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咏清明 各尽其妙──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与陈与义《清明二绝》(其二)比较谈
作者:郭志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陈与义《清明二绝》(其二)
“清时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咏清明的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作者描绘了初春时节的一幅特定的画面:细雨绵绵,天色阴沉,道上泥泞,行人伤感,创造了清明节令特有的意境:景色压抑,人也难堪。许是特定的时令、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人们提到清明,总是愁肠,写到清明,大都哀怨。尤其是清明节前三天,恰是寒食,而清明又跟祭祖扫墓联系在一起。看,“无月无灯寒食节,夜深犹立暗花前”(白居易《寒食夜》),愁眉苦脸,心事重重;“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高翥《清明日对酒》),那纸灰乱飞,泪血飞洒的惨怛情景,令人难过不已;“朝作轻云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屈大均《壬戌清明有作》),这里描绘的也是带了浓厚伤感色彩的画面。
清明,一般在农历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节前节后的重要活动,就是祭扫祖墓。而此时,恰是冬去春来,乍暖还寒,所以人的心情并不是十分开朗,不少诗的基调也因此而压抑。但毕竟是到了春天,大地复苏,万木吐翠,所以不少人,特别是青年人还是要在这一天结伴成群,或在城里笙歌宴乐,或到郊外踏青寻春。以此为题材,诗的情调也就明朗了。上述两首诗,正是这类诗作的代表。
先看南宋后期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佳节之际,适春寒已过,暖风醉人,而西子湖更是烟柳画桥,百花争妍。吴惟信所咏,正是节日这天,“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①,在堤上湖畔欢歌笑语的畅快场面。从整体上看,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这样,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由侧面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
与《苏堤清明即事》相比,《清明二绝》(其二)则别具一种韵味。此诗的作者是身居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陈与义,从篇幅上看,短短四句,寥寥二十八字,短则短矣,却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诗人用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前两句状冷落难堪之形,抒压抑凄楚之情。“风抛市井声”,写城里郊外,人声鼎沸,节日氛围异常浓烈;而同时同刻,“我”这“病夫”却孤家寡人,冷冷清清,两相对照,作者那“无花无酒过清明”(魏野《清明》)的苦境凄壮,令人怆然涕下。后两句,诗人却宕笔开去,所写之景、所抒之情陡转直折,诗的境界豁然开朗,落日如璧,金光幻天,诗人凝神注目,看收尽情;而微风习习,杨柳袅袅,作者顿觉百媚滋生、神爽志清。在节日将尽之时,茫然失措了一天的诗人突然发现“夕阳无限好”,他那烦懊凄切的感情一下子荡然无存,这既使诗人在佳节所感到的失落得到补偿,亦使诗的基调一下子高昂起来,给读者以峰回路转、抑扬顿挫的艺术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所描写的角度很有特色,诗人写景,只截取“清明日暮”这春之一隅;作者写人,亦只从“我”这小处着笔,而诗人匠心正在借小写大,借点映面,让读者窥一斑而见全豹。
[1]这样,上述两首诗尽管所咏对象相同,但表现手法上却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把读者带入不同的艺术境界。当然,两首诗在许多方面,有相似或相近之处。首先,两首诗都很讲究意境的创造。清明是个特定的时令,诗人都善于用极简练的文字,撷清明之景入诗,同时又将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融汇进去,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吴诗从视觉状梨花、杨柳,从听觉摹笙歌、流莺,绘出了春天美妙的画面,寄寓了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景情合一,相融相拥,令人陶醉;陈诗虽先露颓唐之情,但以夕阳映杨柳的优美画面,一下子爽朗了人的精神,意境也就变得优美了起来。其次,两诗基调都比较明朗。诗有基调高下之分,有的诗读上去,令人郁郁寡欢,有的诗读上去,令人精神昂扬。这两首诗属于后者。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不是说这首诗写得不好,但读上去,心情总是很压抑、很沉重。而读吴惟信和陈与义的清明诗,就全无此种感觉。其实,一个人笔下之景是否开阔,有时并不取决于景物的本身,而取决于人的心情和思想。像吴诗、陈诗这样明媚开朗的清明诗句,古代并不少。如宋代司马光的“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韦庄的“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长安清明》)等。诗人情绪比较高昂,所以写出的诗句也就明丽清新了起来。
【注释】
①宋·吴自牧:《梦粱录》。
(本文作者系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郭志明;本文收入由王美春与郭志明合著的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诗美的永恒——同题古诗佳作比较谈》一书)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陈与义《清明二绝》(其二)
“清时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咏清明的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作者描绘了初春时节的一幅特定的画面:细雨绵绵,天色阴沉,道上泥泞,行人伤感,创造了清明节令特有的意境:景色压抑,人也难堪。许是特定的时令、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人们提到清明,总是愁肠,写到清明,大都哀怨。尤其是清明节前三天,恰是寒食,而清明又跟祭祖扫墓联系在一起。看,“无月无灯寒食节,夜深犹立暗花前”(白居易《寒食夜》),愁眉苦脸,心事重重;“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高翥《清明日对酒》),那纸灰乱飞,泪血飞洒的惨怛情景,令人难过不已;“朝作轻云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屈大均《壬戌清明有作》),这里描绘的也是带了浓厚伤感色彩的画面。
清明,一般在农历四月五日前后,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节前节后的重要活动,就是祭扫祖墓。而此时,恰是冬去春来,乍暖还寒,所以人的心情并不是十分开朗,不少诗的基调也因此而压抑。但毕竟是到了春天,大地复苏,万木吐翠,所以不少人,特别是青年人还是要在这一天结伴成群,或在城里笙歌宴乐,或到郊外踏青寻春。以此为题材,诗的情调也就明朗了。上述两首诗,正是这类诗作的代表。
先看南宋后期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佳节之际,适春寒已过,暖风醉人,而西子湖更是烟柳画桥,百花争妍。吴惟信所咏,正是节日这天,“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①,在堤上湖畔欢歌笑语的畅快场面。从整体上看,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这样,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由侧面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
与《苏堤清明即事》相比,《清明二绝》(其二)则别具一种韵味。此诗的作者是身居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陈与义,从篇幅上看,短短四句,寥寥二十八字,短则短矣,却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诗人用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前两句状冷落难堪之形,抒压抑凄楚之情。“风抛市井声”,写城里郊外,人声鼎沸,节日氛围异常浓烈;而同时同刻,“我”这“病夫”却孤家寡人,冷冷清清,两相对照,作者那“无花无酒过清明”(魏野《清明》)的苦境凄壮,令人怆然涕下。后两句,诗人却宕笔开去,所写之景、所抒之情陡转直折,诗的境界豁然开朗,落日如璧,金光幻天,诗人凝神注目,看收尽情;而微风习习,杨柳袅袅,作者顿觉百媚滋生、神爽志清。在节日将尽之时,茫然失措了一天的诗人突然发现“夕阳无限好”,他那烦懊凄切的感情一下子荡然无存,这既使诗人在佳节所感到的失落得到补偿,亦使诗的基调一下子高昂起来,给读者以峰回路转、抑扬顿挫的艺术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所描写的角度很有特色,诗人写景,只截取“清明日暮”这春之一隅;作者写人,亦只从“我”这小处着笔,而诗人匠心正在借小写大,借点映面,让读者窥一斑而见全豹。
[1]这样,上述两首诗尽管所咏对象相同,但表现手法上却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把读者带入不同的艺术境界。当然,两首诗在许多方面,有相似或相近之处。首先,两首诗都很讲究意境的创造。清明是个特定的时令,诗人都善于用极简练的文字,撷清明之景入诗,同时又将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融汇进去,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吴诗从视觉状梨花、杨柳,从听觉摹笙歌、流莺,绘出了春天美妙的画面,寄寓了热爱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景情合一,相融相拥,令人陶醉;陈诗虽先露颓唐之情,但以夕阳映杨柳的优美画面,一下子爽朗了人的精神,意境也就变得优美了起来。其次,两诗基调都比较明朗。诗有基调高下之分,有的诗读上去,令人郁郁寡欢,有的诗读上去,令人精神昂扬。这两首诗属于后者。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不是说这首诗写得不好,但读上去,心情总是很压抑、很沉重。而读吴惟信和陈与义的清明诗,就全无此种感觉。其实,一个人笔下之景是否开阔,有时并不取决于景物的本身,而取决于人的心情和思想。像吴诗、陈诗这样明媚开朗的清明诗句,古代并不少。如宋代司马光的“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寒食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韦庄的“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长安清明》)等。诗人情绪比较高昂,所以写出的诗句也就明丽清新了起来。
【注释】
①宋·吴自牧:《梦粱录》。
(本文作者系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郭志明;本文收入由王美春与郭志明合著的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诗美的永恒——同题古诗佳作比较谈》一书)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