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分析方法举隅(二):意境分析法

二、意境分析法

意境的分析要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意境。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所说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观的感情之境,“意境”则是指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诗歌中的自然、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主要与作家的风格有关。不同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但意境的内涵又超越意象。意境传递了整首诗的气氛,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其次,要弄清楚“意”(情)与“境”(景)的主要特点和关系。

因为所有的诗词都涉及到“情”和“景”的内容,所有好的诗词中的“情”和“景”都达到了水乳交融。需要指出的是,在意境的形成中,“景”是基础,“情”“意”才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并不等同于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它既是唤醒诗人特定感情的“景”,也是在此种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创造的“景”,所以,总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情上的激动。因此,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时一定要领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才能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诗歌意境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诗人创造的意境,有的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的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有的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有的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的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诗歌的意境,有研究者认为有如下三种方式:

(1)写境,指通过对对象的感觉和印象的描、摹、临,通过情绪和意念的提炼和升华,创造出一种偏向于“象”的艺术美的创作方式。写境的诗歌,在形式上的大多选择从一个并非是中心的意象出发,采用“赋”的手法,或景,或情,或人,力主于营造一幅画面或一种画面的氛围。内容上,多偏向于“纪实”,或描,或摹,或临,甚至拟人、通感等手法的运用,但都不脱于“写真”,给人予实体的美感享受。古诗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通过草庐、东篱采菊、南山、日夕的山气、飞鸟等构成了一幅淡远的画面,准确地传达出了诗人的思想情绪。可以说是写境的典型。

(2)造境,指从深刻的思辨、体验出发,把“意”还原于形象或形象的氛围的一种艺术美的创作方式。造境的诗歌,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大都偏向于“意”,重用“比、兴”,驰骋想象力,强调词语本身通过“还原”的形象扩张思想的深度,自觉综合运用蒙太奇、联想等各种手法。给人更多的不是“写真”的实感,而是一种“情调和氛围”。这是一种明显有别于写境的诗歌创作方式。古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篇“凭空想象”的杰作。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了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奇瑰惝恍、缤纷多采的艺术境界中,寄托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可谓是造境的典范

(3)留白。留白,本是书法上的用语,即布局的留空,以期收到计白当黑的效果,从而给人予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美感享受。王国维曾经把诗歌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我认为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成境外有境,臻与化境的“似有似无”之境。“似有似无”之境,靠写境与造境虽然能够做到,但似乎勉强了点。历代的优秀诗人,都会在写境或造境创作诗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熟练兼用第三种创作方式的,那就是——留白。留白的方式,主要有意义的留白和构思的留白两种。

第三,要弄清楚诗歌意境构成的基本模式

  意境分析,可从感情格调上来进行。常见的感情格调有如下这些:情显与情隐,直白与婉曲,景胜与情胜。意境的构成模式如下:

(一)触景生情,情随境生

诗人事先没有某种情意,因遇到某种物境,触发了某种情意,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如杜牧的《江南春》便是如此,“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好一幅江南艳丽的水乡风景图宛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作者选取了富有江南特点和春意的景物(莺啼、绿、红、水村、风、寺庙、楼台、烟雨等),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把零散的自然景物加以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精确描绘,使人身临其境——宛然置身于迷蒙烟雨、春意盎然的江南大地,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极大的感染。然而它不仅是一幅歌颂春光的写景图,而且在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之中,给予信佛的统治者以含蓄委婉的嘲笑,达到了情意情景水乳交融之境界。

(二)移情入景,景中生情

诗人原有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接触物境时,把这种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把它抒发出来,于是客观的物象带上了主观情感。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鸟惊心”明显带有诗人“感时”“恨别”的主观色彩。遭遇“鸟语花香”,在平常的情况下人们定会抒发喜悦之情,可是在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家人离散的处境下,杜甫见花开流泪,闻鸟语惊心,花香鸟语这种美好的景物,此时却勾起了诗人痛苦的情怀。诗人以主观感染客观,统一客观,达到了意与境的统一,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因此,“意”与“境”的交融,不管它是情随境生,还是移情入境,总之要在一首诗中和谐、完美,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方能够成好诗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失为具有完美意境的典范,他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交融在一起,使之浑然一体了。难怪闻一多称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再如欧阳修的闺怨词《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二句,意境曲折,层层深入而浑然一体,前人评价颇高。该词中闺中怨妇借暮春景象,感叹青春消逝和精神上的孤寂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所以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第四,掌握一些关于诗歌意境分析的必要的常识和方法。

(一)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

  诗歌意境的赏析,首先要抓住意象,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再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全诗意象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最后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梅”,由于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能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等。

(二)展开联想想象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更好地去赏析诗歌的意境。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三)明确答题思路

不同的命题形式有不同的答题方式。如果是笼统地简要分析意境,必须遵循答题的一般思路:①描述诗歌的意境。②概括意境的特点。③理解意境中作者寄托的感情。如: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意境。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①)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②)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③)

诗歌意境的体味与赏析可按这样的模式进行:客观图景+主观感受+意境特色+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了相关资料,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