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疑义新证(十五)

作者:赵生群
树之风声

文公六年:“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

杜预曰:“因土地风俗,为立声教之法。”(《十三经注疏》第1844页。)顾炎武曰:“陆氏曰:树立其风化声教。”(《左传杜解补证》卷二,《清经解》壹,第6页。)竹添光鸿曰:“谓树立其风化声教也。如杜说则惟树声耳,以下俱是言法。”(《左传会笺》第八,第599页。)

按:风、声同义,皆训“教”。“树之风声”,即为百姓树立良好风教。《左传》之文,本于《尚书·毕命》:“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尚书·说命下》:“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孔《传》:“风,教也。”

《庄子·天下》:“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成玄英《疏》:“墨翟、滑厘,性好勤俭,闻禹风教,深悦爱之。”

《汉书·武帝纪》:“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颜师古《注》:“风,教也。《诗序》曰:‘上以风化下。’”

《广雅·释言下》:“风,声也。”王念孙曰:“《禹贡》云:‘声教讫于四海。’文六年《左传》云:‘树之风声。’”(《广雅疏证》卷五下,第174页。)

分之采物

文公六年:“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采物,着之话言。”

杜预曰:“旌旗衣服各有分制。”(《十三经注疏》第1844页。)竹添光鸿曰:“‘都鄙有章’之类是也。”(《左传会笺》第八,第599页。)

按:采谓采邑,物指器物。“分之采物”,谓分之采邑器物。古代天子赐臣下以土地,谓之分土、分地,赐之器物,谓之分器、分物。孔颖达谓“天子所有,分而与之,故云分之”,是也。

定公四年《传》:“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分之土田陪敦。”又曰:“三者皆叔也,而有令德,故昭之以分物。”土田陪敦,即所谓“采”;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皆所谓“物”也。


引之表仪

文公六年:“陈之艺极,引之表仪,予之法制,告之训典。”

杜预曰:“引,道也。表仪,犹威仪。”(《十三经注疏》第1844页。)杨伯峻曰:“此谓以法度引导之。”(《春秋左传注》第548页。)章太炎曰:“引,陈也。与上文‘陈之’同谊。”《春秋左传读》第332页。)

按:杨《注》以“法度”释“表仪”,是也。“引”当依章《读》训“陈”。“引之表仪”,言陈之法度也。《荀子·成相》:“表仪既设民知方。”设亦陈也。

《尔雅·释诂上》:“引,……陈也。”邢昺《疏》:“引者,伸陈也。”《左传》之文,可为《尔雅》释义补一实例。

即命

文公六年:“道之以礼,则使毋失其土宜,众隶赖之,而后卽命。”

杜预曰:“卽,就也。”(《十三经注疏》第1844页。)杨伯峻曰:“命谓天命。天命已终,而往就之。”(《春秋左传注》第549页。)

按:即,就也,终也。“即命”谓终其性命。《尔雅"释诂》:“就,终也。”王引之曰:“酋、就声相近,故皆训为终。……故终世谓之就世,亦谓之卽世。”(《经义述闻》第二十六《尔雅》上,第633页。)《左传》、《国语》屡言“卽世”,皆谓终世。

《国语·越语下》:“先人就世,不谷即位。”韦昭《注》:“就世,终世也。”

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

文公六年:“秋,季文子将聘于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其人曰:‘将焉用之?’文子曰:‘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

杜预曰:“难卒得。”(《十三经注疏》第1844页。)竹添光鸿曰:“‘宋、卫实难’一字例也,非难卒得之谓。”(《左传会笺》第八,第600页。)杨伯峻曰:“求而无之,谓临事急而求之,则无有也。实处困境。”(《春秋左传注》第550页。)

按:“难”、“害”皆训“患”。“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言求而无之实为患,过于所求则无患也。

王引之曰:“(隐公)六年《传》:‘宋、卫实难,郑何能为?’文六年《传》:‘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昭二十二年《传》:‘人牺实难,己牺何害?’《晋语》:‘夫戮出于身实难,自他及之何害?’引之谨案:实,是也;难,患也。”(《经义述闻》卷十七,第397页。)

《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仁义在己,而不害不知。”王引之曰:“害者,患也。言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成十五年《左传》:‘晋三郄害伯宗,谮而杀之。’言患伯宗之直言,故谮而杀之也。又,襄三十一年《传》:‘齐子尾害闾邱婴,欲杀之。’昭十五年《传》:‘楚费无极害朝吴之在蔡也,欲去之。’哀十五年《传》:‘庄公害故政,欲尽去之。’《楚策》:‘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皆古人谓患为害之证也。今人犹谓患病为害病。”(《经义述闻》卷十一,第267页。)

昭公元年《传》:“然宋之盟,子木有祸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是楚所以驾于晋也。今武犹是心也,楚又行僭,非所害也。……且吾闻之:能信不为人下。吾未能也。《诗》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信也。能为人则者,不为人下矣。吾不能是难,楚不为患。”“吾不能是难,楚不为患”二句,承上文“非所害也”而言,“害”、“难”、“患”更迭用之,足证三字同义。

“实难”与“何害”多相对成文,《经义述闻》分别释“难”、“害”之义而未作统一解说,《会笺》释《左传》,释“难”为难易之难,杨《注》所释,亦前后不一,故录王说,以备参考。

归死

文公十年:“臣免于死,又有谗言,谓臣将逃,臣归死于司败也。”

竹添光鸿曰:“归死,犹曰奔刑。”(《左传会笺》第九,第623页。)

按:《广雅·释诂三》:“归,……就也。”“归死”犹言“就死”、“就戮”。宣公十七年《传》:“若绝君好,宁归死焉。”襄公三年《传》:“请归死于司寇。”襄公二十一年《传》:“将归死于尉氏。”定公十四年《传》:“敢归死。”皆同义。

将何俟焉

文公十二年:“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阮元曰《校勘记》:“石经初刻‘焉’误‘矣’,后勘正。”(《十三经注疏》第1857页。)

按:石经作“矣”,未必为误字。古书“矣”与“邪”、“乎”、“焉”诸字义得相通。裴学海曰:“‘矣’、‘焉’一声之转。”是也。(《古书虚字集释》卷三,第222页。)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