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分析方法举隅(三):修辞在古诗中的运用
修辞在古诗中运用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在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互文、双关、点化、叠词、倒装、顶真、反复、通感、反语等。下面示例讲解如下:
1、比喻 ,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即用具体的、熟知的、浅显的事物作比,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生疏的、深奥的道理,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想象。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具体说,比喻可在写景状物时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在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情与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
如刘禹锡《望洞庭》: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一诗句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李清照《如梦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可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
如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林逋《山园小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马致远《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阿鲁威的元曲小令: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互文,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
这一句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马”和“在船”。
又如《孔雀东南飞》:
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
这一句子,“东西”“左右” 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
10、双关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如韦庄的《忆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11、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在这里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
12、叠词 ,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如下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13、倒装,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西江月》: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
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最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
14、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相邻的两个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的一种修辞方式,又名“顶针”。顶真,可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
顶真诗大致有三种:
一是下句的首字与上句的末字相同。如元人无名氏的小令[越调]《小桃红·情》:
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自由,自寻思。
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
这支小令用自述的口气,抒发了一位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与对爱情的坚贞不渝。顶真辞格的运用,使句子之间环环相扣,更好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缱绻缠绵的柔情。
二是下句的一个词或短语与上句的相同。这首汉乐府诗《平陵东》是较早的顶真诗: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高堂下,
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东犊。
这首相和歌,以唱和的通俗形式,具体揭露了官府明目张胆公然勒索百姓的情景,顶真句式的运用,加强了不满与愤懑的感情。
又如李白的《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全诗寄情于景,以“白云”“湘水”等景物,抒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关怀的深情。
三是上一小节(或上一首)的末句又作为下一小节(或下一首)的首句。如王安石的《忆金陵(三首)》:
覆舟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
相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
蒿目黄尘忧世事,追思尘迹故难忘。
追思尘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
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艎。
三首诗追忆金陵的无限美好风光,包含着对世事的感慨与忧伤。三诗形式上首尾联珠,内容却又各自有一定独立性。
15、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不过古诗中的反复有所不同,它指的是回环复沓、反复咏叹。
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相去万余里”“道路阻且长”“相去日已远”反复说一个相近似的意思来逐层加深其表现的情感,是从民歌中一唱三叹、叠句、叠章的形式里变化出来的。
16、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如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
红杏枝头春意闹
单单从视觉感受来写红杏,还不能写出春意盎然的可感性,于是诗人就凭借属于听觉感受的“闹”字来表现。一个“闹”字,把红杏蓬勃、争相竞放的春天境界予以充分表现。
17、反语,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反语的作用是产生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运用反语,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反语的主要形式有:反话(正话反说)、反讥(反说正说)、骂话(以写示爱、明褒暗亵)、气话(明褒实贬)、俏皮话(反规则的幽默)等等。
如《红楼梦》中的《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两首词概括地介绍了他的叛逆性格:“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所谓“愚顽”“偏僻”“乖张”是反语,明贬实褒,就是指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统治者为其所规定的读书应举的生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