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婚”礼之名?

  结婚的“婚”,人们常理解为男人娶了女人之后,听信枕边风,脑袋就不灵了。所谓人一结婚就发昏!其实,这是我们现代人望文生义了,追本溯源,“婚”的来历相当有趣。

  结婚的“婚”字,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女”字旁,就是黄昏的“昏”。甲骨文、金文中都有这个字。因为古文字字数较少,一字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昏”既有“黄昏”的意思,又有“结婚”的意思。

  那么为什么“昏”会有“结婚”的意思呢?“黄昏”和婚姻的关联是什么呢?

  “三礼”中的《仪礼》中有“士昏礼”。从字面上看就很容易明白,“昏礼”,就是在黄昏时操办的礼。“昏时”是古人的一个时间单位,就是现在的晚上7点到9点。古人结婚都是在“昏时”举行仪式,男女结合叫做“婚”,就是从“昏时”的意思中来的。

  这个习俗源自远古社会的“抢亲制度”。那时候,华夏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每个部落有不同的血缘。惨痛的经历启示他们做出这样的规定:同部落的男女不能结婚,因为近亲结婚容易生出病秧子,加上医疗条件差,这些孩子很容易夭折。可是,要壮大部落、繁衍子孙,该怎么办呢?他们想出一招:去别的部落里抢女人——这就是抢亲制度。抢亲可不容易,抢不好,老婆到不了手不说,还要挨打,跑得慢没准小命就没了。解放前苗族人结婚,小伙子一进丈人家大门,大舅子、小舅子对他拳打脚踢,用锅灰、辣椒水抹他一身一脸,就是抢亲制的遗存。

  抢亲在时间上也特别有讲究。“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既然带个“抢”字,动手只能挑晚上的日子!可也不能去得太晚了,黑灯瞎火的,万一没看清楚,把丈母娘抢回来怎么办?这么说来,“昏时”就是抢亲的黄金时段了——晚上7点到9点,天还没全黑,影影绰绰,自己也能壮点胆,以便下手稳、准。抢了就跑,等娘家人反应过来追的时候,这时就见出“昏时”的含金量了,天黑了,脱身方便!

  这种抢婚制度,也有历史记载。《周易·屯卦》的卦词说:“屯如澶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贲卦中也有类似说法:“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卦中记载的大意是,乘着马(去抢少女)不是强盗啊,那是结婚啊(婚媾即婚姻)!

  结“婚”其实是结“昏”,过去婚礼叫“昏礼”,在“昏时”操办,这就是“婚”的来历。

  【相关链接】

  结婚的礼俗

  新人交拜称做拜堂,那是近代的事情。古人拜堂,拜的是祖宗。要扯大红大绿的缎子,请巧手匠人结成同心结,表示夫妻恩爱。新娘新郎各执一端,面对面,互相拉扯,小碎步走进家庙,三拜九叩参拜祖宗灵牌,祈祷儿孙满堂,继承香火,这才叫拜堂。拜堂完了,新娘要倒着走进洞房,夫妻在洞房里行对拜礼。拜堂和夫妻对拜,不是一码事。

  现在许多电视剧里喊“二拜高堂”,在过去也是没影儿的事。新媳妇拜见公公婆婆,是结婚第二天的早上。唐朝朱庆余有首名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舅姑就是公婆。诗描写的是新娘洞房花烛之后,第二日早起,要拜见公婆前的紧张。过去女孩子不容易,嫁到人家就是半个丫鬟,要玩命讨好公婆。见公婆时要献上大枣和栗子,枣,谐音早,栗,谐音栗,这就是新媳妇的一个表态:自己要早起,战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战战兢兢,严格要求自己。

  古人结婚,有一整套的礼俗。《仪礼》就记载了“士昏礼”中新人双方在家长主持下,从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到婚后庙见的一系列礼仪,庄严而肃穆。比如应该穿哪种衣服、站或坐在哪个方向或位置、每一步该如何去做等等,可谓详细至极。而每项礼俗的后面,又有它独特的寓意。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