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言为载体的情感符号——论文学性
作者:于建玮
文学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在想象中得以存在的世界,但是,我们是不能直接进入这个世界的。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接受主体必须在阅读中将语言符号还原为其所指称的事物,即由能指进入所指,才能进入文学所构造成的世界,并由此进行二度创造。可见这个还原过程是一个
文学的属性是什么,它到底在哪里,这是一个关于文学的基本问题。自上个世纪20年代以降,俄国形式主义批评一直将文学性着眼于语言本身,以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这种观点的片面性是很大的,“对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来说,偏离既定规范这一概念非常重要,但究竟是日常语言,还是通行的文学惯例,或二者都是新的文学作品据说要与之偏离的规范,并不总是很清楚的”[1]。过分的强调语言的作用,会造成文学概念的泛化,最终导致文学意义的缺失。然而,作为以语言表达出来的文本,我们又不能对语言采取冷漠的态度,因此,在进行讨论之前,让我们对于文学中语言的作用加以分析。
文学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在想象中得以存在的世界,但是,我们是不能直接进入这个世界的。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接受主体必须在阅读中将语言符号还原为其所指称的事物,即由能指进入所指,才能进入文学所构造成的世界,并由此进行二度创造。可见这个还原过程是一个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