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与避讳
年号 是帝王刚即位时采用的,而庙号是帝王驾崩后由继任帝王尊称的。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内立室奉祀,并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号。始于殷代,如殷王太甲称太宗,太戊( w ù)称中宗,武丁称高宗等。汉代承袭了这种制度,惠帝尊刘邦庙为太祖庙,景帝尊孝文帝庙为太宗庙 ,宣帝尊武帝庙为世宗庙,太祖 、太宗、世宗皆是庙号。以后历代帝王均有庙号。庙号常在谥号之前,有时也可将庙号与谥号一并简称谥号。唐太宗这个称呼就是庙号,他的年号是贞观,没有换过,他的谥号为 “ 文皇帝 ” 。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避讳 ——荀子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 , 大约起于周 , 成于秦 , 盛于唐宋 , 至清代更趋完密 , 民国成立后废除。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 “ 国讳 ” 或 “ 公讳 ” 。如在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 ; 汉宣帝刘洵,荀卿被改成“孙卿”。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 “ 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 。由此便有了 “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 的笑话。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 “ 孔丘 ” ,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 “ 丘 ” 字的时候,都应读成 “ 某 ” 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 “ 丘 ” 字上圈一个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 “ 丘 ” 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 “ 邱 ” 字,并且不许发音为 “ 邱 ” ,要读成 “ 七 ” 字。于是,天下姓 “ 丘 ” 的,从此改姓 “ 邱 ” 了。到了今天,有姓 “ 丘 ” 的,又有姓 “ 邱 ” 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 “ 丘 ” 字了。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 “ 家讳 ” 或 “ 私讳 ” 。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 “ 晋 ” 与 “ 进 ” 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司马迁的父亲叫 “ 司马谈 ” ,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 “ 张孟谈 ” ,改为 “ 张孟同 ” ; “ 赵谈 ” ,改为 “ 赵同 ” 。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 “ 范泰 ” ,所以在(后汉书》里,叫 “ 郭泰 ” 的,竟人不知鬼不觉的变为 “ 郭太 ” 了;叫 “ 郑秦 ” 的,也变为 “ 郑太 ” 了。
又如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 “ 杜闲 ” ,为了避 “ 闲 ” 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 “ 闲 ” 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无海棠诗,不名母名也。
又如苏轼祖父名 “ 序 ” ,即讳 “ 序 ” 字,所以苏洵不写 “ 序 ” 字。碰到写 “ 序 ” 的地方,改成 “ 引 ” 字;苏轼也跟着不用 “ 序 ” 字,他以 “ 叙 ” 字来代替。
古人常需避讳,他们在小心谨慎之中总结了种种避讳方法:
第一,改字形。有的改用同(近)义字词来代替需要避讳的字。例如汉武帝名彻,知名辩士蒯彻便改名为通。唐高宗名治,天下人便用“理”字替代“治”字。有时也可以通过增减笔画来避讳。例如邱姓先人本姓丘,但是孔夫子名丘,为避讳便加了一个耳朵。从宋代开始都要避丘字,写时往往要省去一笔,有的写作 □ 或空格不写。
第二,改字音。例如,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 “ 政月 ” ,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 “ 嬴政 ” ,就把 “ 政月 ” 改为 “ 正月 ” 。 “ 正月 ” 的 “ 正 ” 不再读政而读作 “ 征 ” 了。
第三,改字法
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使用其他别字代替。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 “ 荆 ” 。 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 [ 女亘 chang] 娥改名 “ 嫦娥 ” ,把恒山改为 “ 常山 ” 。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庄子》改为《严子》。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 “ 户部 ” 。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 “ 蒸 ” 字就得改为 “ 炊 ” 字。武大郎本来卖的是蒸饼,叫卖时是“炊饼”。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构,为避 “ 构 ” 而牵及够,媾,购,遘 ****** 避讳字达五十多个!
第四,空字法。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不填写,用“□”来代替。包括以前父母给孩子写信时,落款是“父 名不具”,也是这个意思。
第五,缺笔法。当遇到要避讳的字时,在该字上少写一笔。 比如写到玄烨时,“玄”字就缺最后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