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中的“门、户、门户”之辨
《搜神记》中的“门、户、门户”之辨
1、门、户、门户
这组词在“门”这个义项上为同义词。
(1)409:便诣师卜,卜云:“此大怪,应灭门。便归大作械,械成,使置门壁下,坚闭门在内,有马骑麾盖来扣门者,慎勿应。”
(2)402:得钗,乃以着户楣上。临发,失与道,此钗故当在户上也。
(3)362:良久,谓佗曰:“来春大病,与此一丸药,以涂门户,则辟来年妖疠矣。”
“门”124见,“门”义114次,“家族、门第”义6次,作专名3次。“户”32见,“门”义26次,“住户、人家”义2次,“进出口”义1次,用于专名3次。“门户”2见,“门”义1次,“家族、门第”义1次。从频次上看,“门”高于“户”、“门户”。
《说文·门部》:“门,从二户,象形。半门曰户。”“门”为两扇门,“户”为一扇门。《玉篇·户部》:“一扉曰户,两扉曰门。”这是“门”、“户”在外形结构上的差别。
《说文·户部》:“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凡户之属皆从户。”“户”是对先民原始所居住的地方门的描绘。《礼记·月令》:“启户始出”孔颖达疏:“户,谓穴也。”《玉篇·户部》:“户,所以出入也。”“户”最初可能就是洞穴,后洞穴有门,也叫“户”。《说文·口部》:“启,开也。从户从口。”“启”最初就是指开“户”而言。“户”处处体现出了原始的洞穴的特征。
我们先民的思维方式是类比思维,依据事物的外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这是我们民族最古老的思维方式。先民最善于抓住事物的相关性,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分析表述目的。在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下,“门”引申为“家族、门第”义,《搜神记》中“灭门”、“灭一门”、“合门”、“家门”各1见。现代汉语中保留了“灭门”、“家门”的说法,还产生了“名门望族”的说法。“户”引申为“住户、人家”义,“封邑万户”1次,及164:“自灵帝崩后,京师坏灭,户有兼尸虫而相食者。”在发展过程中,因为“户”本身有小义,所以产生了“小户人家”的说法,这里的“户”已经是“住户、人家”义,便又产生了“大户人家”的说法。“门”、“户”组成复合词表示“家族、门第”义,74:“须臾,至庭中,问之:“昔求还里社,当为门户作福,而孙息死亡略尽,何也?”
“门”在“门”义上完全取代了“户”,是受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的影响。中国人具有讲求均衡、匀称的美学价值观,中国的房屋建筑多采用对称性结构,“门”也因为是两扇,符合汉民族的审美习惯而广为接受,“户”便逐渐失去了本义,只保留了引申义。“门户”所具有的两义与“门”几乎完全重叠,不符合语言发展过程中所要遵循的经济原则,所以逐渐被弃用了,只保留在“另立门户”的古语词之中,用的是抽象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