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中的一处标点不可忽视

《荆轲刺秦王》中的一处标点不可忽视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荆轲刺秦王》中,如下一处标点很值得我们老师领着学生品味一番。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先让学生细读一下,比较一下荆轲的话和樊於期的话在语气、语调和口吻有什么不同?表现在标点上有什么不同?

荆轲的话有三个问号,分别放在“将奈何”“何如”“将军岂有意乎”三个问句之后,是商量的语气,语调显得婉转,没有丝毫的强硬态度,情感十分亲切。

第一问,关心的是樊於期的个人命运,挑起的是对秦的仇恨,对樊於期动之以情;

第二问,针对樊於期的“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晓之以理;

第三问,关联着荆轲借樊於期之首的详细行动方案,其中也纳入荆轲自己的以死效国的计划。这是说之以谋。

三问,出自真情,推心置腹,一层进一层,坦诚之至,表现了荆轲的智慧。三言两语,就让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

樊於期的话有两个叹号,一是用在“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之后,写出樊将军心中仇恨郁积,心情激动;二是用在“乃今得闻教”之后,表现出樊将军对荆轲的叹服。

两个叹号,表现了樊将军的热肚直肠。

再让两位男生来演读。

要让他们谈谈如何读,如何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品质。

荆轲:坦诚,问句用升调

樊於期:壮怀激烈,感叹句情感热切

其他还要注意语速与停顿以及重音。如

“於期仰天太息流涕”中后六个字,读时要一字一断,一词一顿,音量要大,语速要缓。重音放在“仰天太息”四字上。

还要注意一下肢体语言,如读“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要注意通过读体现人物的同与异。

同:慷慨

异:

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充满侠士风度。

樊於期:义勇刚烈,情情直爽。

最后还可以让学生用替换法改写荆轲三个问句和樊於期的两个问句,在比照中体会不同标点、不同语气、语调带来的不同效果。

荆轲:

将奈何?——你的头很难保住啊!

何如?——把你的头借来一用!

将军岂有意乎?——你把头献出来吧!

明确:改问句为感叹句和祈使句,很难表现出荆轲的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显得强硬,即使是樊将军知恩图报,深名大义,愿意献出头来,内心多少有些不舒服。看见,与人说话,尤其是劝说,要特别注意态度的真诚,要特别注意语气的委婉。

樊於期:

顾计不知所出耳—!——可势单力薄,又有什么办法呢?

乃今得闻教!——反正我的头无法保住,你就拿去吧。

明确:内容和语气、语调、标点的改变,樊於期的形象就受到了影响,由知恩图报,深名大义变得自私狭隘,由慷慨悲壮变成了无可奈何,哪有一点武士的侠骨与精神呢?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