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凄”到“长”——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42000 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二中学 杨和平

敬宗宝历二年冬(公元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任淮南节度使的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他们二人。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送给刘禹锡。刘禹锡写这首诗酬答白居易,追述过往,展望未来,情感起伏,从“凄”到“长”,展现了一个意志坚定的诗人形象。

我们先看作者追述过往的凄凉。

首先,我们先了解“凄凉”之因。作者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句话告诉我们说,作者被贬凄凉之地“巴山楚水”已有“二十三年”,这便是作者深感凄凉的原因。刘禹锡因积极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作者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被贬之地。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实际只有二十二年,但作者尚要到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剌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又因律诗求平仄协调,符合格律,所以白居易在《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写“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答诗便承接白居易“二十三年”称“二十三年”。首句便从地点和时间两个方面交代了作者“凄凉心境”的原因。被便之地“巴山楚水”凄凉,被贬时间“二十三年”太长,所以,作者开篇便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达被贬谪的痛苦和愤激心情。

其次,我们再探究作者“凄凉”之感的程度。诗歌共有八句,前六句都在写“凄凉”之感。第一句从被贬地域“巴山楚水”言凄凉范围之广,并直接点明“凄凉”二字。第二句从被贬时间“二十三年”言凄凉时间之长,言语之重包含着无限的辛酸和深深的无奈,并用“弃置身”这种感情色彩很重的词语渲染自己被弃置的孤独感和强烈不平。第三句作者运用了一个典故“闻笛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他们的好友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向秀感音而叹写《思旧赋》表达对嵇康、吕安的怀念。作者引用这个典故表达对受害的故友王叔文等的悼念,“空吟”“闻笛赋”言凄凉之惨状,故人已经受害,再也无缘相见。第四句也运用了一个典故“烂柯人”,晋人王质上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作者引用这个典故,从世事变迁言凄凉之无奈,岁月流逝,很多故友都已不再,物是人非,甚是伤感。第五、六两句运用比喻和对比,言凄凉程度之深沉。这里,作者将遭贬谪的自己比喻成“沉舟”和“病树”,而用“千帆”和“万木”则比喻自己遭贬谪之后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在“沉舟”侧畔是“千帆”过,在“病树”前头是“万木”春,想想这样的场景,想想自己无罪遭贬,想想对手侧畔的得意洋洋,在这种对比之中,作者凄凉的心境该有多么的沉重啊!这深沉的凄凉,有“巴山楚水”的广度,有“二十三年”的长度,有“空吟闻笛赋”的凄惨,有“翻似烂柯人”的无奈,还有“千帆万木”旁的心有不甘!

我们再看诗人展望未来的昂扬。

可是,刘禹锡毕竟是刘禹锡,这份有广度、有长度、有深度而无尺度的凄凉,并没有将刘禹锡打到,他挺过了“巴山楚水”的凄凉,挺过了“二十三年”的孤独,挺过了“故友逝去”的深沉痛苦,也挺过了“千帆万木”的排挤和打击。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权且,将这侧畔的“千帆”和前头的“万木”看作未来吧,过去终将过去,相信未来一定会美好!

于是,诗人在这筵席之上,在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安慰与鼓舞下,在杯酒的酣畅之中,他精神振奋,决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之中去,至此,诗歌格调一转,吟出“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的慷慨之词。

“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诗人从凄凉之感中走出来,端着杯酒,走向霞光满天的明天。

于是,一个意志坚定、乐观向上的诗人形象便凸显在了我们面前。

2013年02月24日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