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创新解读与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至爱亲情”。这一单元选编了《背影》《甜甜的泥土》《人琴俱亡》《我的母亲》《父母的心》共五篇文章。这五篇文章,既有表达父爱的《背影》,表达母爱的《我的母亲》《甜甜的泥土》,也有表达父母之爱的《父母的心》,还有表达兄弟之情的《人琴俱亡》;既有现当代散文和小说,也有文言文;既有中国作品,也有外国小说:可谓“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唯一一篇文言作品《人琴俱亡》,从单元主题来讲,编者安排在这一单元应该说比较贴切妥当,无可厚非。但如果把这篇文言文的主题仅仅定位在“兄弟之情”上,就显得肤浅而缺乏深度。何况,晋人王子猷的一些做法今人很难理解,所以,在教学这篇短文时,一定要“知人论世”,准确而又深刻地解读这篇文章的主题。
《人琴俱亡》是一篇笔记小说。小说这种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既然小说旨在反映社会生活,小说教学的目标也当引导学生理解特定时代的特定社会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琴俱亡》这篇笔记小说的教学不应在理解了王氏兄弟深厚的情谊后就停止,而应继续深入,帮助学生认识一点魏晋那个时代的社会。
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那种言谈举止折射出的风度被后人冠以一个专有名词——“魏晋风度”。“魏晋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而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那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雪夜访戴”的故事:王子猷(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居住在山阴,一次晚上下大雪,他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可王子猷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王子猷这种不讲实务效果、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
《世说新语》中,这类故事还有不少,《世说新语·雅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他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这就是当时魏晋士人所追求的超脱风度。
这样来看,《人琴俱亡》一文,王子猷“了不悲”“都不哭”“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等异常行为,并非真的不悲、不哭,而是魏晋文人的一种不拘于世俗的特殊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哭”表达的是一位兄长对小弟应有的深情的担当;“弹琴”不仅悼念仪式之独特,更显情致之高雅;“掷琴”,更让人想起历史上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换句话说,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弹琴”“掷琴”,实际上都是当时“魏晋风度”的一种体现。
因此,《人琴俱亡》这篇短文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本文通过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的独特方式的叙写,表现了兄弟间深厚的情谊,反应了魏晋一些名士悲喜不形于色的超然风度和率性而为、不拘形迹的高雅情致。”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或用法。
2.感受兄弟亲情,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初步了解“悲喜不形于色的超然风度和率性而为、不拘形迹的高雅情致”的魏晋风度。
教学重点:
感受兄弟亲情,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悲喜不形于色的超然风度和率性而为、不拘形迹的高雅情致”的魏晋风度。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生活在东晋时代,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此人既没有超世之才,也没有丰功伟绩,更没有高尚的品格,然而他却是中国文化史上鼎鼎大名的行为艺术家。他放荡不羁,许多行为让人哭笑不得。有一天半夜,他从梦中醒来,窗外,长夜漫漫,雪花纷飞,放眼望去,白茫茫一片,就起身徘徊,吟诗作文。忽又想起了远方的朋友戴逵。兴致一来,也不管是什么时候,就三更半夜地坐船到朋友那里去。朋友家很远,在另一个县,他整整走了一夜才到。可是,到了朋友家门口了,却连敲一下门都没有就转身离开了。人们都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其豪放不羁的性情由此可见。这就是脍炙人口的“雪夜访戴”的故事,此人就是——王羲之第五个儿子王子猷。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也是有关王子猷的,这就是《人琴俱亡》,它叙述的是王羲之第五个儿子王子猷和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兄弟两人之间的故事。
二、走进作者
出示幻灯片:
《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作者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
王子猷和王子敬是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三、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初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悟。
诵读指导:
⑴读对字音:
王子猷( yóu) 病笃(dǔ) 了(liǎo )不悲 舆(yú)
奔丧(bēn) 不调(tiáo ) 掷(zhì) 恸(tònɡ )绝
⑵读准节奏: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⑶读出感情:
例:“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读这句时,要以沉重悲痛的音调去朗读。
指名学生有感情诵读。
2.理解字词: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或用法。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整理重点字词。
出示幻灯片:
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⑴实词
①俱病笃(病重) ②何以都不闻消息(总,竟) ③语时了不悲(完全)
④便索舆来奔丧(轿子) ⑤子敬素好琴(向来,一向)⑥便径入坐灵床上(直往)
⑦弦既不调(已经) ⑧因恸绝良久(很) ⑨月余亦卒(死)
⑵虚词
①而子敬先亡(表承接,不译)②何以都不闻消息(为) ③因恸绝良久(于是)
3.读懂大意:指名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联系本单元刚刚学过的《背影》《甜甜的泥土》,你们说说看,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表现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的深厚情谊(兄弟情深)。
师: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明确:“便索舆来奔丧。”“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师:上述文字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索”“奔丧”“入”“坐”“取”“弹”“掷”等动词,表现了王子猷对弟弟独特的悼念方式,体现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师:文中最能揭示兄弟感情深厚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学生齐读第二段文字,感受兄弟情深。
五、三读课文,读出自我
师:王子猷确定自己的兄弟去世了吗?有什么依据?
明确:子猷只是推断子敬去世了。文中说“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子猷只是根据听不到子敬的消息,从而推断出子敬已经去世了。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兄弟感情之深。
师:兄弟之间感情深厚,作为兄长知道自己的弟弟去世之后,一般会有什么表现?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师:子猷在推断自己的弟弟去世后,却有哪些异常的表现?从文中哪些词句看出来?
明确:“了不悲”“都不哭”“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师:知道亲人死了完全不悲伤,竟不痛哭,这似乎有悖常理,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明确:“了不悲”,“都不哭”并不等于他不悲伤。子猷内心悲痛至极,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再者,王子猷知道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很快就要与弟弟见面,因此不悲。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王子猷并不是不悲,而是竭力抑制自己的情感。
师:既“不悲”也“不哭”,那王子猷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
明确:“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师:王子猷的这一做法,使你想到了历史上一个与这相似的什么故事?
明确: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有很强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了。
师:从子猷这些有违常情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个性独特,与众不同,珍视亲情。
六、知人论世,深度研读
师:王子猷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我刚上课时讲了一则王子猷的故事,从那个故事中,我们是不是觉得王子猷是个个性独特、率性而为的人呢?
好,我们现在再看同样发生在魏晋时的两则故事。
出示幻灯片:
下面两则材料中的人物与课文中的王子猷有什么共同之处?
【链接材料1】郗超死了,家人禀告他的父亲郗愔说:“大郎死了。”郗愔听了,并不悲伤,只是告诉家人说:“出殡时告诉我。”临到出殡,郗愔去参加葬礼,一下子哀痛得几乎气绝。(《世说新语·伤逝》)
【链接材料2】 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地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他只淡淡地说:“ 小儿辈破大敌了。”神色举止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世说新语·雅量》)
明确:这两则材料与课文中王子猷“了不悲”“都不哭”有共同处,这就是,都体现了一些魏晋名士悲喜不形于色的超然风度。
这样来看,《人琴俱亡》一文,王子猷“了不悲”“都不哭”“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等异常行为,并非真的不悲、不哭,而是魏晋文人的一种不拘于世俗的特殊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不哭”表达的是一位兄长对小弟应有的深情的担当;“弹琴”不仅悼念仪式之独特,更显情致之高雅;“掷琴”,更让人想起历史上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换句话说,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弹琴”“掷琴”,实际上都是当时的“魏晋风度”。这个所谓的“魏晋风度”其实指的是魏晋时期一些文人士大夫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自由,力求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
七、归纳主题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出示幻灯片:
本文通过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的独特方式的叙写,表现了兄弟间深厚的情谊,反应了魏晋一些名士悲喜不形于色的超然风度和率性而为、不拘形迹的高雅情致。
自由诵读,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出示幻灯片:
《世说新语》故事短小、语言简洁,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书中许多故事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请选读《世说新语》,以其中一个典故编写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索舆 奔丧
痛绝良久 兄弟情深
月余亦卒
人琴俱亡 了不悲
都不哭 魏晋风度
坐灵床
弹琴 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