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特写 人民心声──王安石《州桥》与范成大《州桥》比较谈
作者:郭志明
州桥蹋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王安石《州桥》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范成大《州桥》
王安石和范成大是宋代两位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官至参知政事,又被拜为正相,在位期间,他积极推行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等新法,限制大地主、豪商、大官僚的特权,以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尽管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重重阻挠、竭力反对,他仍一如既往,勇敢直前,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范成大做过州官,为官一任,所到之处,政绩颇佳,口碑甚好,在朝先后任吏部郎官、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参知政事等,曾奉命使金,冒着生命危险,慷慨陈词,抗争不屈,保持了民族气节。许是他们极强的政治敏感性,其诗,也往往不局限于一己之情、一念之绪,而是较多地选取重大题材,以自己独特的诗思和视角去抒发感情,他们的同题诗《州桥》正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
州桥,是天汉桥的俗称,建在汴京宫城南的汴河上,是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的一条著名的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座桥也是当时历史的一个见证人。上面已说过,两位诗人都是政治家,他们选取这一题材题咏,自然有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和艺术思维。具体地说,两首诗的诗艺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同中之异,异中之同:
1.题材相同而切口不同
两首诗一看题目,就知题材是一样的。范成大《州桥》诗题下原注,对州桥的位置作了准确描述:州桥,“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朱雀门,是汴京的正南门。宣德楼,宫城的正门楼。宋朝时,汴京就这一座州桥。王安石、范成大都在京城为官,对这座桥都很熟悉,他们的诗思也常常为这座桥所萦。正因此,他们能同样以此为题材进行写作。但很显然,两首诗题咏的切入口是不同的。王安石的《州桥》诗,作于他晚年退居金陵以后。王安石在位时,力主变法,遭到保守派强烈抵御,曾被迫两次罢相,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晚年退居金陵,心情压抑可想而知,这首《州桥》就作于这种背景之下。诗人写州桥,是从回想以前在京城时“州桥蹋(踏)月”这一角度入手的,因此,洋溢在诗中的是一种似淡实浓的对故地的难忘难舍的情意:“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在金陵听到钟山流水的声音,静中思昔,自然就忆起了在州桥时那岁月的峥嵘。范成大的《州桥》写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70)夏天,当时,汴京沦陷已40多年,诗人奉命出使金国,就一路所见所闻,写下了72首绝句,《州桥》是其中之一。诗人重踏故都,看到沦陷后的汴京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于是,便通过对汴京父老急切地盼望宋王朝早日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的描写,表达了广大沦陷区的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对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统一流露出强烈的不满情绪:“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其感情何其浓烈!
2.感情相近而显隐有异
读范成大的《州桥》,大家比较容易理解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四句诗,作者拍摄了两个镜头,都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第一个镜头,是再现“父老年年等驾回”的情景:京城的街道称为“天街”,州桥南北,天街之上,父老伫足,盼望王师,丧国的痛楚,沦为异邦蹂躏的凄惨,令人苦不欲生。这里,“父老”是宋金两个时期的人,他们对故国的怀念远比青年人深切,所以让其出场很典型;同时,这也是实情。据载,范成大过相州时,许多年长者纷纷垂涕嗟叹,指着说,这是大宋的什么什么人。年复一年的盼,年复一年的写,40余年过去,当年的年轻人都已是鬓发苍苍的“父老”之人了,尽管时光已逝,但思念故国之情仍烈,其感情多么真切!第二个镜头,是再现“忍泪失声询使者”的画面:盼啊盼,盼了几十年,忽然见到宋朝使者,一时间该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泪欲流啊!可他们强行忍住,因为屈辱的遭遇虽然难堪,盼望官军的情绪最是激烈。“几时真有六军来?”,一个“真”字,几多哀怨!40多年过去,天天盼,日夜想,一次次落空,一次次失望。然而,心虽冷,情难移,恢复社稷的渴望并未泯灭。两个镜头,抒发爱国之情,直接炽热,撼人心灵!相比之下,王安石的《州桥》感情要深沉含蓄了许多。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回忆往昔的作品,诗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过去在京城时,漫步州桥,则时时想起自己的老家金陵,钟山的溪流便在耳边回响;而现在回到老家,退居故里,听着流水哗哗,却忆起在京城的时光。看上去,诗很平易,只是如诉家常般谈了自己的一些感受,但细细想来,王安石是一位卓有成效又历经湍流的政治家,他被迫辞官返乡,并非真的对世事一无牵挂,这淡淡的情思其实掩盖着浓浓情愫。是啊,为官时,他力主变法,结果非议重重,阻力层层,那时,面对压力,他可能有过思乡之情,借乡情排遣愁闷。可今天,真的回到家乡,他怎能不牵挂他的事业,又怎能不关心天下兴亡?“却看山月话州桥”,激荡诗人胸腔的,是对社稷江山的关注,是难以平抑的爱国之情。所以,王诗看上去是消遣之作,其实抒发的是强烈的爱国之情,只不过这种情显得深沉一点,含蓄一点。
3.精湛有加而技法各奇
像两位诗人的名声一样,同题《州桥》,都体现了诗人精湛的艺术手法。古人作诗都十分讲究意境。这两首诗,作者都十分善于就题描绘画面,并将自己的感情很好地融汇到画面之中,达到意和境的完美统一。王安石的《州桥》境也悠悠,情也悠悠,淡淡的画面洋溢着淡淡的思念之情,而平静中却深蕴着念国思邦之浓情;范成大的《州桥》画面流露的气氛强烈,作者的感情也很强烈,情境交融,震撼力强。当然,两首诗给人的艺术感染力是不同的,这与作者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有关。王安石的《州桥》,以时空交织的手法布局,构思超群脱伦,整首诗扣住“思”字,先由彼思此,再现其在京城时对故乡的思念,那时,州桥踏月,自然低头思故乡,想到故乡的标志──钟山,仿佛听到钟山小溪那凄切的湍声,仿佛看到那披着一层银色月光的钟山山顶;再由此思彼,现在,真正听到了钟山溪流的水声淙淙,真正看到钟山山顶的一轮圆月,心中涌起的却是对州桥的缱绻,想州桥踏月的情景,想州桥思乡的情形。当然,王安石的思念绝不是停留在对一座桥的感情上──州桥,是汴京的象征,汴京,是他生活、工作了多年,并施展政治理想与抱负,又屡遭排斥、打击的地方。王安石虽经受了强烈的压抑,但因变革一次罢相,复位后继续变革,终因保守派势力太强被迫退居,可见其执着的意念和精神。现在,“廉颇老矣”,但壮心不已,思州桥,思汴京,其实是对大宋江山社稷的关心。他关心着天下的兴旺,他期盼着大宋的强壮,正是这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使他至夜难眠,听流水而忆州桥,这样,整首诗,此时彼时,彼地此地,时空交织,虚实相映,创造了艺术的奇特魅力。
范成大的《州桥》,其手法也很特殊。整首诗表达收复失地的感情,不是空发议论,而是注重画面描绘,犹如电影中运用特写镜头,让画面说话,让画面表达强烈感情。“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那是一幅多么令人揪心的画面!日复一日、年又一年的重复,为的是同一个主题,这就是盼大宋皇帝再度中原,一次次等驾驾不到,一天天盼回不得回,但父老们执著一念,痴心不改,这种对故国的强烈感情令人感动。“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千呼万唤,终于等到大宋使者,千言万语,惟有“忍泪失声”,透过字面,不难想象在异族统治下,中原人民所忍受的悲惨而屈辱的生活。第二句以父老的口吻来问,尤显真切,一个“真”字,映现出几多“空”象,这是对南宋最高统治者卖国乞和政策的深刻讽刺,也表明了他们要求恢复失土的渴望并未泯灭,内涵丰富,值得细细品味。与范成大同时的韩元吉有“殷勤父老如相识,只问天兵早晚来”(《望灵寿致拜祖茔》)的诗句,以第三人称的身份表述,就没有范成大的作品真挚感人。画面表现了强烈感情,感情产生出巨大的力量,这就是范诗的魅力所在。
(本文作者系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郭志明;本文收入由王美春与郭志明合著的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诗美的永恒——同题古诗佳作比较谈》一书)
州桥蹋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王安石《州桥》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范成大《州桥》
王安石和范成大是宋代两位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官至参知政事,又被拜为正相,在位期间,他积极推行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等新法,限制大地主、豪商、大官僚的特权,以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尽管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重重阻挠、竭力反对,他仍一如既往,勇敢直前,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范成大做过州官,为官一任,所到之处,政绩颇佳,口碑甚好,在朝先后任吏部郎官、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参知政事等,曾奉命使金,冒着生命危险,慷慨陈词,抗争不屈,保持了民族气节。许是他们极强的政治敏感性,其诗,也往往不局限于一己之情、一念之绪,而是较多地选取重大题材,以自己独特的诗思和视角去抒发感情,他们的同题诗《州桥》正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
州桥,是天汉桥的俗称,建在汴京宫城南的汴河上,是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的一条著名的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座桥也是当时历史的一个见证人。上面已说过,两位诗人都是政治家,他们选取这一题材题咏,自然有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和艺术思维。具体地说,两首诗的诗艺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同中之异,异中之同:
1.题材相同而切口不同
两首诗一看题目,就知题材是一样的。范成大《州桥》诗题下原注,对州桥的位置作了准确描述:州桥,“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朱雀门,是汴京的正南门。宣德楼,宫城的正门楼。宋朝时,汴京就这一座州桥。王安石、范成大都在京城为官,对这座桥都很熟悉,他们的诗思也常常为这座桥所萦。正因此,他们能同样以此为题材进行写作。但很显然,两首诗题咏的切入口是不同的。王安石的《州桥》诗,作于他晚年退居金陵以后。王安石在位时,力主变法,遭到保守派强烈抵御,曾被迫两次罢相,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晚年退居金陵,心情压抑可想而知,这首《州桥》就作于这种背景之下。诗人写州桥,是从回想以前在京城时“州桥蹋(踏)月”这一角度入手的,因此,洋溢在诗中的是一种似淡实浓的对故地的难忘难舍的情意:“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在金陵听到钟山流水的声音,静中思昔,自然就忆起了在州桥时那岁月的峥嵘。范成大的《州桥》写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70)夏天,当时,汴京沦陷已40多年,诗人奉命出使金国,就一路所见所闻,写下了72首绝句,《州桥》是其中之一。诗人重踏故都,看到沦陷后的汴京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于是,便通过对汴京父老急切地盼望宋王朝早日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的描写,表达了广大沦陷区的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对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统一流露出强烈的不满情绪:“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其感情何其浓烈!
2.感情相近而显隐有异
读范成大的《州桥》,大家比较容易理解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四句诗,作者拍摄了两个镜头,都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第一个镜头,是再现“父老年年等驾回”的情景:京城的街道称为“天街”,州桥南北,天街之上,父老伫足,盼望王师,丧国的痛楚,沦为异邦蹂躏的凄惨,令人苦不欲生。这里,“父老”是宋金两个时期的人,他们对故国的怀念远比青年人深切,所以让其出场很典型;同时,这也是实情。据载,范成大过相州时,许多年长者纷纷垂涕嗟叹,指着说,这是大宋的什么什么人。年复一年的盼,年复一年的写,40余年过去,当年的年轻人都已是鬓发苍苍的“父老”之人了,尽管时光已逝,但思念故国之情仍烈,其感情多么真切!第二个镜头,是再现“忍泪失声询使者”的画面:盼啊盼,盼了几十年,忽然见到宋朝使者,一时间该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泪欲流啊!可他们强行忍住,因为屈辱的遭遇虽然难堪,盼望官军的情绪最是激烈。“几时真有六军来?”,一个“真”字,几多哀怨!40多年过去,天天盼,日夜想,一次次落空,一次次失望。然而,心虽冷,情难移,恢复社稷的渴望并未泯灭。两个镜头,抒发爱国之情,直接炽热,撼人心灵!相比之下,王安石的《州桥》感情要深沉含蓄了许多。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回忆往昔的作品,诗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过去在京城时,漫步州桥,则时时想起自己的老家金陵,钟山的溪流便在耳边回响;而现在回到老家,退居故里,听着流水哗哗,却忆起在京城的时光。看上去,诗很平易,只是如诉家常般谈了自己的一些感受,但细细想来,王安石是一位卓有成效又历经湍流的政治家,他被迫辞官返乡,并非真的对世事一无牵挂,这淡淡的情思其实掩盖着浓浓情愫。是啊,为官时,他力主变法,结果非议重重,阻力层层,那时,面对压力,他可能有过思乡之情,借乡情排遣愁闷。可今天,真的回到家乡,他怎能不牵挂他的事业,又怎能不关心天下兴亡?“却看山月话州桥”,激荡诗人胸腔的,是对社稷江山的关注,是难以平抑的爱国之情。所以,王诗看上去是消遣之作,其实抒发的是强烈的爱国之情,只不过这种情显得深沉一点,含蓄一点。
3.精湛有加而技法各奇
像两位诗人的名声一样,同题《州桥》,都体现了诗人精湛的艺术手法。古人作诗都十分讲究意境。这两首诗,作者都十分善于就题描绘画面,并将自己的感情很好地融汇到画面之中,达到意和境的完美统一。王安石的《州桥》境也悠悠,情也悠悠,淡淡的画面洋溢着淡淡的思念之情,而平静中却深蕴着念国思邦之浓情;范成大的《州桥》画面流露的气氛强烈,作者的感情也很强烈,情境交融,震撼力强。当然,两首诗给人的艺术感染力是不同的,这与作者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有关。王安石的《州桥》,以时空交织的手法布局,构思超群脱伦,整首诗扣住“思”字,先由彼思此,再现其在京城时对故乡的思念,那时,州桥踏月,自然低头思故乡,想到故乡的标志──钟山,仿佛听到钟山小溪那凄切的湍声,仿佛看到那披着一层银色月光的钟山山顶;再由此思彼,现在,真正听到了钟山溪流的水声淙淙,真正看到钟山山顶的一轮圆月,心中涌起的却是对州桥的缱绻,想州桥踏月的情景,想州桥思乡的情形。当然,王安石的思念绝不是停留在对一座桥的感情上──州桥,是汴京的象征,汴京,是他生活、工作了多年,并施展政治理想与抱负,又屡遭排斥、打击的地方。王安石虽经受了强烈的压抑,但因变革一次罢相,复位后继续变革,终因保守派势力太强被迫退居,可见其执着的意念和精神。现在,“廉颇老矣”,但壮心不已,思州桥,思汴京,其实是对大宋江山社稷的关心。他关心着天下的兴旺,他期盼着大宋的强壮,正是这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使他至夜难眠,听流水而忆州桥,这样,整首诗,此时彼时,彼地此地,时空交织,虚实相映,创造了艺术的奇特魅力。
范成大的《州桥》,其手法也很特殊。整首诗表达收复失地的感情,不是空发议论,而是注重画面描绘,犹如电影中运用特写镜头,让画面说话,让画面表达强烈感情。“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那是一幅多么令人揪心的画面!日复一日、年又一年的重复,为的是同一个主题,这就是盼大宋皇帝再度中原,一次次等驾驾不到,一天天盼回不得回,但父老们执著一念,痴心不改,这种对故国的强烈感情令人感动。“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千呼万唤,终于等到大宋使者,千言万语,惟有“忍泪失声”,透过字面,不难想象在异族统治下,中原人民所忍受的悲惨而屈辱的生活。第二句以父老的口吻来问,尤显真切,一个“真”字,映现出几多“空”象,这是对南宋最高统治者卖国乞和政策的深刻讽刺,也表明了他们要求恢复失土的渴望并未泯灭,内涵丰富,值得细细品味。与范成大同时的韩元吉有“殷勤父老如相识,只问天兵早晚来”(《望灵寿致拜祖茔》)的诗句,以第三人称的身份表述,就没有范成大的作品真挚感人。画面表现了强烈感情,感情产生出巨大的力量,这就是范诗的魅力所在。
(本文作者系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郭志明;本文收入由王美春与郭志明合著的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诗美的永恒——同题古诗佳作比较谈》一书)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