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见闻”考辨

  《石钟山记》“见闻”考辨
  
  马寅 何伟
  
  苏轼《石钟山记》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末段“郦元之所见闻”句,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代表的版本,大都译为:“郦道元见到的和听到的”。
  
  《古文观止》也选有该文,常见各版本注译本对此句的翻译主要分为两派:《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名家精译·古文观止》《古文观止译注》,或译为“郦道元的所见所闻”,或译为“郦道元所见到的和听到的”(其实相同);而《古文观止新编》译为“郦道元所看到的”。其他各版本的译法,且多以前者为主。
  
  对这两种译法,笔者不敢苟同。根据史料记载,郦道元一生没有到过石钟山,则“郦元之所见闻”,就不可能有“郦道元见到的”意思。
  
  首先,我们看《石钟山记》原文: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知也。”
  
  由原文中“郦元以为下临深潭”“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句,可以推断苏轼也认为郦道元从未到过石钟山,直到唐代李渤才开始身临其境,访其遗踪,探寻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其次,《辞海》“郦道元”条记载:
  
  郦道元(46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好学博览,文笔深峭,在各地“访渎搜渠”,留心观察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一书,为有文学价值之地理巨著。
  
  而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关于郦道元的零星介绍为:
  
  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他很好学,历览奇书,作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他的《水经注》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实际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他博采了汉魏以来许多山川土风、历史掌故的文献,并根据自己随北魏文帝巡幸长城、阴山,以及自己做冀州、鲁阳、颍州、东荆州等地的太守、刺史时“访渎搜渠”的调查记录,叙述了大小一千多条水道的源流经历,以及沿岸的山川景物和故事传说。
  
  由时代背景可知,此时正处于南北朝分裂阶段。郦道元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长江以北,而石钟山位于长江南(江西),在当时国家处在大分裂的战乱时期,官任北魏刺史的郦道元不会不顾身份,以身犯险,千里迢迢前去江南考证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再次,还有一条佐证。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也撰文考证,郦道元作为北方人,并未到过三峡,而三峡与石钟山相隔很近,假如郦道元去了三峡,不可能不去石钟山;反之,假如去了石钟山,不可能不去三峡。
  
  因此,据此语境史实,此处“见闻”,并非一般汉语词典诸如《现代汉语词典》所注释的“见到和听到的事”。权威的《汉语大词典》中,“见闻”义项有三个:(1)耳闻目睹。亦指看到和听到的事物;(2)知识,经验;(3)佛教语。谓目见佛,耳闻法。但意义也不符合本处语境。
  
  那么,如何解决“见闻”的翻译呢?窃以为:此处“见闻”实为复词。复词通常有两种,一为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其词义偏重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之一,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周本淳《古代汉语》)这种偏义复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时常出现,直到现在仍然保留其遗迹,如“安危”“好歹”“国家”“睡觉”“缓急”“利害”等等,仍广为使用。语文教材中,尤以《孔雀东南飞》为最,如{1}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④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⑤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石钟山记》中,也有其他偏义复词现象:{1}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偏“夜”)②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偏“深”)因此,此处“见闻”可看作偏义复词,义偏“闻”(听到的)。
  
  其实,此处“见闻”,还可看作同义复词。所谓同义复词,指的是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构成同义复词的词语位置是并列的,其意义是相同的。古人也称之为“重言”“复语”“连言”“连语”。简言之,同义复词即同义字的重复。清代王引之《经传述闻》云:“古人行文,不避重复,往往有平列二字上下同义者,解者分为二义,反失其旨。”古人用同义复词,一是为了强调,二是为了协调句中音节。诸葛亮《出师表》最为典型,如“崩殂”“疲敝”“危急”“忠善”“枉屈”“卑鄙”“驱驰”“倾覆”等。
  
  查阅《汉语大词典》,“见”(jiàn)义项共十七:(1)看见;看到。其⑺听说;听见;听到。《国语·周语中》:“王见其语,召原公而问之,原公以告。”唐·杜甫《杜鹃行》:“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为杜鹃似老乌。”前蜀·韦庄《村笛》:“却见孤村明月夜,一声牛笛断人肠。”《红楼梦》第四回:“薛蟠见母亲如此说,情知扭不过,只将吩咐人夫,一路奔荣国府而来。”解释字义最为全面的《汉语大字典》(P1524)也大同小异。唐王维《赠斐旻将军》:“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唐李白《梁父吟》:“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红楼梦》第六十七回:“旺儿见这话,知道刚才的话已经走了风了。”
  
  可见,在古代,“见”的义项比较复杂,既可以理解为“看见”,也可以理解为“听见”。因此,此处的“见闻”,可以看作“见”“闻”同义,根据语境,也可以理解为同义复词。
  
  综上,根据语境和史料记载,“郦元之所见闻”中的“见闻”,非我们现在常见的“见闻”(“所见所闻”);不论是看作同义复词连用现象(“见”“闻”同义),还是看作偏义复词现象(偏“闻”),都应该理解为“听到的”。
  
  (作者单位:马寅江苏扬州市江都育才中学何伟江苏扬州市弘扬中学)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