分明是教我开看”,结果放出了压在石碑下的“一百单八将”,自此水浒英雄纷纷登场。

最后我们来看看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药引子”。《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讲了这本书的来历,而且源头一推就推到女娲时代,所有故事皆因这一块没有补天的石头引来。作者曹雪芹又用了一些如“空空道人”等一看便知是虚无的人物形象,使这个“药引子”看似神乎其神,其实寓意深刻,并非“治不了病”的推辞,也非附庸风雅的装饰,恰恰是借尸还魂的手笔,将虚就实,完美的体现了文章的现实主义格调,难怪得到后人的极力推崇。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 三秦出版社 2007-5
《红楼梦》  (清)曹雪芹 三秦出版社 2007-5
《水浒传》  (明)施耐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1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