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水浒:三个未出场的《水浒》人物
邵尧夫及老种、小种经略相公是《水浒传》提到其名但未出场的三个人物,先说说邵尧夫。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
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
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
这是《水浒传》开篇所引用的一首诗。诗的作者,《水浒传》中作了简单介绍,是“宋神宗天子朝中一个名儒,姓邵讳尧夫,道号康节先生”。
《水浒传》里对邵尧夫的介绍过于简单,而且还有点错误。邵尧夫应叫邵雍,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元祐年间赐谥康节。祖籍范阳(今河北定兴县南)人,幼年随父亲迁共城(今河南辉县)。不愿为官,隐居在苏门山百源之上,故后人又叫他做百源先生。后出山迁居洛阳,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人交游甚密,邵雍是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根据《易传》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参杂道教思想,虚构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即“道”、“心”。他在《皇极经世》一书中说:“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则变,复归于神也。”也就是太极永恒不变,而天地万物则皆有消长,有始终,按照他所说的“先天图”循环变化,以为人类社会已经是盛极而衰,从中国古代有关三皇五帝等传说和某些历史现象出发,提出了“皇、帝、王、霸”四个时期的历史退化论。按照他的观点,古往今来一切朝代、社会的治、乱、兴、衰以及人事的变迁、贫、富、祸、福、生、老、病、死,都是循环变化的。《水浒传》里所引用的这首诗,也正是他这种唯心主义观点的反映。
再说老种、小种经略相公。《水浒传》第二回王进挨了高太尉一顿斥骂后,知道自己无法在东京呆下去,“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向母亲提出到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安身立命。第三回史进烧庄拒捕后,逃到渭州找师父王进,不期遇到鲁智深。鲁智深介绍道:“俺这渭州却是小种经略相公镇守”,这个老种经略相公、小种经略相公到底是何许人也?
“相公”这个词,解释有二: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四中曰:“前代拜相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可见古代称宰相为相公;二是就是对上层社会年轻人的敬称。《水浒传》里的“相公”之称,既不是前者,也不是后者。而是介乎两者之间,是对当官人的尊称。“经略”亦称“经略使”或“经略安抚使”,这是个官名。唐朝所置,是边境重要地区的军事长官。宋代的经略使不但掌管一路军事,而且掌管行政,故《宋史·职官志》中云:“以直秘阁以上充,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
老种、小种其实是兄弟俩。老种叫种师道,小种叫种师中,河南洛阳人。兄弟俩都是北宋末年西北名将。种师道初任文职,后为武职,镇守边关。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因攻克西夏臧底河城有功,威名著于西陲。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围攻东京时,他不顾六十六岁高龄,率兵入京,任京畿两河宣抚使,威望更高,天下人称之为“老种”。京城暂时解围后,由于宰相李邦彦作梗,种师道竟然被解除兵权,不久即病逝,谥号忠宪。至于这个“小种经略相公”,是种师道的弟弟,叫种师中,初为秦风经略使。秦风乃宋时路名,辖境在今宁夏、甘肃、陕西交界地区,治所在秦州(及今甘肃天水市)。据《续纲目》载:金人入寇,朝廷令钟师中以本路兵马会郑洛,外援河阳,内卫京城。有功,后救助太原,杀至榆次,因援兵姚古失期不至,种师中孤军作战,最后寡不敌众以身殉国,威名不亚于其兄种师道。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
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
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
这是《水浒传》开篇所引用的一首诗。诗的作者,《水浒传》中作了简单介绍,是“宋神宗天子朝中一个名儒,姓邵讳尧夫,道号康节先生”。
《水浒传》里对邵尧夫的介绍过于简单,而且还有点错误。邵尧夫应叫邵雍,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元祐年间赐谥康节。祖籍范阳(今河北定兴县南)人,幼年随父亲迁共城(今河南辉县)。不愿为官,隐居在苏门山百源之上,故后人又叫他做百源先生。后出山迁居洛阳,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人交游甚密,邵雍是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根据《易传》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参杂道教思想,虚构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即“道”、“心”。他在《皇极经世》一书中说:“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则变,复归于神也。”也就是太极永恒不变,而天地万物则皆有消长,有始终,按照他所说的“先天图”循环变化,以为人类社会已经是盛极而衰,从中国古代有关三皇五帝等传说和某些历史现象出发,提出了“皇、帝、王、霸”四个时期的历史退化论。按照他的观点,古往今来一切朝代、社会的治、乱、兴、衰以及人事的变迁、贫、富、祸、福、生、老、病、死,都是循环变化的。《水浒传》里所引用的这首诗,也正是他这种唯心主义观点的反映。
再说老种、小种经略相公。《水浒传》第二回王进挨了高太尉一顿斥骂后,知道自己无法在东京呆下去,“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向母亲提出到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安身立命。第三回史进烧庄拒捕后,逃到渭州找师父王进,不期遇到鲁智深。鲁智深介绍道:“俺这渭州却是小种经略相公镇守”,这个老种经略相公、小种经略相公到底是何许人也?
“相公”这个词,解释有二: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四中曰:“前代拜相必封公,故称之曰相公。”可见古代称宰相为相公;二是就是对上层社会年轻人的敬称。《水浒传》里的“相公”之称,既不是前者,也不是后者。而是介乎两者之间,是对当官人的尊称。“经略”亦称“经略使”或“经略安抚使”,这是个官名。唐朝所置,是边境重要地区的军事长官。宋代的经略使不但掌管一路军事,而且掌管行政,故《宋史·职官志》中云:“以直秘阁以上充,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
老种、小种其实是兄弟俩。老种叫种师道,小种叫种师中,河南洛阳人。兄弟俩都是北宋末年西北名将。种师道初任文职,后为武职,镇守边关。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因攻克西夏臧底河城有功,威名著于西陲。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围攻东京时,他不顾六十六岁高龄,率兵入京,任京畿两河宣抚使,威望更高,天下人称之为“老种”。京城暂时解围后,由于宰相李邦彦作梗,种师道竟然被解除兵权,不久即病逝,谥号忠宪。至于这个“小种经略相公”,是种师道的弟弟,叫种师中,初为秦风经略使。秦风乃宋时路名,辖境在今宁夏、甘肃、陕西交界地区,治所在秦州(及今甘肃天水市)。据《续纲目》载:金人入寇,朝廷令钟师中以本路兵马会郑洛,外援河阳,内卫京城。有功,后救助太原,杀至榆次,因援兵姚古失期不至,种师中孤军作战,最后寡不敌众以身殉国,威名不亚于其兄种师道。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