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浅论李煜后期词的“哀而即伤”
作者:陈灏
摘要: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中和之美”文艺观,李煜后期词中的愁恨、悲苦、凄婉、体现了“哀而即伤”的美学观点。
关键词: 愁恨 悲苦 凄婉 哀伤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南唐后主李煜的后期词,却显现了一种“哀而即伤”的美学意蕴。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的第三个,也即最后一个君主。他二十五岁即位,三十九岁之国降宋,四十二岁被毒死,作为皇帝,李煜的命运是悲剧,前人有诗叹:“作个词人真正好,可怜命薄作君王。”但是,正是悲剧的命运,使他成就为一个大词人。王国维说他“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这就是说他的词有着高度的深刻性和概括力,面对亡国,亡家,亡身的侵害和打击,李煜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仇恨、愤恨、怨恨、悔恨,最后是愁恨;愁恨是最消极的态度,但却是最深沉的感情。他的《虞美人》即表达这种愁恨。
这首词只是用朴素的语言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人生的愁恨。李煜处在人生的绝路上,已经看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回顾着滔滔江水一般流逝的时光,春花秋月,年复一年,四十年的往事涌现在心头。小楼东风,春光又新,但可惜是最后的时日了;月色依旧,可惜已经不是旧时的家园。春花秋月触发着内心无限的愁恨和悲哀。
李煜的亡国,使他失去了帝国的尊严、高贵,成了普通人中的一员,人们用不着对他表示畏惧和崇拜。其次,李煜悲惨的命运,是注定的,意料中的,所以他的感慨悲哀,远没有乌江自刎的楚霸王那样慷慨激烈,虽失败也不失为英雄,因此,李煜是个弱者,人们用不着对他表示尊敬,仰慕。再者,李煜在他的这首词中,也没有表示出诗人、思想家那种悲天悯人的“崇高人格”,人们不必对他表示感激,热爱。另外,李煜失败亡国,他又没有南汉后主刘钅 “愿执梃为降王长”(侍奉宋太祖),三国蜀后主刘禅“乐不思蜀”那样谄谀 黠,虽苟全性命而失于为人,人们也不能对他表示鄙视和怜悯.因此,李煜的思想感情的实质是普通人的,常人的。李煜的形象并不伟大,他的思想也不崇高,但却默默潜身于人们的心序。
李煜回顾人生,忍受着历史的吞噬,他既没有英勇的反抗,也没有卑鄙的乞怜,而是深沉的忧虑和感叹。他对春花秋月的自然,对雕栏玉砌的物质世界,对朱颜,青春的人生还有着深挚缠绵的留恋,对失掉它们还表示着痛惜和恼悔。这种欲罢难休的矛盾心情,是这首词感情上的特色,真挚沉郁,深得词人婉约沉郁之旨。
同样写愁恨,一首《望江南》却别具特色,以梦写醒,以乐写愁,更显其悲苦当头,原以为会有一个凄惨的梦,结果恰恰相反,出现的却是一个兴高采烈,欢情洋溢的梦。“还似旧时游上苑”,这个带有强调意味的“还似”,突出“梦游”,乃是旧事重温,而且是在进过境迁的背景下的旧事重温。“上苑”中“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前句把皇帝出游时臣嫔簇拥的盛大排场和热闹景象一语托出,后一句让人感受到那其乐融融的气氛,“春风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可见这令人目眩神移的描绘倾注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深情。但这种重温欢乐的梦,比品尝悲痛的梦,会给他醒后带来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后者顶多不是他悲惨现实生活的继续,前者却把他拖回到他已永远失去的天堂。《全唐诗》《历代诗余》中还有二篇与之同调的词;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就是梦醒后的悲苦。
与《虞美人》不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将抽象的愁恨形之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中,《望江南》对愁丝毫不加描绘,比拟,只是把功夫化在触发愁思的梦境上,甚至对这一梦境为何使他痛苦也不置一词。他把要说的话,要言的情,要反映的生活,通通都浓缩进欢乐梦境的画面,和“多少恨”的一声感叹之中,使人们从仅仅二十七个字的单纯,省净的话语中,感受到他没有直接写出的更多的思绪和感情。李煜“把亲身感受过的一些情感移交给旁人,使旁人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也感到那些情感”(托尔斯泰《论艺术》)
前两篇写的是亡国之后的愁与恨,而《相间欢》是亡国之前写离愁的小令。宋黄升《花庵词选》在此词题下,有两句评语:“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评语中引的这句话,并见《诗大序》、《礼记》和《史记.乐书》,原文是:“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史记》张守节《正义》云:“亡国,谓将欲灭亡亡国,乐音悲哀而愁思,”,所以“亡国之音”,是指将欲灭亡亡国的音乐,也即李煜是即将亡国之君,所以他写的这首词才这样“哀以思”。此词的情调是凄婉,与亡国后的凄怆是不同的。
上片写景,“无言”、“独上”,诗人只身登楼,身影孤寂,冷月如钩,月下梧桐,景物冷落凄清,愁绪幽长不尽,下片具体写愁,作者用两个似比非比的生动譬喻,对离愁本身作了深刻无比的描写,“剪不断,理还乱”,是对过去种种事情的回忆,对此时对方情况的猜想,对未来即将或可能发生的一切的推测,希望、失望、担心、忧虑,这千千万万无形的感情丝缕,缠绕着人,理不清,剪不断。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更是另一种境界,前句用有形之物喻无形之物,可使被喻者变得具体,末句用无形之物喻有形之物,却使被喻者变得更加深切,“别是一般滋味”就是不可名状的滋味,作者从没经历过的滋味,不能用任何语言和实物来比拟明沈际飞云:“七情所至,浅尝者说不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句妙。”(《草堂诗余续集》)这简短的篇幅,作者把离愁的愁人、恼人、磨人、缠人写得深刻无比。
李煜之词总是用最精练,最朴素的语言,创造出极美的意境,表现出最深刻的思想感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李后之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已,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周之琦称李煜词为“天籁”(《词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又说:“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吴梅《词学通论》说:“注词,中主能哀而不伤,后主则近于伤矣。”李煜用“伤”的笔调直抒胸臆,让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①《李 李煜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5月第三次 詹安泰编注
②《唐宋词鉴赏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5月第1版 王延龄
③《唐诗宋词的艺术》学林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 谭德晶
摘要: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中和之美”文艺观,李煜后期词中的愁恨、悲苦、凄婉、体现了“哀而即伤”的美学观点。
关键词: 愁恨 悲苦 凄婉 哀伤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南唐后主李煜的后期词,却显现了一种“哀而即伤”的美学意蕴。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的第三个,也即最后一个君主。他二十五岁即位,三十九岁之国降宋,四十二岁被毒死,作为皇帝,李煜的命运是悲剧,前人有诗叹:“作个词人真正好,可怜命薄作君王。”但是,正是悲剧的命运,使他成就为一个大词人。王国维说他“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这就是说他的词有着高度的深刻性和概括力,面对亡国,亡家,亡身的侵害和打击,李煜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仇恨、愤恨、怨恨、悔恨,最后是愁恨;愁恨是最消极的态度,但却是最深沉的感情。他的《虞美人》即表达这种愁恨。
这首词只是用朴素的语言吟咏,感叹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诉说人生的愁恨。李煜处在人生的绝路上,已经看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回顾着滔滔江水一般流逝的时光,春花秋月,年复一年,四十年的往事涌现在心头。小楼东风,春光又新,但可惜是最后的时日了;月色依旧,可惜已经不是旧时的家园。春花秋月触发着内心无限的愁恨和悲哀。
李煜的亡国,使他失去了帝国的尊严、高贵,成了普通人中的一员,人们用不着对他表示畏惧和崇拜。其次,李煜悲惨的命运,是注定的,意料中的,所以他的感慨悲哀,远没有乌江自刎的楚霸王那样慷慨激烈,虽失败也不失为英雄,因此,李煜是个弱者,人们用不着对他表示尊敬,仰慕。再者,李煜在他的这首词中,也没有表示出诗人、思想家那种悲天悯人的“崇高人格”,人们不必对他表示感激,热爱。另外,李煜失败亡国,他又没有南汉后主刘钅 “愿执梃为降王长”(侍奉宋太祖),三国蜀后主刘禅“乐不思蜀”那样谄谀 黠,虽苟全性命而失于为人,人们也不能对他表示鄙视和怜悯.因此,李煜的思想感情的实质是普通人的,常人的。李煜的形象并不伟大,他的思想也不崇高,但却默默潜身于人们的心序。
李煜回顾人生,忍受着历史的吞噬,他既没有英勇的反抗,也没有卑鄙的乞怜,而是深沉的忧虑和感叹。他对春花秋月的自然,对雕栏玉砌的物质世界,对朱颜,青春的人生还有着深挚缠绵的留恋,对失掉它们还表示着痛惜和恼悔。这种欲罢难休的矛盾心情,是这首词感情上的特色,真挚沉郁,深得词人婉约沉郁之旨。
同样写愁恨,一首《望江南》却别具特色,以梦写醒,以乐写愁,更显其悲苦当头,原以为会有一个凄惨的梦,结果恰恰相反,出现的却是一个兴高采烈,欢情洋溢的梦。“还似旧时游上苑”,这个带有强调意味的“还似”,突出“梦游”,乃是旧事重温,而且是在进过境迁的背景下的旧事重温。“上苑”中“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前句把皇帝出游时臣嫔簇拥的盛大排场和热闹景象一语托出,后一句让人感受到那其乐融融的气氛,“春风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可见这令人目眩神移的描绘倾注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深情。但这种重温欢乐的梦,比品尝悲痛的梦,会给他醒后带来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后者顶多不是他悲惨现实生活的继续,前者却把他拖回到他已永远失去的天堂。《全唐诗》《历代诗余》中还有二篇与之同调的词;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就是梦醒后的悲苦。
与《虞美人》不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将抽象的愁恨形之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中,《望江南》对愁丝毫不加描绘,比拟,只是把功夫化在触发愁思的梦境上,甚至对这一梦境为何使他痛苦也不置一词。他把要说的话,要言的情,要反映的生活,通通都浓缩进欢乐梦境的画面,和“多少恨”的一声感叹之中,使人们从仅仅二十七个字的单纯,省净的话语中,感受到他没有直接写出的更多的思绪和感情。李煜“把亲身感受过的一些情感移交给旁人,使旁人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也感到那些情感”(托尔斯泰《论艺术》)
前两篇写的是亡国之后的愁与恨,而《相间欢》是亡国之前写离愁的小令。宋黄升《花庵词选》在此词题下,有两句评语:“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评语中引的这句话,并见《诗大序》、《礼记》和《史记.乐书》,原文是:“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史记》张守节《正义》云:“亡国,谓将欲灭亡亡国,乐音悲哀而愁思,”,所以“亡国之音”,是指将欲灭亡亡国的音乐,也即李煜是即将亡国之君,所以他写的这首词才这样“哀以思”。此词的情调是凄婉,与亡国后的凄怆是不同的。
上片写景,“无言”、“独上”,诗人只身登楼,身影孤寂,冷月如钩,月下梧桐,景物冷落凄清,愁绪幽长不尽,下片具体写愁,作者用两个似比非比的生动譬喻,对离愁本身作了深刻无比的描写,“剪不断,理还乱”,是对过去种种事情的回忆,对此时对方情况的猜想,对未来即将或可能发生的一切的推测,希望、失望、担心、忧虑,这千千万万无形的感情丝缕,缠绕着人,理不清,剪不断。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更是另一种境界,前句用有形之物喻无形之物,可使被喻者变得具体,末句用无形之物喻有形之物,却使被喻者变得更加深切,“别是一般滋味”就是不可名状的滋味,作者从没经历过的滋味,不能用任何语言和实物来比拟明沈际飞云:“七情所至,浅尝者说不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句妙。”(《草堂诗余续集》)这简短的篇幅,作者把离愁的愁人、恼人、磨人、缠人写得深刻无比。
李煜之词总是用最精练,最朴素的语言,创造出极美的意境,表现出最深刻的思想感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李后之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已,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
周之琦称李煜词为“天籁”(《词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又说:“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吴梅《词学通论》说:“注词,中主能哀而不伤,后主则近于伤矣。”李煜用“伤”的笔调直抒胸臆,让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①《李 李煜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5月第三次 詹安泰编注
②《唐宋词鉴赏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5月第1版 王延龄
③《唐诗宋词的艺术》学林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 谭德晶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