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的产生和发展(5)

作者:陈文华
元结(719—772年),字次山。世居太原,后移居鲁山(今河南鲁山)。天宝十二年(753年)进士,曾任水部员外郎、著作郎、道州刺史等职。其诗讽谕时政,反映人民疾苦,对农民较有感情,写了不少取材农业的田园诗。如《农臣怨):

“农臣何所怨,乃欲干人主。

不识天地心,徒然怨风雨。

将论草木患,欲说昆虫苦。

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吐。

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

谣颂若采之,此言当可取。”

此诗系作者(系乐府)十二首之九,托古讽今,揭露朝廷失政,天怒人怨,农民积怨,奔走呼号。诗中说农民因灾难频繁生活艰苦要向君主申诉,他们不知上天意志徒然埋怨风不调雨不顾。甲里庄稼失收,虫害又很严重。当朝言路闭塞无处申述,只好来到京城徘徊在宫阙门外,也无法见到皇帝吐露自己的悲苦。整天在都城里痛哭,泪水都哭干了才回到乡里。但愿我的这首诗能被朝廷采诗之官收集去,当有助于皇帝了解民情纠正时政之弊端。虽是咏叹前世.但借古讽今,对时政弊端的揭露还是相当深刻的。

与此相似的是袁高一首揭露贡茶弊端的《茶山诗》。

袁高(727—786年),字公颐,沧州东光(今河北东光)人。官至御史中丞。唐代德宗时出任湖州刺史,督造贡茶,了解到贡茶给茶农带来的沉重负担,就写了一首《茶山诗》连贡茶一起进献给朝廷,建议减少贡茶额数,被采纳,从而减轻了茶农的负担。于是袁高还将这首诗刻在顾渚贡茶院的岩石上。该诗全文为:

“贡禹同远俗,所图在安人。

后王失其本,职吏不敢陈。

亦有奸佞者,因兹欲求伸。

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

我来顾渚源,得与茶事亲。

甿辍耕农耒,采采实苦辛。

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

扪葛上欹壁,蓬头如荒榛。

终朝不盈掬,手足皆鳞皴。

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

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

心争造化功,走挺麋鹿均。

选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

众工何枯槁,俯视弥伤神。

皇帝尚巡狩,东郊路多堙。

周回绕天涯,所献愈艰勤。

况值兵革困,重滋固疲民。

未知供御余,谁合分此珍。

顾省忝邦守,又惭复因循。

茫茫沧海间,丹愤何由申!”

诗中真实地描述顾渚山赶制贡茶的艰辛困苦,深刻揭露了“奸佞者”利用贡茶的弊端残酷剥削压迫茶区农民以求自己升官发财,也指责了夏禹之后的历代帝王和官吏。表达了作者对茶衣蒙受贡茶之苦的深切同情,并因为无法解除他们的痛苦而感伤忧愤。后来因此诗而使朝廷减轻了贡茶的额数,使人民获益。这在我国诗歌史上是一件罕见的事情,袁高也因此而名传千古[1]。

戴叔轮(732—789年),字幼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曾主运湖南盐铁,试守抚州刺史,迁容管经略史,所在均有政绩。其诗虽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也有不少描绘农村面貌、反映农民疾苦的诗篇。其《女耕田行》为:

“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

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

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
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
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

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

疏通畦垄防乱苗,整顿沟塍待时雨。

日正南冈下饷归,可怜朝雉扰惊飞。

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余芳泪满衣。”

该诗深刻揭露了战争带给农民的深重灾害。因兄长被征调从军,母亲又年老不能下地,家里的田只好由两姊妹耕种,去冬瘟疫使耕牛病死,只好用绢帛去换取铁刀(锄)来翻地[2]。姊妹相携以头巾掩面,怕熟人认出她们,一路上只低头看地不敢看路上行人。整日里在田里劳动,可想起左邻右舍的姑娘们都出嫁,只剩下姊妹俩还守在家里,不由得泪流满面。诗的语言生动,感情真挚,读来使人心酸同情。

戴叔伦还有一首《屯田词》:

“春来耕田遍砂磧,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见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此诗描写无田的农民应政府征召去耕种屯田,囚先后遭受旱灾虫灾,一年历尽艰辛却仍然是无衣无食。刚刚离开屯田,官府又命令他们去南山伐木,牛又被冻饿而死,不知明年怎么过活。眼望南天,凄然泪下如雨,反映了农民无路可走的悲惨命运。

韦应物(737—789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曾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富有生活气息和真实感情。建中二年(781年)他在滁州刺史任上写了一首《观田家)诗: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诗中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前面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孟郊(751—8Ⅱ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贞元十二年(796牟)进士,授溧阳县尉,后为河南水陆转运判官。他的(织妇辞)是描写农村从事纺织妇女的辛劳: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抒。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著兰缕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诗中描写一位织妇终日筋疲力尽的纺织,却只能穿破烂衣裳,所织的细白的绢帛都缴纳给官家。但是官家又在村路旁边出榜告示,命令农民们又要栽种桑树养蚕。田家哪有休闲的日子。

王建(生卒年不详),字仲初,颖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登进士后官至陕州司马,从军塞上十三年,他的(凉州行}就是描写西北的农村情况的: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征人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来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氈裘防斗时。

养蚕缫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自唐代广德元年(763年)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吐蕃兴兵犯唐,相继占据西北数十州。西北重镇凉州等地长期落入吐蕃手中。吐蕃统治者还经常掳掠汉族妇女和财物。作者此诗表达他对此状况的忧愤。但诗申记述了从事游牧不知耕犁的藏族民众在汉人的影响下相继学习种植禾黍和养蚕织布,同时洛阳的民众也家家学习藏族民间音乐,这为我们提供了当时汉藏民族相互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史料,颇为难得。

王建还一首(田家行):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缫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朴朴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问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诗申描写面对麦茧丰收的喜悦,却“不望入口复上身”,因为他们的收成都要缴纳给官府。只要不再穷得到城里卖掉耕牛,不被抓到县衙门去辱骂拷打就是很大的快乐了。以“乐”来写农家之苦,立意精巧,讽刺深刻,是为田园诗中的杰作。

张籍(约768一约830年),字文昌,和州(今安徽和县乌江)人。贞元十五年(799年)进士,历官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国子司业。其诗语言通俗易晓,景真情切,朴实自然。又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诗,极富民歌风味。他有几首田园诗写得相当不错。如{江村行}是反映江南水乡农民的劳动生活的:

“南塘水深芦笋齐,下田种稻不作畦。

耕场磷磷在水底,短衣半染芦中泥。

田头刈莎就为屋,归来系牛还独宿。

水淹手足尽为疮,山虻绕衣飞扑扑。

桑林椹黑蚕在眠,妇姑采桑不饷田。

江南热旱天气毒,雨申移秧颜色鲜。

一年耕种长苦辛,田熟家家将赛神。”

作者本来就生长在水稻产区.的贫困人家,长期与农民接触,比较熟悉农村,了解农民,因此将南方稻田劳动的艰苦辛劳情形描写得真切细致,生动自然。而他的另一首《野老歌》更是尖锐地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

“老翁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斗,船中养犬长食肉。”

此诗通过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山区老农耕种三四亩山田,收入不够缴纳赋税,到了年底家徒四壁,只得上山去采集野生橡树籽来充饥。而来自南方西江的商贾船上不但有成千上万的珠宝,连船上养的狗都天天吃肉,当时的穷苦农民真是人不如狗。

张籍还有一首《牧童词》也写得很妙: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呜。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这首诗以通俗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牧童天真浪漫的放牧生活。前八句绘声绘色,使人如临现场,仿佛听到牛犊呜叫、牧童吹响芦叶的声音。末二句借牧童呵斥相斗的牛犊,小心官府截掉你们头上的角!据说北魏时,拓拔辉出任四川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油脂滑润车轮,便派人到处生截牛角熬油,吓得百姓不敢放牛。张籍借用这个典故揭露统治者的专横霸道,反映了人民怨恨官府的情绪。其尖刻和幽默,令人拍案叫绝。

刘禹锡(772一u2年),字梦得,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年)进士,任过监察御史,累官至太子宾客、检校札部尚书。他与柳宗元、白居易等人友好,人称“刘柳”和“刘白”。他屡遭贬谪,长期任地方官吏,对各地风俗民情比较了解,所写的诗歌也內容充实,含义深刻。他在广西连县任上曾写了一首(插田歌}:
“冈头花苹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苎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返,赤鸡呜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诗前原有小序:“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插田即插秧,该诗描写广西连县农民在“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的水田中插秧劳动的情景,农民们一边劳动一边互相打闹开怀大笑,。忽然来了一位地方小吏,去了一趟京城便自吹自擂起来,被农民们嘲笑了一番,颇具喜剧色彩。写得别开生面,生动有趣。

刘禹锡还写过一首《葡萄歌》:

“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蒿。

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

分岐浩繁褥,修蔓蟠诘曲。

扬翘向庭柯,意思如有属。

为之立长架,布*[宀+幸]当轩绿。

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渗漉。

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

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

有客汾阴至,临堂瞠双目。

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
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

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

此诗记述作者将生在野外的葡萄移栽到庭院台阶下,生长得一天比一天旺盛。葡萄长藤分枝很多,盘曲伏卧,有的枝条还伸向庭中的树枝,好像要寄托在上面。于是就搭设长架让它攀缘,碧绿的叶子在窗前披散。用米泔水来浇灌根部,还要疏松土壤让它输送营养。很快的就开出许多花,结出累累像珠玑一样的果实。葡萄长得像带着轻霜的马乳,在旭日照耀下像是龙鳞一般闪烁光亮。从山西来的客人看了也瞠目结舌。说是用这样的葡萄酿成美酒。送上一斗给当权者就可捞个凉州刺史的官职来当当。前面16句描写移栽葡萄的整个过程,从移栽、搭架、浇灌、管理到收获后的用处以及葡萄生长的各阶段的情况,都写得很生动具体。后一句是借用汉代的典故,孟佗送了一斛葡萄酒给张让,就捞了一个凉州刺史的官职。唐代的凉州此时已为吐蕃所占,朝廷却没有一人想去收获它,因此刘禹锡是借此典故加以讽刺。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