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古诗歌之仿句

例说古诗歌之仿句

江苏东海县横沟中学 岳玲

摹仿前人诗句写成的叫仿句,仿句不是机械摹拟,而是借鉴前人的片意只言,进行再创作,赋予新的内涵,表现出新的境界。大有点石成金,后来居上之妙。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此名句一出,诗人们争相摹仿。王建在《惜欢》中摹仿出了“岁去停灯守,花开把烛看。”李商隐《花下醉》里摹仿出“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残花萎红中寄托人去筵空的伤感,比白居易的诗句更秾丽含蓄、凄艳迷惘。司空图《落花》中摹仿出了“五更惆怅回孤枕,自取残灯照花落。”伤时感世,悲苦之情胜于前者。苏轼更上一层楼,在《海棠》中写出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装”的千古名句。诗人的想象中,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爱花更惜花的感情。
宋初名相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一直为后人称道:“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这首诗中最有名的两句就是“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广野中横卧着一条河流,水上还有一条渡船。四野空旷无人,既不见渡者,连船家也不知去向,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转在水中飘啊悠的。这两句诗摹仿了唐代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寇准将韦诗中的最后一句加以扩充,用于自己的诗中,刚好和自己的诗意相合,意境比韦诗来得丰厚,显得浑然天成,深得诗家赞赏。

北宋柳永《蝶恋花》中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曾博得后人的激赏。其实,早在唐代的敦煌写本中就有一首无名氏的《奉答》诗:“红妆夜夜不曾干,衣带朝朝渐觉宽。形容只今消瘦尽,君来笑作去时看。”诗中的二、三句正是柳词的脱胎之处。柳永不过是把诗句变成了词句,更加通俗而已。唐人无名氏之作也并非独创。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就已经有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句子。南北朝时的《读曲歌》中也有“逋发不可料,憔悴为谁睹?欲知相忆时,但看裙带缓几许”的动人歌唱。当然,柳永的这条“衣带”虽然袭自汉唐,但做工精致,光鲜灿烂,后出转精,自然胜过汉唐“衣带”百倍。

苏轼《虞美人》:“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西州: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载一船离恨”,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在船中,逆流而去。“愁”在词人笔下有了重量,让人睹其形,触其体,感其质,而终得其神。此妙喻被后人争向摹拟。如东坡的门人张耒《绝句》:“亭亭华舸系春潭,只待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张元干《谒金门》“艇子相呼语,载取暮愁归去”,亦有情致。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在苏词之上。李清照将“愁”“搬”上了船,只恐怕会把那小小的船儿压翻了,可见词人心头的愁之重。

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由这“关不住”的一枝红翠欲滴、鲜艳透明的杏花,让你去遐思联想那争奇斗妍,万紫千红的春光是多么无限,多么美好!“春色”一旦“满园”,那“一枝红杏”就要“出墙来”向人们宣告春天的来临。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墙是围不住、门是关不住的。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和精神的鼓舞。而早叶绍翁数十年的一代宗师陆游有一首《马上作》,其中有“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的句子。叶绍翁将陆游的诗改动一字,用在自己的诗中,竟成了千古名句。

创新需要模仿、借鉴,模仿、借鉴的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只有模仿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丰富自己,超越别人。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