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古时“执牛耳”
“执牛耳”一词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用的词语,其最早见于《左传》,现多被解释为在某一领域居于领导或重要地位。关于“执牛耳”一词的来历,多认为其与古代诸侯间的会盟有关。据相关史料记载,春秋时,诸侯国之间订立盟约要举行一项隆重的仪式:先于地上挖一土坑,将牛(称之为牲)置于其中,割下左耳,以盘盛之,再取牛血以容器盛之,以供诸侯饮用或涂抹口唇。此即所谓执牛耳。
那么,执牛耳这一仪式是否由大国霸主主持担当呢?非也。
据《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且诸侯盟,小国必有尸盟者。”尸是主管、主持的意思,尸盟即主盟。所谓尸盟者,即负责盟会中大小事务的官员,一般由较小一国的大夫担当。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请再看《左传·哀公十七年》的一段记载:
“公会齐侯盟于蒙……武伯问于高柴曰:‘诸侯盟,谁执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吴公子姑曹,发阳之役,卫石魋。’武伯曰:‘然则彘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鲁哀公与齐平公在蒙地会盟。孟武伯问高柴:“诸侯结盟,谁该担当执牛耳一职?”季羔(即高柴)说:“鄫衍之盟,由吴公子姑曹执牛耳;发阳之盟,则是卫大夫石魋。”于是孟武伯说:“那么这次就该我(孟武伯名彘)执牛耳了。”鄫衍之盟,《左传》未有详文。发阳之盟,乃鲁、宋、卫三国结盟,卫侯定非盟主,故由卫大夫石魋执牛耳。这次蒙之盟,齐大鲁小,齐国自当盟主,所以鲁大夫孟武伯理所当然为尸盟者执牛耳了。试想,执牛耳者双手托着一盘腥红的牛血,毕恭毕敬地向各国诸侯逐一奉饮。这样的角色,贵为诸侯盟主又怎肯为之。
在诸侯国会盟中,国家强弱大小的地位是以歃血(饮牛血或取之涂抹口唇)之先后来体现的,称霸诸侯的盟主当然是首先歃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晋楚争先。晋人曰:‘晋固为诸侯盟主,未有先晋者也。’”这里说的“争先”,就是争歃血之先。当时晋国称霸已久,怎肯让楚国争先歃血,大国盟主的地位溢于言表。
由此观之,古代的“执牛耳”之人仅仅是主持诸侯会盟的人,而非实力雄厚的霸主,所以其意义是与现代汉语中的“执牛耳”一词有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