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有何乐——浅析《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教学的主要难点是如何解读文中作者心情的所发生巨大反差,过去我们一般联系柳宗元的个人遭遇,说明其内心因被贬而感受到无比的悲凉,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景色都无法排解其内心的忧伤。如此解读自然没有违背作品的本义,但却无法解释他为什么还会在“闻水声”之后“心乐之”,并且在心中想象出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情景呢?我认为解读这一问题,应弄清并还原其心理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其心理的变化。而“似与游者相乐”一句便是我们解读这一过程的关键所在。

以往我们解读这一句,基本上都认为此处作者是通过描写游鱼的快乐来表现自己心情的愉快,如王水照先生在赏析本文时,指出这段描写“化用庄子濠上之游的典故,表达人鱼同乐之趣”。王先生的解读不脱传统窠臼,但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途径。因为在那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中,庄子所表现的实际上是一种不拘泥于眼前之景,随心所成的生活状态,表现的是人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同样,此处的鱼之乐也能够真实地表现作者内心正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在作者对鱼的描写中,也贯穿了文章前后的所有内容。

其实,我们细读“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就可以发现句中的一个“似”字就点出了他内心的纠结,我们只需细读他对游鱼的描写,就能体会到他内心这种复杂的情感——鱼“与游者相乐”的方式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的巨大变化在瞬间完成,但“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却说明游鱼身处的环境是不可捉摸的。“空游”两字本是“在空中游动的”之义,此处可以形容潭水的清澈,也可以表现鱼无所依托。而这无所依托的鱼也正是作者自己人生历程的写照。柳宗元出身于河东柳氏,这是当时北方的豪门巨族,这在极其看重门第的唐朝便是令众人羡慕的政治资本。柳宗元在为同宗撰写的墓志中也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虽然河东柳氏在此刻已经衰落,但柳宗元本人二十岁便高中进士,在“五十少进士”的当时也可谓少年得志,为国建功的雄心与重振家声的壮志此刻均聚于柳宗元一生。而他在三十三岁时任户部员外郎,因为与王叔文、王伾、刘禹锡友善,成为“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史书载“京师人士不敢指名,道路以目,时号二王刘柳”(《旧唐书·刘禹锡传》),此时他迅速登上了自己的人生顶峰。但不过半年时间,柳宗元的命运急转直下,随着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宪宗继位,革新派彻底失败。宪宗将他们贬往远地,并且还多次诏告天下永不会将他们召回。游鱼的瞬间的动静之变不正是他跌宕命运的写照吗?而他不也正领悟到了自己的家世、才学不也正如这一潭清水,原本就是“空”的依托,面对命运的无情打击,根本无法起到任何作用。

此刻我们再读“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出“乐”字背后的痛苦与无奈,以此为基础,我们同样可以读出本文每一处描写中所深藏的细微情感。

当时的永州丘峦密布,潮湿闷热,作者在《闵生赋》中称此地“壤污潦以坟洳兮,蒸沸热而恒昏”(地势高下错落,天气阴暗湿热)。在这样的地方能得到如此的一方净水,极为清幽,不仅“水尤清冽”,且“隔篁竹”“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在湿热的当地可谓是一种恩赐。但他无法彻底忘却自身的遭遇,因此情不自禁地突出了环境的深幽,上文的描写在后文以“竹树环合”一句对应,而一个闭塞的世界就此产生。也许“伐竹取道”之初也许还有一些快乐时,但想到此处罕有人至,新开的小道不久就会被篁竹青树吞没,一股清冷的寒意自然油然而生,此刻作者为何会“以其境过清”,并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就不难理解了。此处的“乐”也只是暂时的,只是“似”乐,掩盖他内心痛苦的一种方式罢了。

文中对潭水两边林立的怪石的描写同样令人深思——怪石千姿百态,似乎趣味无穷,但当我们将之与小溪陡峭的两岸对应起来时就能感受到其深邃的含义。作者写小溪“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可想象其两岸必然尽是林立的怪石。再与“似与游者相乐”的鱼儿对照起来,我们仿佛从这里看见了纷纭变化的世界的缩影,或者是作者自己变幻莫测的人生的缩影。他用“不可知其源”一句作为对小溪描写的总结,所表现的同样也是自己在此时的一种茫然若失的感受。此时柳宗元政治失意,亲人弃世,“心肠沸热,茕茕孤立,未有子息”,孤独之感难以排谴。他曾向过去的丈人哀求,只要能“就婚娶求后嗣,有可付托,即冥然长辞,如得甘寝,无复恨矣”,但没有得到任何回音。他也向皇帝与掌权者上书,恳求可以让自己回到长安郊外务农便已心满意足,但同样杳无音讯。这条小溪也许就是他对自己前途的一种预测,茫然不知所措。而后文的“不可久居”与“不可知其源”呼应,将柳宗元对未来的渴求与现实的无助揭示出来,也使前文的描写笼罩上一层悲凉的色彩。“似与游者相乐”,“似”只是一种表面的快乐,但当作者去寻找快乐的源头时,留给他的只有无助与痛苦。

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记述自己到永州后“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这些奇山异水往往藏于深山巨谷之中。柳宗元与他的朋友们不辞劳苦,与谢灵运一般“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可见,他同样也渴望与山水“相乐”。但家世、才学、年少成名的经历让他无法彻底忘却自己曾经的辉煌,在他的内心,依然渴望着再次重振家声,再兴壮志的那一天,因此这种快乐永远只能“似”与之相乐,而不能真正排解他内心的苦闷。即使是在暂时的“相乐”中,他也无法彻底摆脱内心的苦闷。

可以说,“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表现出了柳宗元从鱼之乐中感受到了别样的人生滋味,也揭示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以此为基础,分析全文,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他的心路历程。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