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说的是谁?

“一鸣惊人”说的是谁?

  “一鸣惊人”的成语,一则出自《韩非子·喻老》:“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二则出自《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韩非子·喻老》中讲的是楚庄王的事。楚庄王当政后三年,没有颁布一条法令,也没有什么治理国家的举动,整天饮酒作乐,贪图美色。一天,有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给楚庄王出谜,说:“有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您知道这种鸟叫什么名字么?”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不久,楚庄王开始励精图治发展国家,使楚国一度发展成为与秦国相抗衡的强国,称霸天下。韩非子的这则记载是成语典故“一鸣惊人”的最早由来。

  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讲了一则类似的故事,是关于齐威王的。齐威王在位时,彻夜宴饮寻欢,不理政事,使得国家危在旦夕。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回答:“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

  【相关链接】

  古代的“鲲”、“鹏”

  在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中,有一根独特的“金杖”,就是一根长143厘米的金箔。杖上有一幅奇怪而神秘的阴刻图,图上一支箭射中一条鱼,中间有鸟腾飞,箭羽尾部有一组头戴五齿冠的人面像。此图前部是这条鱼被一支箭射入身体,表示其死亡。它死后变为一只神鸟——箭杆中正在飞腾的鸟就是这条鱼的灵魂嬗变的。之后又变做一条鱼,然后又死去,重复前面的嬗变。而这一切嬗变根本上都来自杖端的“五齿人面”,即太阳神的操纵。或者说,神鱼、神鸟之形,实质上都是这个太阳神的变相。其实,我们华夏民族一直流传着神鱼嬗变为神鸟的故事,这源于古老的“昆仑神话”中的“鲲鹏之变”,“鲲”通“昆”,说的就是昆仑神话中的神鱼,大约距今五万到十万年。这在史前的昆仑文化区广为流传,包括古印度文化中的“大鹏金翅鸟”也受此影响,是“神鹏”的传承。

  “鲲”、“鹏”是华夏民族古老神话传说的主角,以至庄子《逍遥游》的开篇,就记有“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意思是说北极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究竟有几千里长。它变做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的背,也不知道究竟有几千里长;它展开翅膀,鼓足气力,奋起而飞时,它的翅膀像遮盖天空的云朵。这只鸟,当海动风起时就飞往南极。那南极,就是通天的渊池。这鲲鹏精于变化,通灵万物,助天帝澄清玉宇,受敕封为九天鲲鹏。

  现在人们常用“鲲”、“鹏”比喻蓬勃宏大的事物。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