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中学课本上所选的张养浩的作品并不多,只有两首,一首是《山坡羊 潼关怀古》,另一首是《山坡羊 骊山怀古》。对张养浩的介绍也只限于字、号、籍贯,“元代散曲作家”。我一直奇怪编者为什么要选这两首散曲,感情一点也不积极。《潼关怀古》中有一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如果说这首曲还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那么我感觉《骊山怀古》就更是表现了消极的情绪,“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人生都会有输赢,如果这一切最终只能化为一抔黄土,那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课本上和《骊山怀古》并排的另一首词是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相比之下,这首词就豪迈的多,“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操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作者辛弃疾借孙权这个历史人物,在谴责南宋朝廷昏庸怯懦无能的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英雄豪气,给人以激励和鼓舞,这对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尤其有励志作用。
再次读这首《骊山怀古》,我就想作者是不是遇到了什么挫折,否则怎么会对人生有这样痛彻的感悟?就如同暑假期间的我。今年暑假,教育组给学校发通知让准备晋职称的教师报名、交材料。可我们的领导为了让和他关系亲密的人评上,竟然不通知我。毕竟少了我,就少了竞争对手。当我质问他的时候,他却说,我怎么知道你要评职称?在一个只有十几个教师的农村中学里,作为一个领导,不上课,不知道教师的成长发展,还知道什么?想想自己这几年的努力和付出,我感到愤慨、失望、寒心。我甚至想,当我再去学校的时候,面对学生,我还会不会有激情和热情?当我再听这位领导在会上道貌岸然的说教的时候,我会不会忍无可忍而愤然离开座位?很多时候,我试图排解这种痛苦的情绪,于是,张养浩的这首《骊山怀古》就成了最好的安慰剂。我猜想张养浩也是在失望和痛苦中写下的这首曲子。可我却写不出一个字来。
张养浩栖隐云庄,不求显达,优游于山水之间,敛迹于权贵之门,自以为远离世俗尘嚣,不与朝廷政事,然元朝廷对这位“博学硕德,声名显赫”(艾俊《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引》)的儒臣,却时时想加以利用,八年之间,凡六下诏书,他均高卧不起。而当天历二年(1329年)朝廷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时,他却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无多惭,此心非为官。”(《西番经》)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灾情严重激发起他为民承重的精神。赴官途中经洛阳、渑池、潼关,直达长安。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感历代兴废,写了数首怀古曲,意绪苍凉,流露出对本朝前景暗淡的哀叹,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其中最著名的,是散曲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到任之后,“凡所以力民者,无所不用其至”(危素《张文忠公年谱序》)。四月之内未尝家居,不遑寝处,终因劳瘁而卒。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传)。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这句话用在张养浩身上却不太合适,我是冤枉了他。他的曲虽然写得有些消极,可他做的都是为国为民的好事。当百姓需要他的时候,他挺身而出,慷慨赴任,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再读张养浩的作品,我读出了他的豁达和大彻大悟,是的,张养浩早就看透了元朝统治者的腐败没落。对于很多人汲汲以求的荣华富贵他却视如粪土。这不是消极,这是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百姓疾苦的切身同情,是对自己国家前景的哀叹和忧虑。想起了诗人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张养浩又何尝不是对百姓和民族的爱,才有这么深切的痛惜和感悟?
相比之下,我的心胸要狭窄的多。我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了很久。所幸我没有把这种消极情绪带到工作上,或者说是学生的热情活泼唤醒了我。望着单纯的学生,我常常会想,我决不能让学生受到像我那样的心灵伤害,教师可以严厉,但必须公正公平。这就像官员对待他的百姓,上司对待他的下属那样。谁破坏了公平,谁就会失去人心。
想起了1954年巴西足球队败北的事。那年巴西队输给法国队后黯然回国,巴西总统和两万球迷站在机场迎接他们,打出了“这也会过去”的条幅,令队员们泪流满面。四年后,巴西队获得了世界冠军,球迷们在机场迎接他们时,条幅上仍然是这几个字----这也会过去。他们也许不知道,六百多年前,中国的张养浩早已用他的曲子为我们诠释了这句话:“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失意挫折,那就让我们多读读这些充满哲理的诗句吧,以及这些诗句后面的伟大心灵,他们会把我们从迷失的路上拉上来,让我们理性地看待人生的荣辱,坚强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