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分析方法举隅(七):结构分析法

诗歌结构分析法,是以结构方式与技巧为主要内容的分析方法。

首先我们要了解诗歌的结构方式及其分类,具体分析如下:

(一)开篇:

1、开门见山类

(1)总起式:开头总领全篇。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杜甫的《春夜喜雨》: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一二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与“客行”的悲伤,统领全篇,概括性很强。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一个“好”,总括全诗。

(2)即事式:开头直叙事因。如杜甫《石壕吏》的“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两句,又如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首句。

(3)设问式:首句设问,直指题旨。如杜甫《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处寻”,又如阿·鲁威《咏史》中的“问人间谁是英雄?”

(4)先声夺人:如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一句,先声夺人,富有震撼力。不仅写暴雨,还用惊雷,黑云,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2、曲径通幽类

(1)托物起兴,如《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又如《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由关雎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2)交待背景,如白居易《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这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又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3)回忆往事,如宋·蒋捷《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蒋捷出身世家,有着极好的家境。蒋捷的青春是歌舞的青春。摇曳的红烛,青春的脸,罗帐里荡漾着燕语莺喃,荡漾着激情,荡漾着浪漫,还有几许愤青。窗外的雨,是青春的雨,是激情的雨,也是那“少年不识愁滋味”强说“愁”的雨。雨,准确忠实见证了蒋捷的欢乐青春,多愁善感的青春。

蒋家与岳家是世交,蒋捷和岳飞一样,也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怀,报国热心。但命运捉弄了他,虽说咸淳十年中了进士,却也是南宋帝国的末代进士。几年后,南宋灭亡了,鸿图未展,江山却变了色。那顶进士帽还没戴稳,蒋捷失去了报国的目标。屹立在舟头,四顾茫茫,唯见浩浩渺渺的江面,低垂的暮云,撕裂的西风,蒋捷是那只离群的孤雁,江山之大,却无他栖息之林。
    壮年的雨,是一种沉默的隐忍,一种从内心深处淌出来的叹息,一首无可奈何的,无望的挣扎的歌。那雨洒落着清澈和晶莹剔亮的灵魂,雨中一定有很多生命,一定有很多泪痕,一定有很多难舍的别离,一定有很多破碎的心灵,一定有很多绝望的爱恋……

少年、壮年的回忆更增添现在的的悲伤与慨叹。

(4)孤峰突起,如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两组排比长句,是全诗篇发端,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首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5)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古诗写人,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元曲

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

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临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杨先抑,讽刺性极强。

又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6)欲擒故纵。“欲擒故纵”本出自《三十六计》,原用于军事,意思是要想使对方失去战斗力彻底瓦解,必须给予一线生机,让其滋生不战而求逃生的念头,这样会造成更有利于我方的战机。后用来形象表现先将诗意放开一步,然后再抓住。如明代唐寅《祝寿诗》:

奈何奈何可奈何,

奈何近日雨滂沱。

滂沱雨祝李公寿,

寿比滂沱雨更多!

本诗运用了欲擒故纵的表现手法。开头写的是对雨大的无奈,看似与祝寿无关,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产生期待,接着表明自己的真实意图,实际是借雨的多,来写祝福陶公寿可齐天。

(7)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8)铺垫,指用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必要的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

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二)过渡,承上启下,使不同意思的转换衔接自然。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就属于过渡句,由写景到记事。

又如白居易的《村夜》:

独出门前望野田

这一句,是诗中的过渡句,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三)照应

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照应,包括如下三种类型:

1、题文照应,又叫点题、扣题。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诗人用很概括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点了题。

2、首尾照应。

如元代阿鲁威《咏史》: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3、前后照应。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四)收束

1、水到渠成,自然收结。如白居易《卖炭翁》: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2、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如汉乐府《陌上桑》: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鬓鬓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3、设问留疑,启人想象。如唐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能饮一杯无?

最后是结尾问句的运用。“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诗人既可能是特意准备新熟家酿来招待朋友的,也可能是偶尔借此驱赶孤居的冷寂凄凉;既可能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温暖,也可能是平日里朋友之间的常来常往。而这些,都留给读者去尽情想象了。

4、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两句,写出梦慨叹:蔑视权贵。揭示全诗主旨。

又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5、寓含哲理,精警深刻。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又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6、以景结情,余味悠长。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又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7、翻因为果

翻因为果,简单地说,就是颠倒因果。一般来说因果倒置是错误的,但古诗里的翻因为果,是为了增添一种意趣,所以有其合理性和艺术价值。翻因为果的技巧,可使诗歌环环相扣,句句相承,极尽曲折之妙,增添了诗的意趣。

韩愈《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加了诗的意趣。

8、无理而妙

“无理而妙”的说法是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对唐代诗人李益和宋代词人张先的诗词作评论时概括出来的。其云:“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令》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

古诗中的“无理而妙”包括两种:一是事理上的“无理而妙”。  指违反一般生活情况及思维逻辑,以“无理”的描写和叙述,更深刻地表现事物特征或个人感情。二是语词上的“无理而妙” 指描写事物时用词不合常意,却颇有意蕴。

前一种,我们就以前面提到的李益的诗《江南曲》来作分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以白描的手法传出了一位商人妇的口吻和心声。诗的前两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用语平淡、朴实,没有作任何刻画和烘染。后两句“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则突然从平地翻起波澜,以空际运转之笔,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这位少妇的怨情。这位少妇因盼夫婿情切而突然异想天开,想到潮水有信,而怨夫婿还不如“潮有信”,进而还想到弄潮之人,后悔自己没早嫁给他,这闺阁之想,端的是“无理”之极。其实,这正是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展示了闺中少妇由盼生怨、由怨而悔的内心活动,更深刻地展示了这她的苦闷和怨恨心情。从道理上讲,潮有信,弄潮之人未必有信,少妇宁愿“嫁与弄潮儿”,既是痴语、天真语,也是苦语、无奈语。这位少妇也不是真想改嫁,这里用了“早知”二字,只是在极度苦闷之中自伤身世,思前想后,悔不当初罢了。这首诗的妙处正在其落想看似无理,看似荒唐,却真实、直率地表达了一位独守空闺的少妇的怨情,与其说它是无理、荒唐之想,不如说它是真切、情至之语。

后一种,我们举张先《一丛花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有。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花何能“弄”影?当是花动而影随,此正暗示有风。一个“弄”字,生动细致地写出晚风吹拂时花影晃动之态。

其次,要了解古典诗歌行文结构技朽的鉴赏答题模式。

古典诗歌行文结构技朽的鉴赏答题模式,一般是先用简炼的文字答出行文结构技朽和特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从内容和形式上作些分析。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