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叟曝言》论《黄鹤楼诗》
清康熙时江阴夏二铭(字敬渠)撰《野叟曝言》,第一回即论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干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夏敬渠说:“……李白是唐朝数一数二的才人,亦为之搁笔。历来解诗之人,都不得作诗之意,自唐及今,无人不竭力表扬,却愈表愈蒙。崔颢的诗名日盛一日,其心反日晦。直到本朝成化年间,一位道学先生,把这首诗解与人听,然后拨云见天,才知道青莲搁笔之故。作者之心,遂如日临正午,月到中天,正是‘不得骊龙项下珠,空摹神虎皮中骨’。这诗妙处,全在结末二句,从来解诗者偏将此二句解错,所以意味索然,何尝不众口极力铺张,却如矮子观场,痴人说梦,搔爬不着痒处,徒惹一身栗块而已。道学先生解曰:此诗之意,是言神仙之事,子虚乌有,全不可信也。‘昔人已乘白云去’,曰‘已乘’是已往事,人妄传说我未见其乘也;‘此地空余黄鹤楼’,曰‘空馀’,是没巴鼻事,我只见楼不见黄鹤也;黄鹤既一去不复返,则白云亦千载空悠悠而已。曰‘不复’,曰‘空余’皆极言其渺茫,人妄传说毫没巴鼻之事为子虚乌有全不可信也。李商隐诗:‘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疑即用此颈联二句之意。晴川历历,我知为汉阳树,春草(不作‘芳草’)青青,我知为鹦鹉洲。至昔人之乘白云,或乘黄鹤,则渺渺茫茫,我不得而知也。痴入学仙,抛去乡关,往往老死不返.即如‘此地空馀黄鹤楼’;而昔人竟永去无归‘我当即返乡关。一见父母妻子,无使我哀昔人,后人复哀我也;故合二句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愁’字将通篇一齐收拾,何等见识!何等气力!精神意兴,何等融贯阔大,抛翻金灶,蹋倒玉楼,将从来题吟,一扫而空,真千古绝调,宜太白为之搁笔也。若上句解作昔人真正仙去,则诗中连下‘空余’‘空悠悠’等字,如何解说?且入仙人之境,览仙人之迹,当脱却俗念,屏去尘缘。如何反切念乡关,且乡关不见而至于愁也。愁字俗极笨极,在乡关更俗更笨,无论青莲断无搁笔之理,中晚诸公亦将握管而群进矣。”
按所谓道学先生即文白(素臣)。听解诗者是孝宗皇帝。
附:游景仁《黄鹤楼诗》: “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汉水北通云梦入,蜀江西带洞庭流。角声送老千家月,帆影中分两岸秋。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景仁名侣,广安人,南渡四贤相之一。文集今不传,此诗见《楚志》。
【原载】 《晚晴轩文集》,巴蜀书社1985年11月出版。
按所谓道学先生即文白(素臣)。听解诗者是孝宗皇帝。
附:游景仁《黄鹤楼诗》: “长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万景收。汉水北通云梦入,蜀江西带洞庭流。角声送老千家月,帆影中分两岸秋。黄鹤楼高人不见,却随鹦鹉过汀洲。”景仁名侣,广安人,南渡四贤相之一。文集今不传,此诗见《楚志》。
【原载】 《晚晴轩文集》,巴蜀书社1985年11月出版。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