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到底怎么“坐”?
古人到底怎么“坐”?
古人的生活习惯和今天的人有很大不同。就拿坐卧来说吧,今天的人坐在椅子、凳子上,睡在离地有一定距离的床上。可对东汉末年以前的人们来说,这些可都是闻所未闻的。
上古的时候没有桌椅,先秦两汉时代的人都坐在“筵席”上。“筵席”不能理解为酒席,古人没那么热衷于大吃大喝。东汉末年有个大儒,叫郑玄,就是郑康成,名气很大,曾经当过刘备的老师。郑玄解释“筵席”说:“铺陈曰筵,藉之曰席。”看起来还是不太明白,后来,清代学者孙诒让进一步解释道:“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这就讲得很明白了:先在地上铺开一张大席,叫做“筵”,再在筵上铺一张略小的席,叫做“席”,人就坐在席上。筵与席其实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作用不同。
坐在这样的“筵席”上,古人的“坐”姿和今人大不相同:古人在登席之前,要先脱鞋,然后跪在席上,两膝并拢,把臀部“放”在自己的脚后跟上,这是正式场合中最恭敬的姿势,叫做“危坐”。“危坐”的姿势可是由来已久,至少在商代就已经通行,甲骨文中就有“危坐”的象形文字。更直观的例子是,商王武丁有个王后叫妇好,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英雄了,她能征善战,叱咤风云,在她的墓中,曾出土过一个玉人,这个玉人就是标准的“危坐”姿势。
还有一种常见的坐姿,仅仅跪在席上,臀部并不“坐”下去,上身挺直,则称为“跽”,这也是古人常采取的姿势。
《史记》中“鸿门宴”一段写得非常精彩:当时刘邦去项羽营中赔罪,酒席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命令勇将项庄,入帐舞剑,伺机刺杀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所幸刘邦有个“内线”——项羽的叔父项伯,他对项羽说,一个人舞剑不够好看,我愿意和项庄同舞。于是拔剑起舞,时时用自己的身体遮挡刘邦。情况万分紧急,刘邦的大将樊哙拔剑而起,闯入军门,怒发冲冠,死死盯住项羽,一副玩命的架势。而此刻项羽的反应正是“按剑而跽”——由“危坐”变为“跽坐”,挺直上身,一手按剑。司马迁一个“跽”字,把项羽的戒备心态写得淋漓尽致——霸王改变坐姿,就是因为“跽”行动相对方便,可以随时一跃而起,防备樊哙的刺杀。
不论是“危坐”还是“跽坐”,都够累的,时间久了,肯定腿发麻,没有凳子坐,古人也够不容易的。在非正式的场合,古人还有一些舒服的坐法。比如“倚坐”,就是臀部着地,两腿向一侧屈曲,手臂可以靠在低矮的“凭几”上。此外,还可“蹲踞”——臀部着地,双足前置,两膝自然屈曲支立,两手抱膝而坐。
【相关链接】
最不礼貌的坐姿——箕踞
对于古人来说,最不礼貌的坐姿,是“箕踞”:臀部着地,伸直两腿而坐,形似簸箕(也有人认为箕踞即盘两足而坐)。以司马迁《史记》为例,就有多处描写“箕踞”的场面。
《刺客列传》中写荆轲刺秦王而不中,被秦王砍了七八剑,身负重伤,荆轲就“倚柱而笑,箕踞而骂”。这个描写很传神,靠在柱子上,说明荆轲伤重,已经没有力气站直了,但英雄就是英雄,笑、箕踞、怒骂,都是荆轲向秦始皇表示最后的蔑视与嘲讽——你可以杀死我,但你没办法让我低头。
还有,《高祖本纪》中写刘邦召见谋士郦食其的时候,他也是正坐在床上,伸脚让两个侍女洗,这姿势,当然是箕踞,把刘邦“我是痞子我怕谁”的性格充分表现出来了……
又如《史记·游侠列传》中写大侠客郭解,出门时别人见了他都作揖行礼,唯独有一个人不服气,说郭解是个什么东西,不就是当年的小流氓吗?他见了郭解就“箕踞视之”,成心箕踞而坐,以示轻蔑。郭解的弟兄们听说了就想杀掉他,而郭解及时制止,而且以德报怨,最后这个人终于折服,光着膀子上门找郭解赔罪。
从古人的这些生活细节中可以管窥到当时人们的一些习惯,以及这些习惯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信息。简单的一个“坐姿”,说明了许多含义,如人物的性格、局势的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